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耳鼻咽喉真菌感染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ycotic infections of ear-nose-throat
拚音 ERBIYANHOUZHENJUNGANR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耳鼻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为耳鼻咽喉科真菌感染的总称。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近年来,随着细菌性与病毒性疾病的逐渐减少或控制,又由于抗生素及激素的广泛应用,耳鼻咽喉真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似有上升的趋势。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血涕史,X线摄片的典型表现,穿刺结果,窦内分泌物镜检或培养可证实真菌。感染严重的病例,窦内充满凹凸不平的硬结块,酷似新生物,但病理检查最后可证实真菌团块。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真菌性外耳遭炎是最常见的耳鼻喉科真菌感染,黑曲霉是最主要的致病真菌,有时则为与葡萄球菌等化脓菌的混合感染。症状与一般的细菌性外耳道炎相似,但耳痒较显著,耳痛多轻微,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出现耳鸣和轻度传导性聋。检查外耳道较潮湿,或有碎屑积聚,常可看到青绿色或灰褐色绒毛状真菌菌落。鼓膜混浊,光锥消失,表面可有点状真菌,伴发中耳炎时鼓膜有穿孔。自耳道取材涂片镜检发现真菌可确诊,通过培养可确定菌种。治疗:先将耳道内的痂皮脱屑取净, 用3%过氧化氢清洁,用1%—2%水杨酸乙醇或2%麝香草脑甘油滴耳,也可用3%—5%克霉唑滴剂或软膏。局部应用激素制剂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皮肤过敏反应。
鼻窦真菌病临床上以真菌性上颌窦炎较常见,主要致病真菌为曲菌(笰状菌)。自然界,空气中常有曲菌孢子,吸入鼻腔及呼吸道后,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局部有组织损伤,或长期应用全身抗生素后,致菌群失调,则可引起感染。发病率女多于男,多为单侧。鼻窦受真菌感染后,可引起粘膜的糜烂与坏死,故常有血涕。严重病例,由于骨壁破坏,可产生面颊痛、突眼,甚至可引起颅内并发症。鼻腔内检查有时可发现中鼻道有息肉或脓液,或能直接窥见灰色痂块、绒毛状真菌菌落。X线摄片可显示上颌窦密度增高,窦腔内软组织团块形阴影,重者有窦壁骨质破坏。上颌窦芽刺可冲洗出黄褐色干痂祥坏死团块、豆腐渣样物或陈旧性血块。取鼻内或窦内分泌物检查与培养,可证实真菌。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为彻底清除病灶,一般需作上颌窦根治术,术中及术后可用两性霉素B(取50mg针剂1支,以注射用水20ml稀释)冲洗窦内,术后每周一次,直至痊愈。
咽真菌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咽部感染,白色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诱发本病。咽部念珠菌病常与口腔念珠菌病同时存在。患者以婴幼儿与年老体衰者居多,病损处出现散在性或融合成乳白色薄片,故又称鹅口疮(见“念珠菌病”条)。症状有咽痛与吞咽障碍,婴幼儿则表现为拒食。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不难诊断,取乳样易脱落的片状物镜检或培养可证实酵母样真菌。治疗包括抗真菌剂,如咪康唑酮康唑等,重症可考虑应用两性霉素B;局部可用制霉菌素甘油涂布;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等。
喉真菌病较咽真菌病少见,它可由口腔或咽真菌病发展而来,也可为呼吸道真菌病的组成部分。致病菌常为念珠菌,但曲菌、隐球菌等亦可感染喉部。主要常见症状为音哑,严重病例或后期病变可有呼吸困难,喉部可发现溃疡、白膜、肉芽、肿块等。诊断据局部表现及取白膜状物镜检可成立。治疗:全身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抗真菌药液喉部喷雾等。罕遇严重病例因喉阻塞需作气管切开术。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火毒证
 肝囊肿方,看不懂,求高人解释。
 秦艽散(《圣惠》卷二十五。)
 补坎益离丹中的‘蛤粉是‘蛤蚧粉吗’?’
 痢病
 补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