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语音讲堂:御心老师漫谈中医治疗之理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御心老师漫谈中医治疗之理

      朋友们好啊!好长时间没来了,昨天晚上来了一会儿,今天有一些朋友留了一些问题,其实我们都要互相问答,一问一答,学习最好,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问答。今晚讲堂的朋友不多,不过来学习的都是精品!!

      刚才有朋友让我谈中医临床的经验。其实我们中医啊,是有理论的,不能只说中医经验,比方说现在给你一个病例,你没有治过,你就不会治了?不是吧,你只要掌握好中医的理论,就能解决好临床遇到的问题。其实作为中医就应该好好学习中医的理论,而不能把眼光放在所谓的经验上。你懂了阴阳,懂了六气,懂了五行,懂了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懂了这些规律以后,这些理论深深的扎根儿在你的心里,那就不是经验了,那是理论,对吧?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比如八八六十四,做对了这道题,这是经验,再换一道题就不会算了?只要掌握了数学理论,你就会解决数学问题。同样,不要说中医只是经验,中医有自己系统的理论。所以,做中医就要好好地扎扎实实的学这些理论。

      昨天我们聊了一会儿阴阳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把阴阳分开来看,其实中医看病最忌讳的就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看病啊,你这个学医就完了。要做到合二为一,这个就是非常重要,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合二为一,把握阴阳,把它两个合二为一,合到哪儿?合到病人的身上,合到你的身上,合到天地之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确定了的,是不可改变的。天尊地卑,乾坤它是一体的。一定要把这个阴阳弄清楚,让你看阴阳的时候,不是让你分开来看,不是让你说阴阳是对立的,它是相互协调统一的。而且天尊地卑,也就是阳尊阴卑,卑不是说卑贱哦。不要以为男尊女卑,就是男的高贵,女的卑贱,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中国的汉字,不要只看表面的的意思,我这里谈到一个阳尊阴卑,这个卑不是说卑贱,不要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卑是什么呢?顺从,是很顺从,顺从什么呢?阴顺从阳。地要顺从天,为什么地要顺从天呢?万物生长靠的天,靠的是天气,天气以生,地气以成。一个是生一个是成,成是怎么来的,从生来的,所以叫天尊地卑,阳尊阴卑。阳尊阴卑,阳为主导,这个阴啊,它就是完全的顺从,服从,或者说是配合,配合阳,不要把阴阳看的那么对立,阴阳是相抟的。这个从我们经典上的一句话叫做什么•••阳生阴长,阳生多少阴长多少。阳杀阴藏,杀不是杀害,杀是什么呀?肃杀,收敛,收降。然后阴藏,阴藏是什么啊?藏就是归藏。阳气要以收敛肃杀之气,一肃杀一收敛,那么阴呢它就开始归藏,阴就跟着阳走。在阳光下,我们在一个空地上立一根竹竿,太阳怎么走影子也就该对应着走吧?影子就是个阴,太阳就是个阳。你走的时候你的影子也走,影子跟着你走,你就是阳,影子就是阴。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合二为一的阴阳弄清楚,这个在临床治病的时候,非常重要。为什么阴阳这么重要?阴阳就是一个事情,而不是对立的两个事情。一个事情里边含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都具备才叫一个事情。病症也是一样,这一个病症就含着阴阳这个事情。有阴阳它就有变化,首先变化出什么呢?首先变出我们的春夏秋冬,这个春夏秋冬说起来很顺口,是吧。春夏秋冬,这个意思你要知道,春为一,夏二,秋三,冬四,它是因时之序,必须是春夏秋冬。

      我们在临床治疗当中啊,这些都要跟临床相结合,必须是春夏秋冬,而不是秋春冬夏,这个不能颠倒,这是乾坤定矣,定死了的事情,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少千年,多少万年,它就是这样,春夏秋冬,这叫因时之序,看病也要因时之序。所以凡十一脏者,取决于胆。这句话争论了多少年。凡十一脏者取决于胆,取决于胆就是取决于少阳嘛,就是春,少阳不就是春嘛,取决于春,就是从这个时空开始,都取决于它,后边的东西都取决于它。

