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陆九芝论黄氏贵阳贱阴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阳贵阴贱之说,自古为昭.黄氏著书,本此立论,揆诸大 《易》消长之机.君人者,齐治平之道,其谁曰不然?然而以此论病,则有宜,有不宜也.病者有阳虚而至阴盛,贵扶阳以抑阴.病有阴盛而至阳虚者,贵壮阳以配阴.是皆宜于贵阳贱阴之法.然阳虚则阳可贵阳贵,阴虚则阴即未可贱也.阴盛则阴可贱,阳盛则阳即不为贵也.贵阳则阳不虚是为宜,贵阳则阴不盛亦为宜.若贵阳而阴益虚,且贵阳而阳愈盛则大不宜.阴盛之病,既不可以治阴虚者统之,则阳盛之病,亦岂可以治阳虚者混言之哉!  
 
      《素问》维"灵兰秘典":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关危数语,有贵阳贱阴之意.此外则云:百病之生,久则传化.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故阳畜积,病当死.又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此其不甚贵阳之意,言下显然.而更有意在言外,令人默喻得之者.如所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天明则日月不明,此谓大明见慢小明掩,故且欲其阳之藏也,不贵也.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此谓阳不顺降即不固密,故并惧其阳之逆也,不贵也.又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此更谓阳若侈张,阴即因以竭绝也,不贵也.又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此又欲其阳之柔,而不欲其阳之强也,不贵也.
         
     余读《内经》,觉阳之足以病人者皆不为经所贵.所以遍检《素问》八十一篇,欲求一贵阳之说,不可得.而于此处,且预恐有以阳为口实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内经》者乎?天下之病,有阴虚,有阳虚.而惟《伤寒论》则只论阴盛阳盛,否则论阴亡阳亡,独不论阴虚阳虚.病人少厥阴盛而阳欲亡,所以贵阳.病人入阳明,阳盛而阴欲亡,所以不贵阳而贵阴.仲景于少厥阴盛用附以回阳,贵阳也.于阳明阳盛用膏黄以救阴,不贵阳而贵阴也.于少厥之热厥热利仍为阳盛,即仍用膏黄以固阴收阳者,贵阳而此时之阳而不贵也.非则是少厥之阳贵,阳明之阳不贵.少厥之阴贱,阳明之阴不贱.不明此乎,自不能说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伤寒者乎?抑黄氏既作贵阳贱阴之说,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阳明用芩连膏黄时皆为阳盛,不为阳虚..黄氏又自忘其曾言阳盛入腑,而变为阳败.阳败者,阳虚也.以仲景之见为阳盛者,至黄氏氏而,见为阳虚,或竟是仲景不及黄氏之处.

     然既认定阳虚,则竟用补阳之药以补阳,仲景固不与争也.乃于仲景膏黄方中忽加二冬、元参生地,苁蓉之阴药以补阴,则又不是阳虚而为阴虚矣.阳所由盛,黄氏既终身不解,而于阳盛之病则认作阳虚之病,又于认作阳虚之病,教人尽用阴虚之药.是岂病之阳盛阳虚必力与古人辩,而药之所以治阳虚阴虚者,不必为今人分乎?嗟乎!阳明之病非他,生死出入之会也.人病求医,人岂奈此阳虚阴虚可以通治之医何?此无他,总以阳贵阴贱四字,独不得施诸阳明一经.所以处处触喉棘舌,万说不去,而强言之.异哉!黄氏一代之大医也,余以病人之故,亦不能为贤者讳也


