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肝热病为湿热疫毒之邪侵及中焦,郁蒸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成。以腹胀纳差,恶心 |
厌油,右胁疼痛,肝肿大,或有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湿热疫毒侵犯人体,中焦受邪,脾胃为湿热所困,升降失和,运化不健,气机壅滞,以致湿 |
热日益胶结。热因湿不能宣泄,湿得热而熏蒸,进而累及肝胆,肝胆受病则疏泄条达失常, | |
或肝气郁结不畅,或肝气横犯脾胃,或胆汁因湿热蕴结而不能循常道疏泄,反随血泛溢,而 | |
成黄疸。 | |
本病湿热疫毒深入营血,损害肝脏,内闭心神,可变为肝瘟,若失治或治不得法,调摄失宜 | |
,常迁延形成肝著[着][胀]。 | |
诊断要点:
|
发病前有与肝热病患者接触史,或近半年内接受过输血、注射史,或食用被湿热毒污染之饮 |
食物。 | |
持续数天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纳差厌油,脘痞腹胀,恶心欲吐,右胁疼痛等症。 | |
可有身黄、目黄、尿黄,肝肿大,肝区有压痛或叩击痛。 | |
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持续增高,麝香草酚浊度、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明显阳性, |
血清胆红素增高,或黄疸指数增高,肝炎病原学检查符合近期感染HAV或HBV、HCV | |
、HDV、HEV、HGV之一或以上者。 | |
疾病辨析:
|
胆疸:右胁下痛、黄疸为主症,多由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使胆汁排泄受 |
阻所致,B型超声波或胆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 |
胆瘅及胆石:以右上腹痛,呕吐,发热为主症,胆囊区有压痛,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 | |
增高,B型超声波、胆道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 | |
肝瘟:病情严重,常有发热、出血、昏迷、“肝臭”等表现。 | |
稻瘟病:常有疫水接触史,起病急,身痛尤以小腿为甚,腋下及腹股沟有脊核,血或脑脊液 | |
可查获钩端螺旋体。 | |
治疗方法:
|
肝胆湿热证 |
证候:身目俱黄如橘子色,倦怠乏力,脘闷纳少,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右胁肋疼痛,或畏 | |
寒、发热,小便深黄,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 |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 |
主方:甘露消毒丹 | |
用法: | |
加减:热重于湿,黄疸指数高,口渴便秘者,去薄荷、射干、贝母,加大黄、栀子;湿重于 | |
热,转氨酶升高,去黄芩、连翘、射干、贝母,加茯苓、泽泻、猪苓;胁痛甚,加延胡索, | |
川楝子。 | |
湿困脾胃证 | |
证候:脘腹痞胀,恶心欲吐,胃纳不佳,口淡不欲食,胁肋隐痛,身重肢倦,大便溏泄,或 | |
身目发黄,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濡或滑。 | |
治法:化湿运脾。 | |
主方:胃苓汤 | |
用法: | |
加减:黄疸,加茵陈;恶心呕吐,加藿香、石菖蒲、制半夏;胃脘痞胀,加麦芽、神曲、山 | |
楂;胁痛,加郁金、香附。 | |
肝郁气滞证 | |
证候:右胁肋胀满或胀痛,脘腹痞胀,精神抑郁,或纳呆厌油,嗳气口苦,或善太息,或烦 | |
躁易怒,或恶心欲呕,舌苔薄白,脉弦。 | |
治法:疏肝理气。 | |
主方:柴胡疏肝散 | |
用法: | |
加减:胁痛固定不移,加延胡索、丹参;纳呆、厌油,加山楂、藿香;嗳气、口苦,加黄芩 | |
、制半夏;烦躁易怒,加栀仁、黄芩。 | |
肝胃不和证 | |
证候:胃脘胀满不适,两胁窜痛,嗳气吞酸,恶心欲呕,厌油腻,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舌 | |
淡红,苔薄白,脉弦。 | |
治法:疏肝和胃。 | |
主方:四逆散 | |
用法: | |
加减:脘胀、嗳所,加香附、厚朴、神曲;呕恶、厌油,加制半夏、藿香、山楂。 | |
其他疗法:
|
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少食辛热煎炸之品,忌饮酒。 |
针刺疗法:取肝俞、脾俞、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关等穴。 | |
单方验方: | |
★ 田基黄、茵陈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 |
★ 夏枯草30g,贯众、蛇舌草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 | |
★ 五味子、丹参、板蓝根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 | |
★ 五味子粉,连续服45日,用于转氨酶失常者。 | |
病情偏重者,可静脉给予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等。 | |
评 介: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1年内无异常改变。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好转。 | |
未愈:症状、体征、肝功能未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