      所以看病也是一样,治病从哪开始治的?就是春开始,治病就是从春开始,从这个开始查,查这四步。看看他是生发出了问题,还是生长出了问题,还是收敛或者是收降出了问题,还是归藏出了问题。我们查完这个病的阴阳以后,还要看看这些问题具体出在哪里,这就必须用到六经辨证。太阳寒,少阳火,阳明燥,太阴湿,少阴热,厥阴风。就是这六个方面,你再辨你辩什么呀?对吧。为什么说是六经,而不是四经、八经?因为春夏秋冬,生长收藏,风寒暑湿燥火就这些嘛。这个六经就是从这儿来的嘛。中医理论是从宏观来认识微观,从天地阴阳来认识自身的。所以看病就先分辨阴阳,分辨阴阳以后,看看这个春夏秋冬,生长收藏,风寒暑湿燥火等等,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同时我们还要看五行,我们看病的过程中必须要看五行。

      五行是什么?我们说的金木水火土,这个土不是随便弄一堆土过来,不是脚下的一堆土。这个木,也不是木头,水也不是河流的那个水,金也不是那个铁疙瘩,也不是那个金属,不是那个金银铜铁,不是那个东西,火也不是咱们现在生的那个火。这个金木水火土就是在形成这个有质的形质之前,它所表现的一种生的状态,而不是形的状态。生和形是两码事啊,生就是有形以前,这叫生,这样的五种运行状态,我们就把它叫做金木水火土,是这样运行的一个状态。

      那么这个木呢,就是一种春的状态,春天生发的状态。火就是夏,就是南方,就是木生发到极点而成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叫做生长。火是苦味,生长到极点,它就要往下降,就降到秋,或降到燥,这个状态就是金。有中医基础的朋友一听就明白了,金呢,收敛又成了水。那么中央这个叫戊己土,中央湿土、燥土。土主运化。所以,当我们看病的时候,知道分辨了阴阳,之后看它的春夏秋冬,我说的春夏秋冬是个代词,不是我们大自然的这个春夏秋冬,一定要跟着思路来,完了以后你就可以看五行,五行就会告诉你具体在哪一方面出了问题。

      然后具体到治疗配合着什么呢?风寒暑湿燥火,配合着这个六气,看看这个,再结合这个,基本上你就确定了这个患病的性质、部位,到这里基本上这个病你就清楚了,所以在察色按脉的时候,你的大脑思维在飞速的运转,这些东西就会出来,阴阳,春夏秋冬四季,然后五行,然后再这个六气,把这些综合起来。那么这样的话,你在临床上每遇到一个病人,你就会这样留意,然后确定该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治疗最后落实到哪里呢?落实到《伤寒论》里的六经,六经辨证。

      我们谈的六经辨证只是这样说,其实它是辩别六病,病、证、脉,对吧,是病、证、脉,是辨这个。仲景《伤寒论》里没有提到六经辨证,是后人这样说的。你一定要记住辨什么呀?辨这种病、证、脉。首先要辨病,这个病不是现在临床说的什么高血压,心脏病等等这些病名。这个病是什么呢?是这个六气哪里出现了问题,比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先把它明确了,属于哪类病,是合病或并病?完了以后再看它是什么证,什么是证?“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就是证。

      《伤寒论》里一条一条的条文,就像卦爻一样,爻就是阴阳的变化,阴阳变化就是爻,给你这么一条你来看,那就是证。证的表里虚实,用什么定它呢,用脉,然后你再摸脉,再用脉你来定这个病。你看《伤寒论》第一篇就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完了以后才是并治。其实《伤寒论》里讲的就是六病、脉、证并治,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和感觉,不管什么病症,一个病怎么来,你要怎样解决,就必须先要有这种六病、脉、证的观念。记住这个特点,病、脉、证,最后才是治疗。

      有好多患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什么情况呢?什么症状也没有,但是呢,通过西医的这些现代设备检查发现有毛病,但是他自己没症状,这种情况经常遇到吧,做体检的时候发现有毛病,但是任何症状没有。说明在我们看病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病也没有,症也没有,但是他去做体检,做检查的时候发现他哪里哪里不正常。比方说一些隐性症状,没有症状的这种病,这种时候脉肯定有变化,这个时候就是病和症不明显,但是脉有变化,这就一定需要我们察之尚精,从蛛丝马迹中入手。查的时候一定要从细微之处查,舌象,脉象等等,你会从一些蛛丝马迹里边找到症结,好的医生就会从一些蛛丝马迹里边把握这个东西,知道这个问题出在哪儿,这是一种功夫,中医呢也是功夫。

