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大熊猫老师学术贴子精采回放十一:20070315大熊猫老师录音笔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表示我没有听清或不确定内容。大熊老师的语言表述非常形象生动,我可能会曲解。请原谅。下面是我和yiyonyong商量的从开始到53分钟前的内容
《内经》讲四季应该出现的正常脉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上次我们把弦脉的脉形做了比较详细地论述。今天我们说夏季脉-洪脉。在古脉法上,尤其是《内经》上,洪脉是狭义的季节脉,代表心脉,《内经》又称之为钩脉。我找人请教过,钩脉的钩是指古人的一种腰带或腰带上的挂钩,这种钩是在古代比较有地位的人才佩戴的。钩通常是由玉或者铜的,凸起的东西。因为钩是腰带上的挂钩或本身是腰带的一种,所以戴它的人需要每天经常触摸它。触摸的感觉是比较圆滑,比较大的。我们知道中以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形容洪脉就像用手指触摸钩的感觉一样,所以叫钩脉。
但是在后世脉法中,将洪脉叫做钩脉是很少见的。在后世脉法中,夏季脉就称为洪脉,不称为钩脉了。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实际是后世脉法的一种提法。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提法。在《黄帝内经》、伤寒》、《难经》上有时把洪脉称为大脉。比较典型的象《内经》上“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这个“大”是指的洪脉讲的。还有的时候,“洪”和“大”会放在一起用。这种情况也比较多。《内经》上讲“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就是“洪”和“大”放在一起用的。我们知道《伤寒》脉法就是阴阳脉法,他把浮、数、动、大、滑称为阳脉,沉、弦、涩、弱微称为阴脉。在《伤寒》上“洪”和“大”有时是交替使用的。在《伤寒》上,讲阳明症时,白虎汤症很重要的依据是脉的洪大。白虎汤症就是四大症: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在古脉法上,洪脉大脉钩脉都指的是一种脉。
在熊猫戏说脉上,我说过这样的话:王叔和著《脉经》最杰出的贡献就是把脉名脉形给规范化了。这个规范化是指什么呢?因为象《内经》上提到许多脉我们都是没办法解释的。例如喘脉筋脉横革脉等。王叔和《脉经》上首先规定了脉名,然后是脉形。这是王叔和在脉学上作出的杰出贡献。洪脉的脉形是什么呢?古脉法上也有形容,但是在后世脉法形容的比较多。我们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说一下,象《外科精义》上说“洪脉其众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同时又形容““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环如钩。钩即洪也。”。后世脉法很多都是基本上宗他这种说法。《内经》上的说法后世用的不是太多。《内经》上对洪脉最原始的解释是“来盛去衰”,他指的是来的比较有劲,洪脉首先是脉体的宽大,宽大的同时还是比较有劲。在洪大的脉形上只有脉体的宽大。我总结洪脉的条件只有脉体的宽大一条。因为洪脉的宽大往往和细脉(古代叫做小脉)是相对成对出现的。洪脉和细脉是相比较而言的。但是在后世脉法的许多医学著作上,对于洪脉的描述又搀杂的许多其他的东西。例如,《内经素问》上说:“来盛去衰”,
脉搏来的时候是一个接着一个,来的时候肯定是盛的。不管是什么脉形去的时候肯定是衰的,不光是洪脉。我们对《内经》上的“来盛去衰”应该理解是一种修辞的作用。它是衬托洪脉来的时候比较饱满的、宽大的、如波涛汹涌一样的。后世脉法上根据“来盛去衰”他解释为“来时虽盛去悠悠” (《濒湖脉学》)。其中“去悠悠”是多余的,脉去时悠然自得又和常脉相混淆了。这是一种说法。还有《诊家枢要》上说“浮而有力为洪”,他把浮作为一个条件。这个应该也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平起是洪脉和沉起是洪脉的。这种现象在临床见到的事很多的。按照他“浮而有力为洪”的定义的话,像脉体宽大而且沉的,就不应该叫作洪脉了,显然这种定义“浮而有力为洪”是不对的。所以他这个把浮作为洪脉的一个条件,这应该也是不对的。