此文转自武陵浪人先生在伤寒论坛发表的帖子。
-----------阳贵阴贱之说,自古为昭.黄氏著书,本此立论,揆诸大 《易》消长之机.君人者,齐治平之道,其谁曰不然?。。。。。是说一般意义上,要君子乾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之卦,总以乾坤立论。乾者,其性刚健,一气流行,循环往复,经久不衰,说的是个动字。没有动,生命立刻止息。坤者,其性卑顺,有无相生的物质与物质流,顺从于天地一气磅礴的动势,这股动势在宇宙中生成与破灭日月星辰,在地球上生成与破灭万事万物。天元大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坤无这股动势的元亨,但有母马之和顺,又能不离不弃地随之健行。然乾坤有进退,阴阳有盈缩。潜龙在渊,潜龙勿用,是阳潜伏收缩在阴中,外观一团阴气,毫无阳踪。内阳而示人以阴。这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有用。亢龙有悔,是为真阴而焦虑。农夫春夏辛苦劳作,为的是秋后的收获,收获是阴。长途大货,千里万里,风雨兼程,为的是回去后能拿到运输费用,因为钞票是阴精。为了阴,必须阳,忙于阳,是为阴。不忙于阳,那来的阴?这是教育人要贵忙,也就是要贵阳。由此可见,贵阳贱阴,不是凡夫俗子二元论中的你多贵重与我多轻贱。绝对不能对着看。若对着看,那是不懂易,易本容易,一下变为不易。[待续]
-----------病者有阳虚而至阴盛,贵扶阳以抑阴.病有阴盛而至阳虚者,贵壮阳以配阴.是皆宜于贵阳贱阴之法.然阳虚则阳可贵阳贵,阴虚则阴即未可贱也.阴盛则阴可贱,阳盛则阳即不为贵也.贵阳则阳不虚是为宜,贵阳则阴不盛亦为宜.若贵阳而阴益虚,且贵阳而阳愈盛则大不宜.阴盛之病,既不可以治阴虚者统之,则阳盛之病,亦岂可以治阳虚者混言之哉! 。。。。【引用】。
  阴阳无贵贱,贵阳贱阴只是对人的一种教育。
   阴阳贵贱论,是继金元至明代阴阳孰多孰少激烈争论的另一种翻版与延续。前者是孰多孰少,后者是孰贱孰贵。接下来还可以发动阴阳孰先孰后的争论。就像。。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鸡与蛋孰轻孰重?孰多孰少?孰贵孰贱?。。。皆是不懂阴阳,将阴阳对立来看。
   何为阴阳?看来这个基本问题必须再说分明。在一气运行之中,一气一方面生长,同时另一方面收藏,生长为阳而收藏为阴,它是一气运行中的两种表现。左路阳生之时,阴跟着长。右路阳杀之时,阴跟着藏。当阳盛之时,阴未衰,而是跟着长。当阳收之时,阴未盛,而是跟着藏。这是素问说的。不是九芝先生在上段论述中所体现的此消彼一定长。阴阳消长论是后世学者的私生子。后世有对立,互根,消长,转换之说,都是典型的二元论,阴阳只是性质不同,是一个东西成立的两面,两面怎么可能对立?互根不对,阴与阳都是对一气运行的描述,无所谓根。转换也不对,转换只是消长的变种。
   笼统地模糊地泛谈阴阳虚实实再是致命的,什么是阳?生长之气。如何生长?不是什么简单的补阳温阳。仅益火之源,消不了阴翳,因为若没有木气。什么是阴?收藏之气。如何收藏,不是什么滋阴。仅壮水之主,尚不制阳光,要清君相,敛降金水。
