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hrynin poisoning
|
拚音 |
CHANSUZHONGD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毒及化学损害,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系食用蟾蜍或蟾酥后引起的中毒。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蟾酥由蟾蜍(俗称癞蛤蟆)的耳下腺和皮肤腺中的毒液加工制成。含蟾酥的中药制剂,常用的有金蟾丸、六神丸等。主治咽痛、牙龈炎等。蟾蜍分泌的毒液成分复杂,主要成分蟾蜍配基,其结构与强心甙原相似。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作用是通过迷走神经兴奋和直接影响心肌引起心律失常。此外尚有刺激胃肠道、催吐、局部麻醉和引起惊厥。其他成分有吲哚烷基胺类化合物,导致幻觉和烟碱样作用,而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常因加工热处理后和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而失去作用。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蟾酥中毒多数在食用蟾蜍或蟾酥后30min至2h内发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口唇和四肢麻木、出汗多、膝反射迟钝或消失、嗜睡,患者同时有胸闷、心跳减慢和心律失常,可伴有血压下降和休克。
|
体检 |
|
电诊断 |
心电图出现心动过缓、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S-T段和T波改变。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滴入眼中引起红肿,甚至失明。
|
西医治疗 |
治疗可参照洋地黄中毒,应用钾盐、阿托品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蟾蜍毒液或蟾酥滴入眼,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