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阴平阳秘之人,此类人好似一杯热水,且是60℃左右的热水,为什么说是60℃左右的呢?又是半杯呢?让我慢慢道来。一杯这样的热水,热气腾腾,弥漫杯中。此杯水可看作人体之阴阳,此热气便是人之阳气,杯中之水,便是人之阴气(阴液)阴阳平秘之人 ,阳气盛阴气足,是为不病。假设平人平时不注意饮食,起居,房事无节。久而久之,发为阳虚之人。就象这杯热水,放置时间久了,蒸气耗散,阳气也就耗散,阳气一散,就不能保持其水温,变凉了,而杯中的水量却没变。此即阴盛阳虚之人(实际上,气散,水量不变,实为阳少,阴相对偏盛。非真正的阴盛阳虚。后面将要论到真正的阴盛阳虚),那么我们该怎么使水温达到先前的水平呢?
有两种方法,一是往杯中加热水,但要加的多才行,才能达到同样的温度。二是在杯底加热。那么何种方法更好呢,显然第二种。第一种方法,虽然加水达到了同样的温度,但杯中水就多了,甚至会溢出。此即肥胖之人,精多气盛。为少数。这里不讨论。此论平常之人,即不瘦不胖之人。当为半杯水讲理通,也可以从阴阳消长,平衡讲。半杯水之平人,杯中水可多可少,向两极变化。而满杯之水,只能少,不能多。这样就不符合阴阳消长转化理论。所以我们就在杯底加热,不加任何水,这样很快就达到同样的温度,至阴阳平衡。对于阴盛阳虚之人,在临床上,我们使用大辛大热之品,如
附子,干
姜等。而不在方中另加滋阴之品。怕其助阴消阳,就是这个道理。如仲景之
四逆汤,白通汤。明白这一道理,以下的证型都简单说为好。
那么阳盛阴虚(其实阴非真虚,乃相对而言)之人,就象一半杯80℃,90℃ 甚至100℃的热水,伸入烫手,蒸气上腾,其气也滚烫。使人不敢靠近。解决之法,我们可以往杯中加冷水,使降达60℃的水,有人也许要质问,何必加冷水啊。把它放置一段时间,自然就会降温的。试想,即使放置在那里,人为不管,水为什么会变凉,那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表面热量造成的。这一空气是外界力量,是一种外界手段。相当于人为加水,只是过程不一样。温度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实质不 一样,一杯水,我们可以让它自然冷却。但换作人。高热,
神昏,难道放手不管他吗?等他自然凉吗,那他只有变成孤魂野鬼了。临床上,我们遇到此类证型,采用滋阴降火法或急下存阴法。如仲景之三承气汤。观之临床,此证发生于实证,多为三阳经之证。
-----------上次谈到相对的阴虚阳盛和阳虚阴盛证型,现在开始谈真正的阴虚阳盛和阳虚阴盛。先讨论第一种,所谓真正的阴虚阳盛,就象是那半杯热水减少到半杯的1/2,那么杯中的水就更少了,且这1/2半杯水是80℃,90℃甚至100℃的热水。前面讲到,水就是阴,是阴血,是能源。蒸气就是阳气,能流动,是动力。虽然水量很少,但其温度也高,水少了,阴血也就亏虚。蒸气依然弥漫在杯中,阳气也很旺盛。这里的阴虚也就绝对的虚,阳盛也是绝对的盛。非前面讨论到的阴不变(水量不变),而阳气相对偏盛。那么解决方法就可以往杯中加适量的冷水,温度下降了,水量也达到阴阳平衡的半杯状态。谈到这里 ,也许有人要质问,也可以加入适量温度较低的热水,与那80℃,90℃的热水中和为60℃的热水啊。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危险,为什么说它很危险呢?试想,非生命物质可以做到,我们人却不能,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是有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且有一定的 承受能力和极限。一个阴液亏虚,高热神昏的病人,我们还敢使用温热辛燥的药物吗?也许本身的热量(阳气)就足以致它一命呜呼。因为它承受不起那样高的热量。又有人要质问,仲景之
桂枝加附子汤不是救阳存阴吗?我们来看
伤寒论原文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按发汗而至漏不止,伤及肾阳(蒸气)也明甚,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伤及阴液也明,此即水少了。但仲景这1/2半 杯热水,其温度也很低,蒸气也不烫人(从其恶风可知)。此证与我们谈论的1/2 半杯热水是不同的,所以仲景采用救阳存阴法,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亦。在临床上,此类人多见于先天阴液不足之人和久病长期损耗津液之热病病人。治疗原则采用滋阴清热之法,如<<医宗金鉴>>之知柏
地黄丸(汤),钱乙之
六味地黄汤等。