说到这个洪脉,前一个多星期诊的一个病人,五十几岁的女性,(她的)感觉就是疲乏,食欲不好。闹(病)的时间也不太长,只有三个多月吧,好象是从去年冬天才开始闹的。
到这儿开始给她诊脉,她就出现一个洪脉,是一个沉洪的脉。那么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季节应该是从冬季的沉脉向春季弦脉转换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现在已经春天了,还应该有冬天的沉相,还应该有春天的微弦之相。这个人出现的是一个沉,还有一个洪。出现这个洪脉怎么解释?洪脉为心脉,那么正常的季节应该是出现春脉,春脉是弦脉。出现洪脉呢,按照古代脉法的解释,它叫做是生阳,因为讲脉法是讲一个生阳和一个死因嘛。升阳是指的什么呢?现在是春季,如果出现夏天的脉,木生火,属于生阳。但是这种生阳怎么解释不到夏天出现夏天的脉?那么这种脉就是一个病脉了。那么这种病脉摸着它,沉起是有胃、有神、有根的脉,它肯定是一个诊死生的脉,它只是一个诊病的脉。这时出现一个洪脉,也就是说她有那种内热的。这种内热,把两手的寸关尺给她诊完以后,当时我没有跟她说什么,给她开的中药,三剂中药,其中用到栀子知母、生石膏
(她)三副药吃完了以后,在第二次复诊的时候,再给她摸脉,还是仍然有这种洪脉,但是她出现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在左关的部位浮、中取是洪脉,重取是这种洪脉突然变得很细小了。在第二次复诊的时候,我跟她还没讲什么,我就跟陪她的女儿说:“带她去查个血糖吧。”她就问我:“怎么血糖高吗?”“第一次没摸到,应该是血糖高,赶快去查一次吧。”好象是昨天吧,(病人)昨天过来的,(她)拿着血糖值是8.5。
那么像这个人她所出现的洪脉,它本身不带浮脉的性质,它是在洪脉和沉脉相兼的,但是还相兼着其它的脉相。
对这个洪脉兼浮的条件,有好多的脉学著作上面都是搀杂着这个条件的。比如说这个《千**方》《诊家枢要》《医学入云***》《**脉学》《***诊家直觉》等等,这些著作都把浮作为一个条件。在接触这些著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我的理解洪脉就应该是脉体的宽大,没有其他任何条件。既没有浮沉这种位置的关系,也没有迟数这种快慢的关系,也没有虚实这种脉特别有劲儿和特别没劲儿的关系。在这个时候,洪脉应该和这个实脉和这个芤脉相区别。我们知道实脉它属于沉脉的一种。它条件一个是沉,一个是特别有
劲儿。属于那种在手指底下按着的感觉是特别特别有劲儿的。这种有劲儿的程度相当于我们按竹筷子的感觉,接近于这种感觉。或者说,我们按咱们人身上的部位上说,用右手指去按着额头,去感受的这种实脉的有劲儿,这种比较硬,感觉这个程度。
虚脉是就是一个*****,虚脉就是一个特别没劲儿的,这个应该和洪脉好鉴别的。可能和洪脉相鉴别困难的是革脉。因为我们介绍芤脉的时候是两边有,中间空。我记得提示的是现在的季节找个小葱,现在小葱已经上市了,找个小葱取下一段来,用手指体会体会按小葱的感觉。体会那种中空,“两边有,中间空“的感觉,体会这种感觉。这是
芤脉,但是芤脉的脉体也比较宽大。这种中空的感觉应该是比较明显的。还有一种不太好鉴别的是和革脉的相鉴别。因为革脉的脉体也是比较宽大,但是它中间不是空的,中间相当于是有一个平台。形容这种感觉就好象手指按鼓皮一样,绷紧的鼓皮一样。这是革脉。革脉它因为脉体也宽大,和洪脉脉体宽大做一下鉴别吧。洪脉大概也就这么些吧,因为后世脉法著作特别多,各家对它形容应该是不尽一致的。还有别的著作上对洪脉提出别的条件,今天在这儿咱们就不再说了。因为我个人总结的这个东西,洪脉就是一个脉体宽大,它不搀杂其他任何条件,就是一个宽大。像这个形容洪脉的脉形和脉势的“满指滔滔”,“ 波涛汹涌”像这些都是一种形容。就记住这一点,洪脉就是一个脉体的宽大,它不搀杂其他任何条件。应该说洪脉算是好掌握的东西。
