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卫生宝鉴》卷二十二。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旋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都为1服,水2盏,加生姜3片,前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
用药禁忌 | 忌酒、面、生冷物。
|
临床应用 | 风痰:参政杨公,七旬有二,宿有风疾,于至元戊辰春,或病头旋眼黑,目不见物,心神烦乱,兀兀欲吐,复不吐,心中如懊憹之状,头偏痛,微肿而赤色,腮颊亦赤色,足胻冷。命予治之。予料之:此少壮之时,喜饮酒,久积湿热于内,风痰内作,上热下寒,是阳不得交通,否之象也。《经》云:治热以寒。虽良工不敢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而病有远近,治有轻重,参政今年高气弱,上焦虽盛,岂敢用寒凉之剂损其脾胃。经云:热则疾之。又云:高巅之上,射而取之。予以三棱针约二十余处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少顷,头目便觉清利,诸证悉减。遂处方云: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此草独不为风所摇,故以为君;头偏痛者,乃少阳也,非黄芩(酒制)、柴胡不能治,黄连苦寒,酒炒以治上热,又为因用,故以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能治风痰,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服之数服,邪气平、生气复而安矣。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