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是指人体感受四时六yin之邪所引起的
发热性疾患。统称外感病。就其性质来说,不外风寒(
伤寒)与温热(温病)。有两种辨治体系: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太阳病 太阳病为表证。 人体太阳经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应皮毛,外邪侵犯,太阳首先受病,因而发生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称为太阳经证、也就是太阳。 太阳病又有中风(表虚)、伤寒(表实)之分,都属寒,为表寒证。
少阳病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病邪已离开太阳之表,尚未达阳明之里。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胆为少阳之府。治宜和解少阳,助正达邪。小
柴胡汤为代表方。禁发汗、禁攻下、禁催吐。
阳明病 阳明病为里热实证。成因有三:自太阳传入,自少阳传入及阳明自病。阳明相对应的脏器是胃和大肠。病理特点是里热炽盛,津液耗伤。治疗原则以保护津液为第一要务,忌用发汗,利小便等法,更重伤津液。
太阴病 太阴病是脾虚寒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腹时自痛。脉缓弱。证属脾虚中寒,健运失常。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用理中汤。
少阴病 心肾阳气虚衰,全身机能极度衰退的虚寒证。肾阳素虚、寒邪直中、 其它经病变误治失治、损伤心肾之阳,均可形成少阴病。少阴本阴而标阳, 兼水火二气,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有寒化、热化两型。以阳气虚衰为多见。 发汗,攻下均为禁忌。
少阴寒化证:
主要证候为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脉沉微细。
少阴热化证:
主要证候为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厥阴病 寒热错杂证
主要证候为
消渴(饮水多而仍不解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厥阴寒证
主要证候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厥阴热利证
主要证候为下利脓血、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方用
白头翁汤。
厥阴胜复证
厥冷和发热交替出现。厥热相等,病将自愈;热多于厥,病退;厥多于热或发热不退,病进。
叶天士,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与三焦说。
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湿温、伏暑、秋燥、冬温、大头瘟、烂喉痧等。
风温:发于冬、春季为多。以微热、微恶风寒、无或少汗、
头痛、
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为临床特征。
春温:高热、口渴、心烦躁扰、甚至
神昏痉厥等里热见症为主要特征。发生于春季。
暑温: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
湿温:初起以身热不扬、恶寒、头重身困、胸
脘痞闷、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发病与传染均较缓慢。
伏暑:发于秋冬季节,以暑湿或暑热内蕴并伴有表证的外感热病。
秋燥:发生于秋季的外感疾病。临床特点是:初起除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状外,必伴有口、鼻、唇、咽、皮肤干燥等见症。
大头瘟:受邪毒后面部红肿,有传染性,好发于冬、春二季。
烂喉痧:感受温热邪毒所致的急性热病,有传染性。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