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跟痛症是跟部周围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或老年人。临床上一般分 |
为三大类:跟后痛,包括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类风湿性跟骨炎;跟下痛,主要有跖 | |
间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跟骨病,如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跟骨病 | |
不属本章范畴。 | |
诊断要点:
|
跟后滑囊炎:★ 跟腱附着部肿胀、走路时因鞋的摩擦疼痛加重。★ 跟后上方有软骨样隆 |
起。★ 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触之有囊性感,压痛阳性。★ X线片部分患者可见踝 | |
关节后方的透亮三角区模糊或消失。 | |
跟腱止点撕裂伤: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 足尖着地无力。★ 足跖屈抗阻力试 | |
验阳性。 | |
类风湿性跟骨炎:★ 好发于青少年。★ 跟后部及跟底部肿胀、疼痛,不敢承重,跛行。 | |
★ 体温可升高,血沉增块,类风湿因子阳性。★ X线检查显示骨质疏松、足跟后部及底 | |
部组织阴影增厚,骨皮质轻度破坏及增生。后期,跟骨后部有明显的浸润、增生及腐蚀性破 | |
坏,以致跟骨结节上部如鸡尾状,跖腱膜附着部形成巨大骨刺。 | |
跖间膜炎:★ 站立或走路时,跟下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放散。★ 久卧、久坐后 | |
突然起立时引起疼痛加重,稍加活动后,疼痛反而减轻,但走路较多疼痛又加重。★ 压痛 | |
点在跟骨跖面结节处。★ 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跟骨刺。但临床征象常与X线征象不符 | |
。 | |
跟下滑囊炎及跟骨脂肪垫炎:★ 站立或走路时跟骨下面疼痛。★ 跟骨下方压痛。★ 跟 | |
骨下方压痛。★ 按之有囊性感者为跟下滑囊炎,按之为肿块性硬块感觉者为跟骨脂肪垫炎 | |
。但二者有时较能分清。★ X线检查有助于排除它疾。 | |
治疗方法:
|
肾虚 |
证候: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双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 | |
。 | |
治法:补肾壮阳,强精状骨。 | |
主方: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 |
用法: | |
加减: | |
痹证 | |
证候:跟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膝关节时有疼痛并困怠无力,舌淡红苔腻, | |
脉弦涩。 | |
治法:补肾壮阳,强精状骨。 | |
主方: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 |
用法: | |
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