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数据库 > 正文
三叉神经病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一般描述:  
面风痛指由风寒、风热等邪侵袭面部经络,或素体阴虚内热,瘀痰阻滞,经脉受压或经络挛
急所致。以反复短暂发作的一侧面部剧痛或痉挛,伴面肌抽搐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发病原因:  
风寒或风热之邪,侵于头面,脉络不和,气血运行受阻;或由于阴虚阳亢,肝阳化风,气血
逆乱;或因肝火犯头,或痰浊、瘀血痹阻面部脉道,经络不和;血虚面部经脉失养,虚风内
生,或血虚之体外风乘虚侵袭,皆可形成面风痛之病。
诊断要点: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发作突然,无先兆。
发作时在一侧面颊及下颏范围内出现发和性、放射性“闪电式”的剧痛,持续时间每次仅数
秒至2分钟,发作和终止均迅速,以单侧多见,偶见双侧。疼痛呈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
或撕裂样的跳痛性质。
患者面、鼻、口腔前部存在“触发点”,可因说话、进食、洗脸、剃须、刷牙、打呵欠,甚
至微风拂面而诱发疼痛的发作。
严重发作时,可伴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表现。部分病例在发作间隙期仍
有持续性轻微疼痛,或伴有相应部位感觉障碍等。
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而缓解期长短不一,可为数天至数年不等。
原发性者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继发性者可发现相
应部位的病理改变。
疾病辨析:  
偏头风[痛]:发作疼痛不局限于一侧面部,且每次发作时间较长,不似面风痛之每次发作
最长亦不过2分钟,且无颜面抽搐等症。
五官科疾病所致头痛:如齿源性头痛等,多为持续性钝痛,无颜面抽搐,局部有相应疾病、
体征、X线摄片有助鉴别。
治疗方法:  
风寒袭络证
证候:颜面短暂刀割样剧痛,喜温熨,恶风寒,每因遇风受寒而诱发,口不渴,苔薄白,脉
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主方:川芎茶调散
用法:
加减: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恶心欲呕,加法夏、生旋覆花
风热中络证
证候:颜面短暂发作刀劈样疼痛,口干咽痛,发热重,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
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痛。
主方:芎芷石膏
用法:
加减:可加葛根银花防风;发热、口渴,加知母生地
肝火犯头证
证候:患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满
闷,尿黄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主方:龙胆泻肝汤
用法:
加减:面赤、心烦,加石决明、生牡蛎牛膝便秘,加大黄芒硝;抽痛阵作,加蝉衣
地龙僵蚕
阴虚阳亢证
证候:患侧面部呈抽搐样剧痛,颧红,失眠,心烦易怒,咽干口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
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
主方:天麻钩藤饮合止痉散
用法:
加减:心烦、潮热,加生地、知母、地骨皮心悸、失眠,加枣仁龙齿珍珠母。
瘀血阻络证
证候:颜面疼痛如针刺刀割,痛久不愈,面色晦暗,舌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通窍活血汤
用法:
加减:可加全蝎、蝉衣、茜草丹参等。
风痰上攻证
证候:颜面抽搐疼痛,眩晕,胸脘痞闷,咳吐痰涎,形体肥胖,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
用法:
加减:头痛昏蒙,加藿香、柴胡、菖蒲;胸闷、痰多,加枳实、制南星
血虚风袭证
证候:颜面或头侧阵发剧痛,颜面麻木,面白无华,唇甲淡白,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
主方:养血定风汤
用法:
加减:常加枸杞黑芝麻、菊花、蝉衣、荆芥
其他疗法: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诱发因素。
体针疗法:取攒竹、阳白、太冲、合谷、四白、迎香、内庭、阿是穴等,平补平泻法。
单方验方:
白芍30-60g,丹参30g,生牡蛎3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
★ 川芎10g,葛根10g,蝉衣5g,全蝎3g,天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五苓散(茯苓、白术、猪苓桂枝泽泻)加防己,常规剂量,水煎服,每日1剂。
西医西药:可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尼莫地平等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局部封闭
、射频热凝疗法、三叉神经减压术等治疗。
评   介:  
治愈:疼痛完全缓解1年以上。
好转:发作频率减少或发作时疼痛减轻。
未愈:症状无改善。
相关文章
 类风湿
 相克的食物
 惊恐伤神
 《灸法秘传》doc整理版
 熟四物汤(《医门八法》卷三。)
 麝香散(《御药院方》卷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