下面我们继续说秋季的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毛脉和石脉。说浮脉的时候,先解答一下上次讲春季脉弦脉的时候一个朋友的提问,我一直没有给答复。提问是用的是《内经》上的一句话:“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在上次的时候,我们说春弦、夏洪是已经成立的,对于《内经》也好、《伤寒》也好,理解它们在那个年代的著作的时候我们应该灵活地看待。不能单纯地抠一个字,以至于曲解整个的意思。实际上“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把整句的意思串起来和整段的文章去看吧,它是形容春脉的弦带有很清晰的性质。因为这个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才刚刚开始升,才刚刚开始长,就好象小儿一样是那种至阴至阳的,是那种比较娇嫩的。春季带着弦相,因为正常的季节脉是要有胃气的,是微弦的。如果说弦太多就是病,如果说是纯弦的就是肝的死脉。它形容春脉之弦如鱼在波。它形容弦脉的性质就是这种清晰以滑,那种浮就好象鱼在水中游动一样。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有没有人观察过,就是到夏天的时候站在水边上看那种小鱼儿,尤其是那种白条儿,在水面上跑的时候,它的头是在水下藏着的,它跑过去以后,在水面上有它过的水纹儿。实际这句话形容这个弦脉,“春脉之浮”的浮是形容词,不是浮脉。“春脉之浮,如鱼之游在波。”这个浮,不是指浮脉的浮,它是对于春季弦脉这种正常脉势的形容。
好,现在说秋季的浮脉。浮脉和毛脉在《内经》上是并存的,或者也是相互取代的。在形容季节脉的时候,秋毛还是用的比较多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毛”用的比较多,但是在其他地方,用的就不多了。像《内经》上说:“秋脉如浮”“ 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这是季节脉和肺的死脉的不同。依据《内经》的这个解释,后世脉法上有许多像“如水飘木”,“如雾之浮”“如风吹毛”等对浮脉的形象性的解释。后世脉法讲浮脉的时候,他们都喜欢用对比的方式。洪(大)脉和小脉对比,浮脉和沉脉对比,迟脉和数脉对比,滑脉和涩脉对比。浮脉和沉脉应该说就是一个部位的问题。浮脉就是在表,下手轻轻触摸就能摸到。沉脉就是位置比较深。后世脉法的许多著作基本上都遵循王叔和的《脉经》上面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观点。像《外科精义》,《查病指南》等等几十家,都遵循这个观点。应该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这个形容是非常恰当的。《难经》上提出“脉在肉上行”,这个就不太好理解。《内经素问》专讲脉的脉要精微论上,他提出“在皮”。如果我们理解《内经》《难经》的原意的话,不能                                                                         
★  从字面上抠,“在皮”只是描述它的位置是在表面的,比较表浅的。后世的医书尽管用词的形容不一样,但还都是基本上承认王叔和所提出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的观点。像这些描述“浮泛其上,轻取即得”“其相轻手乃得”“下指即显浮相”基本上还是这些意思。可能是古人在写书的时候不好意思重复前人的语言,故意在文字上做一下变通。对于浮脉的定义上没有太太的分歧。“如水飘木”,“如鱼飘游” “如雾之浮”“如风吹毛”等对浮脉客观的修饰和形容。因为讲道浮脉这个位置比较表浅,在诊脉的时候,特别需要和无根脉作出鉴别。浮脉的“按之不足”说明它还是有的。而那种无根脉,我记得好像在熊猫戏说脉时,形容这个无根脉就好像我们下一个高台阶,一步就迈空了,底下什么都没有。而像这个浮脉“按之不足”是慢慢地逐渐地往下走,没有突然中空或中断的感觉。