-----------《素问》维"灵兰秘典":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关危数语,有贵阳贱阴之意.此外则云:百病之生,久则传化.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故阳畜积,病当死.又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此其不甚贵阳之意,言下显然.而更有意在言外,令人默喻得之者.如所云:天气清净,光明者也.天明则日月不明,此谓大明见慢小明掩,故且欲其阳之藏也,不贵也.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此谓阳不顺降即不固密,故并惧其阳之逆也,不贵也.又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此更谓阳若侈张,阴即因以竭绝也,不贵也.又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此又欲其阳之柔,而不欲其阳之强也,不贵也.
。。。。【引用】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则危。这是素问以天下喻人身,以十一脏喻君王以下的臣使,而以心喻君主。君临天下,主明则天下安,主不明则天下危。心主神明,心明则身安,心不明则身危。黄在阐释中已明释此意。心卦为离,离者明也,内明外明,所以离也。离火不是相火之热之躁,仅是明丽,如日之丽。若心阳亢害,如承气证的谵语,狂证的登高而歌,打人毁物,主不明此时臣使皆危,此时当贵阳么?不是,九芝云,此有贵阳贱阴之意,是九芝不辩阳与明的区分。
本条以下所引各段,主要是1】阳当敛藏,2】浊气上逆,3】精以养神。这都是素问的语意,不应受到九芝的臆度。此处已显示出九芝使用贵贱的圈套,在测试素问。
-----------余读《内经》,觉阳之足以病人者皆不为经所贵.所以遍检《素问》八十一篇,欲求一贵阳之说,不可得.而于此处,且预恐有以阳为口实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内经》者乎?天下之病,有阴虚,有阳虚.而惟《伤寒论》则只论阴盛阳盛,否则论阴亡阳亡,独不论阴虚阳虚.病人少厥阴盛而阳欲亡,所以贵阳.病人入阳明,阳盛而阴欲亡,所以不贵阳而贵阴.仲景于少厥阴盛用姜附以回阳,贵阳也.于阳明阳盛用膏黄以救阴,不贵阳而贵阴也.于少厥之热厥热利仍为阳盛,即仍用膏黄以固阴收阳者,贵阳而此时之阳而不贵也.非则是少厥之阳贵,阳明之阳不贵.少厥之阴贱,阳明之阴不贱.不明此乎,自不能说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伤寒者乎?抑黄氏既作贵阳贱阴之说,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阳明用芩连膏黄时皆为阳盛,不为阳虚..黄氏又自忘其曾言阳盛入腑,而变为阳败.阳败者,阳虚也.以仲景之见为阳盛者,至黄氏氏而,见为阳虚,或竟是仲景不及黄氏之处.
天下之病,有阴虚,有阳虚.而惟《伤寒论》则只论阴盛阳盛,否则论阴亡阳亡,独不论阴虚阳虚.病人少厥阴盛而阳欲亡,所以贵阳.病人入阳明,阳盛而阴欲亡,所以不贵阳而贵阴.仲景于少厥阴盛用姜附以回阳,贵阳也.于阳明阳盛用膏黄以救阴,不贵阳而贵阴也.于少厥之热厥热利仍为阳盛,即仍用膏黄以固阴收阳者,贵阳而此时之阳而不贵也.非则是少厥之阳贵,阳明之阳不贵.少厥之阴贱,阳明之阴不贱.不明此乎,自不能说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伤寒者乎?抑黄氏既作贵阳贱阴之说,而其言又有自相矛盾者.何也?凡仲景于阳明用芩连膏黄时皆为阳盛,不为阳虚..黄氏又自忘其曾言阳盛入腑,而变为阳败.阳败者,阳虚也.以仲景之见为阳盛者,至黄氏氏而,见为阳虚,或竟是仲景不及黄氏之处.。。。。【引用】