      知道了理论,剩下的就是要知道怎么辨。这是一种功夫,功夫非常重要,你要做中医,就一定要下这种功夫。如果有病证,有症状的这种情况,你比较容易辩证。如果没有症状,是人家检查来的毛病,你也要察之尚精,从蛛丝马迹处入手。只要他检查出不正常,肯定就是正气有所不存内,邪气来干,他就开始有毛病,所以,扶助正气就非常关键。

      扶助正气,直观来讲就是扶助人的真阳元气。为什么我们刚才一开始谈到的这个天尊地卑,也叫做阳尊阴卑,这是乾坤定矣,定死了的事情,不要再辩解,没有必要再辩解,这是定格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十分明了的问题。

      你不能遇到口唇干燥的患者,就给他搁点麦冬啊,沙参啊,口唇干燥,就给他一点养阴的药,这就是没有进行辨病、脉、证,就直接治疗了,你这样治就不对了,误治大部分都是这样导致的。你没有经过辨病、证、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是?只是看见了什么症状表现就用对抗的药,看见什么治什么,这也太简单了。仲景告诉我们要辨病、证、脉后才能治疗,没有这个过程,你给人家见什么就治什么,不是我们做医生的道理。医生就是要察之尚精,从蛛丝马迹中入手,找到那个病根儿,找到那个点子上,这是在临床当中必须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

      往往一个症状,你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就按这个病、证、脉,首先要辨出这个病,先辨病论治。仲景告诉我们首先要辨病,然后依据脉象来辩证,最后再治疗。那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患者以后,就首先要辨病,这个病不是我们通常临床西医诊断查的那个病,而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病,首先辨它是什么病。

      现在什么病比较多啊?三阴病,三阴病比较多。尤其是中医看到的,大部分是三阴病,是给庸医误治过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不善治者给导致的。善治者不是首治皮毛嘛,不善治就是把皮毛的病引到里边去,引到三阴里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大部分的都是三阴病,偶尔有一个急症找你看的是什么,太少两感证,太阳少阴两感证。

      所以你把这个病辨别出来以后,你辨其证,怎么辨这个证呢?仲景里边不是说十二字方针嘛,“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知谁犯了何逆啊?是原来给看病的那个医生给犯了何逆,逆到哪里去了?逆就是不顺,是吧,不顺就是什么呢,就是春无秋,冬无夏,这就是不顺,这个好理解吧。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看看它的原因逆在哪里?错在哪里?然后这个时候随证治之,首先确定其病,然后观其脉证,最后就是随这个证治之了。所以你看仲景起这个名字非常棒,所以说经典的东西,圣人的东西一字千金,就是辨病、脉、证治之。

      我们学东西首先要看这个大方向,这样的话开始比较慢,时间长了以后你就形成一种习惯,形成这种辨病、脉、证的习惯,这个病在你大脑里边一过,马上就跑到证里边去,用什么方药,就会用的得心应手,可以说目前我们看的好多病,《伤寒论》里有三分之一的方子就够咱们大家用了。讲这么多方论,讲这么些东西都要把它学完,为什么?对整体有一个了解,对整体有了一个了解后,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就够我们用了。学那么多东西是为什么?就是为了这一点点。比方说我们看了好多各行各业的各方面的书籍之类的知识,就是为了让你把中医学的更好,为什么呢?中医是一个类比取象的医学,它不可能是给你解剖身体去看的,它通过类比,通过这个象,通过外面的这个大象,看到里边的精微,就是通过宏观来指导微观,这是我们中医的一个特点,非常人性化的,就是通过这个宏观能看到微观。这就是我在临床上怎么给患者看病的,就是讲这个问题。这个不是经验,是通过《内经》和《伤寒论》学到的这个理论。

      比方说现在来了一个我没有看过的病,咱也会看,也可以治疗,为什么?就是按这个理论来治,不是有经验,没有那经验我就治不了?不可能。这种医理,理论,就是依靠这个来治。希望大家尤其是做临床医生,最好这样做。当然不一定要跟我这样子学习,就是这个大的思路不能变,我们没有给患者看好病没关系,但是我们的路子不能变。不能输在这个路子上,时间长了你养成习惯,临床的效果就好多了。

      《伤寒论》里边尤其这种脉证我们以前也聊过,脉证这个经典理论能背诵的尽量背诵一些,背多了以后,临床要用的时候如入囊中取物,为什么?书到用时方恨少,你别遇到了患者不知道开哪个方子,你再去翻书就不行,书到用时方恨少。各方面的积累,学中医有三分的积累,有三分两分的积累就行。那么中医之外东西,必须有七分八分的积累。