这个鉴别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假定说把一个浮脉诊断出无根脉,那纯粹就闹笑话了。一个帖子上发的:一个孕妇告这个门诊部,这个孕妇都快要生小孩了,找了好几个门诊部,还都是很有名气的中医。这个孕脉都没有诊出来,诊人家水肿什么的。我回帖子说是在说笑话吧,因为作为一个中医不可能的事,不用说是国家级的教授,就说是我们人很一个人,用心的观察,有几年的临床经验的人诊个孕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在诊浮脉的时候,绝对不要诊成无根脉。无根脉的手指下的感觉是开始按着有,稍微向下用点儿劲儿,再往下按一点儿,突然就没有了。形容无根脉就好像我们下一个高台阶一样,一步就迈空了。就掉下去了。和这种有根的,我们说脉的时候,说胃、神、根,其实都可以统一的理解为浮取也有,中取也有,沉取也有。单说浮脉,是“举之有余”,不管是脉形,还是力度,我们叫它是正常的。但是你如果“按之不足”,你再往下按的时候,它可能出现一个弱,可能出现一个脉很细,但它肯定是有的,它不会突然消失的。它(浮脉)和无根脉作出鉴别“下指即显浮相,按之稍减而不空”。这个不空就是最根本的,就是有根。对于浮脉没有太大的分歧,也有的脉学著作上,像《****查病指南》上讲“以手按之虚散”,还有《古今医统》上面说:“浮有按无,无根之*”。虚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虚它不能构成浮脉的条件,三它也不能构成浮脉的条件。像我们说虚脉本身是散漫无间的,脉好像很大,但是边界摸不清楚的。“浮有按无,无根之*”这个肯定是我们刚才说半天的和无根脉的区别,这个肯定是不对的。“轻按之满指,重按之依然,此伤风脉也。”还有一个形容“轻按之满指,重按之则无,此阴虚也。”他把阴虚和伤风、浮取和重取来对应,这应该是不合适的。因为阴虚和伤风不光是一个浮沉的关系,还有其他的因素在里面。比如说这个伤风,风伤卫,寒伤营。风伤卫的脉是一个脉缓的条件;寒伤营,麻黄汤症,是一个脉紧的条件。那末这个缓紧的条件是必须具备的。以浮沉来取决是不是伤风,这个条件是不够的。“轻按之满指”就是比较典型的浮脉了。“重按之则无,此阴虚也” 阴虚如果说是重按之则无,轻取满指的话,这是阴虚的非常极端的情况了。这是虚阳外越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症候了。有的脉学著作上说:“举之泛泛之流利”, 浮脉兼有滑相,实际上如果加上这个条件的话,那末浮脉和滑脉本身就没法界定,他们之间没有办法区别了。对于浮脉没有太大的分歧,有的脉学书籍如果掺杂着其他的一些条件的话,假定我们接触到这些的脉学书籍的话,应该加以注意区分一下。这个浮脉就是一个位置的关系,它和沉脉作为一个纲领性的脉,应该特别熟悉的。浮脉只是表示脉体的位置浅表,没有其他任何别的(诸如力度、脉体的宽窄、节律、速率等)因素参与。只要找好浮脉,那沉脉也就掌握了。所谓知阴者知阳知阳者知阴。沉脉。沉与浮是一对应脉。《内》在描述季节脉称沉脉为石脉,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前人对沉脉的论述基本一致,大体宗《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形成对比。在临床上,尤其是在《伤寒论》上六经辩证其中太阳症是占比例最大的, 在太阳症中脉浮是作为必需条件的.只要是太阳症, 脉浮是作为必需条件的.我们后世对于伤寒的研究是比较活跃的,通俗伤寒派、辩证伤寒派、经典伤寒派,还有以方类症研究伤寒的,还有六经气化研究伤寒的,他们在研究伤寒的过程中,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挥,但是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研究、弄懂伤寒的脉相。张仲景不管是宋本伤寒还是金匮上都是病症脉并治的。
相关文章
 断脐的学问
 绿雄散(《万氏家抄方》卷三。)
 一味苍术丸(《济阳纲目》卷十八)
 推荐--《穴位点点通》
 刀圭
 应把民间中医纳入法治轨道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