余读《内经》,觉阳之足以病人者皆不为经所贵.所以遍检《素问》八十一篇,欲求一贵阳之说,不可得.而于此处,且预恐有以阳为口实者,而人多忽之.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内经》者乎?。。。。。【余读《内经》,觉阳之足以病人者皆不为经所贵】.阳之足以病人者,素问中叙述很多,问题在于这个贵字,怎样叙述才算是贵?依九芝说法,是不是所有已叙述的都不算贵,不然为什么九芝会说,余读内经,觉阳之足以病人者,皆不为经所贵?又说。。所以遍检《素问》八十一篇,欲求一贵阳之说,不可得。这是九芝先生,不能平心静气的结果。面对天下病患九成水寒土湿,生长不足的实际情况,黄坤载劝人要贵阳,就像面对一群懒汉,劝他们要贵忙,再不忙就完了。而遇到工作狂时,首先劝他们的却是,你们必须休息,不能再忙了,再忙就完了。企图将阴阳以贵贱的模式固定下来,然后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九芝先生的想法。不要安在黄元御头上。

【天下之病,有阴虚,有阳虚.而惟《伤寒论》则只论阴盛阳盛,否则论阴亡阳亡,独不论阴虚阳虚.病人少厥阴盛而阳欲亡,所以贵阳.病人入阳明,阳盛而阴欲亡,所以不贵阳而贵阴.仲景于少厥阴盛用姜附以回阳,贵阳也.于阳明阳盛用膏黄以救阴,不贵阳而贵阴也.于少厥之热厥热利仍为阳盛,即仍用膏黄以固阴收阳者,贵阳而此时之阳而不贵也.非则是少厥之阳贵,阳明之阳不贵.少厥之阴贱,阳明之阴不贱.不明此乎,自不能说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伤寒者乎?】。。。。
而惟《伤寒论》则只论阴盛阳盛,否则论阴亡阳亡,独不论阴虚阳虚.。。。。。略举两例以说明九芝先生没有读懂伤寒论。1】。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血虚脉弱,是无阳也,此阴阳俱虚,不可更汗,主要是阳虚。2】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此条是说,营郁卫闭,表证未解,因气虚不能外发,故现脉停不动。正虚不能胜邪,正方聚集力量,顷之振栗战摇,而后汗出而解。在脉未停之先,其尺寸之脉,必有大有小,但寸微是阳郁于下,必待阳气升发,汗出而后解。此即文中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之意。若但尺脉微弱,是下元阴虚肠燥,下窍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燥结,使未实之胃热,以下法下泻而后解。此是阴虚肠燥而腑热未实,若为阳明病,必腑热蒸发,汗出蒸蒸如炊笼,表邪必定四散瓦解。今表证未解,必是腑热未实也。此条是说阴虚。
【病人少厥阴盛而阳欲亡,所以贵阳.病人入阳明,阳盛而阴欲亡,所以不贵阳而贵阴.仲景于少厥阴盛用姜附以回阳,贵阳也.于阳明阳盛用膏黄以救阴,不贵阳而贵阴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九芝为什么要把自己发明的贵贱之论塞进来呢?
【于少厥之热厥热利仍为阳盛,即仍用膏黄以固阴收阳者,贵阳而此时之阳而不贵也.非则是少厥之阳贵,阳明之阳不贵.少厥之阴贱,阳明之阴不贱.不明此乎,自不能说仲景之意.他人不足责,黄氏非善解伤寒者乎?】。。。。少阴下利,色纯青,以及目睛不了了,是少阴过负趺阳,厥阴之热利白头翁证,仅是乙木郁于大肠,至于厥热胜复乌梅丸证,不可笼统地谈阳盛与阴盛。要讲六经升降开阖,怎可一句贵贱了得?
-----------就人这生生之本而言,体用无可别,阴阳无可分,说贵这贵那的,那是脑壳上长了个大包,儒者书生医那是害死人,真正的临床家是没有时间写长篇大论的.......也不是不说阴阳,不是不分,不是不别,但那是本之外的事儿了.........

请老先生继续,和子洗耳恭听.
-----------生长为阳,收藏为阴。正是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六气是一气,五行是一行,不过是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所谓阳贵阴贱者,不过是阳主阴从而已。

[ 本帖最后由 tengel 于 2008/1/2 11:50 编辑 www.med126.com/hushi/]
-----------元御之說,惟有實踐,方知其所蘊之貴
貴陽賤陰,乃指陽為主宰,但並非陰全無用
學者切勿死於句下
元御書中有言
外感陽明之中,燥濕相半,三陰全是濕寒
內傷雜病水寒土濕者,十之八九
觀九芝之言,只論陰陽, 不分內外
一看即知,學者說理之言,參考即可!
且元御對外感陰陽之轉換傳變,更是令人佩服
聊數言,以供參考!
-----------“何为阴阳?看来这个基本问题必须再说分明。在一气运行之中,一气一方面生长,同时另一方面收藏,生长为阳而收藏为阴,它是一气运行中的两种表现。左路阳生之时,阴跟着长。右路阳杀之时,阴跟着藏。当阳盛之时,阴未衰,而是跟着长。当阳收之时,阴未盛,而是跟着藏。这是素问说的。不是九芝先生在上段论述中所体现的此消彼一定长。阴阳消长论是后世学者的私生子。后世有对立,互根,消长,转换之说,都是典型的二元论,阴阳只是性质不同,是一个东西成立的两面,两面怎么可能对立?互根不对,阴与阳都是对一气运行的描述,无所谓根。转换也不对,转换只是消长的变种。”

先生之论精彩。但若从一元论,似不当有阴阳俱虚之说。而仲景文中多处有阴阳俱。。。。之说,这个却如何理解。请赐教。
-----------阳易损而阴易盛,是黄师的论点,所以他的方子以补阳为主
相关文章
 少阴证类
 浅析《素圃医案》临证实践仲景学说的特色
 痰嗽喘急
 云雪散(《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天南星丸(《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让人头痛的“头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