我们再来看真正的阳虚阴盛,此即往那半杯水中再加入1/2 半杯水,而且是冷水。相比之下,杯中水就多了,但不溢出。(阴盛),但温度比60℃还低了。蒸气(阳气)也减少了,此与上次讲到的阳虚阴盛本质上是不同 的。那么解决之法就是在杯底加热的同时,缓慢倒出呼杯中多余的那1/2 水,(缓慢两字也有深意)这样温度很快就会达到60℃(阴阳平衡状态)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不倒出其水,而在杯底加热的方法呢?虽然直接加热也可以,但杯中的水本身就多了。而且加热时间也相应增加,最关键处是不符合前面讲到的阴阳平衡,消长,转化的理论。故不采取此法。在临床上,我们多采用扶阳(温阳)利水之法。如仲景之真武汤,
茯苓四逆汤,郑钦安之肾着汤等。
以上讲到了四种证型,且是以阴阳为统纲,以阴阳辨证为大眼,执简驭繁。抓住此法,则明阴阳亦。杯水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大法,也可以解释后世创立之三焦辨证、以及痰郁气滞理论。脏腑辨证即可用杯水理论解释(上文涉及即此),关键辨清阴阳。
-----------上次谈到相对的阴虚阳盛和阳虚阴盛证型,现在开始谈真正的阴虚阳盛和阳虚阴盛。先讨论第一种,所谓真正的阴虚阳盛,就象是那半杯热水减少到半杯的1/2,那么杯中的水就更少了,且这1/2半杯水是80℃,90℃甚至100℃的热水。前面讲到,水就是阴,是阴血,是能源。蒸气就是阳气,能流动,是动力。虽然水量很少,但其温度也高,水少了,阴血也就亏虚。蒸气依然弥漫在杯中,阳气也很旺盛。这里的阴虚也就绝对的虚,阳盛也是绝对的盛。非前面讨论到的阴不变(水量不变),而阳气相对偏盛。那么解决方法就可以往杯中加适量的冷水,温度下降了,水量也达到阴阳平衡的半杯状态。谈到这里 ,也许有人要质问,也可以加入适量温度较低的热水,与那80℃,90℃的热水中和为60℃的热水啊。其实这样的做法很危险,为什么说它很危险呢?试想,非生命物质可以做到,我们人却不能,因为人是有生命的,是有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且有一定的 承受能力和极限。一个阴液亏虚,高热神昏的病人,我们还敢使用温热辛燥的药物吗?也许本身的热量(阳气)就足以致它一命呜呼。因为它承受不起那样高的热量。又有人要质问,仲景之桂枝加附子汤不是救阳存阴吗?我们来看伤寒论原文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按发汗而至漏不止,伤及肾阳(蒸气)也明甚,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伤及阴液也明,此即水少了。但仲景这1/2半 杯热水,其温度也很低,蒸气也不烫人(从其恶风可知)。此证与我们谈论的1/2 半杯热水是不同的,所以仲景采用救阳存阴法,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亦。在临床上,此类人多见于先天阴液不足之人和久病长期损耗津液之热病病人。治疗原则采用滋阴清热之法,如<<医宗金鉴>>之
知柏地黄丸(汤),钱乙之六味地黄汤等。
我们再来看真正的阳虚阴盛,此即往那半杯水中再加入1/2 半杯水,而且是冷水。相比之下,杯中水就多了,但不溢出。(阴盛),但温度比60℃还低了。蒸气(阳气)也减少了,此与上次讲到的阳虚阴盛本质上是不同 的。那么解决之法就是在杯底加热的同时,缓慢倒出呼杯中多余的那1/2 水,(缓慢两字也有深意)这样温度很快就会达到60℃(阴阳平衡状态)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不倒出其水,而在杯底加热的方法呢?虽然直接加热也可以,但杯中的水本身就多了。而且加热时间也相应增加,最关键处是不符合前面讲到的阴阳平衡,消长,转化的理论。故不采取此法。在临床上,我们多采用扶阳(温阳)利水之法。如仲景之真武汤,茯苓四逆汤,郑钦安之肾着汤等。
以上讲到了四种证型,且是以阴阳为统纲,以阴阳辨证为大眼,执简驭繁。抓住此法,则明阴阳亦。杯水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大法,也可以解释后世创立之三焦辨证、以及痰郁气滞理论。脏腑辨证即可用杯水理论解释(上文涉及即此),关键辨清阴阳。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恕余肤浅之见,望同道指正。
-----------http://www。shanghan。com/bbs/thread-46514-1-1.html
从逻辑上看阴阳两虚算不算平衡???
[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08/12/10 10:46 编辑 www.med126.com]
-----------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
-----------比喻很生动,但具体到各个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和相互关系,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