      真正中医的东西,不在中医里边,在中医外边,大家学的时间长了会对我说的这句话有理解。就是学中医的这个道理,这个奥妙,不在中医里边,在中医外边。因为经典的东西它都是相通的,你通过看国学等其它的经典,比方说《弟子规》啊,读这个《大学》《中庸》《论语》,包括读老庄方面的书,哎,它就跑到中医里边了。

      其实跟写字一样,我业余时间喜欢写字,一开始就每天按这个字帖,怎么写,老研究这个字,研究它怎么写。突然有一天我觉得应该按中医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样来排写这个字更好一些,哎,结果一写,很好,还老获奖。其实别人看到时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心里边有,哦,原来是这样。写字讲究分间布白,也就是阴阳五行啊!你学中医你也可以从书法写字中领悟道理。写字写不下去了,你看看中医的理也可以用在这里边,经典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天下万事万物不同,但它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万事万物都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能解决好多问题,关键在于这个道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个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下士闻道哈哈大笑。我们在谈这个道的时候,什么是道啊?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但是你必须按这个走,你不按这个走就不行,就是这样。哎,这个就是道。但是这个道不是一个死道,他是灵活的,这就需要活学活用,这就看你自己的悟性了。道摆在那里,怎么走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在走同一条道,但每个人走出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就能走出精彩,有的人就走出平庸,有的人还是走这个道,就是一事无成,这就是另一个话题。

      实际上看病就是这样,我们做为一个医生就是这样,不要死钻,不要死脑子,读死书,死读书,死钻在中医这个里面。这个大脑要放开,要把心胸开阔,你对自己也要改革开放,改革一下用中医的思维去读其它方面的书,学其它方面的东西。那么你把其它方面好的东西拿来,拿来你就当中医来用,是不是啊,就是说你用中医的思维去读别的书,那么你看别的书就像看中医书一样。大家在谈一个事情,我用中医的这个理念去看别人谈的这个事情,一看一听,毛病出在哪,症结在哪,然后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不就是和治病一样嘛。所以作为一个中医来讲,你看什么都是中医,就像一个画家,看什么东西都是画,一个作曲家看什么都是乐谱,都是音乐,一个文学家看什么文学的美都在里边,所以我们做中医也一样,看什么都是中医。

      那么中医,现在看看,比如屋里的灯,从中医的奥妙这个角度看一下,从中医的思维,中医的角度,中医的眼光,包括中医的气息,去体会这个世界,去体会这周围的一切,那么这样你就达到一种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很快乐,这叫快乐学习。你把什么都看成中医,看这个东西要用中医的思维,要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这样你就是走正路,走这个道。这个道怎么走呢?就是经典的东西,你学这个经典就行了。

      为什么经典的东西很枯燥,昨天晚上跟大家说,因为我们中国的古人啊,这些圣人非常聪明,他说的这个东西,既是这个东西,又不完全是这个东西,对吧。经典都是这样,这些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既是这个又不是这个。你要看这个里面东西。比方我们说的春天的春,春天的春它既是春天的春,它也是木,那木也是春,少阳也是春,对不对?生发也是春,这都是春,你看这个中医的经典里边,从这一个字里边找好多东西,酸也春,酸的味道也是春。那么你就知道春从哪里来,春从冬来。冬叫什么呢,叫终,春叫始,终始。你看这个经典的话很有意思,它不说始终,为什么它叫做终始啊,没有终就没有始,终始。说明春在生发的时候,阳气生发,还有这么大的一个冬,在收敛。

      我们说的子鼠丑牛,子鼠就是少阳,丑牛就是厥阴,这个阴的东西就是拉着这个鼠不能让它生发过度,要慢慢生发。这叫少火生气,不能让它壮火散气,不能没有这个丑来拉着这个少阳,拉着这个子,否则它马上就会变成壮火散气,对不对?往往我看这些上火的表现,呼呼往上冒的现象,大都是阴不足,就是收敛功差。我们说的这个阴不是让你滋阴,就是这个人的收敛功能差。收敛功能差是什么呀?是精不足。

      如果生发不起来,老在冬天的状态,已经快到夏天了你冬天的冰还没化,这叫什么呢?这叫生发不起来,就是阳不足。就是说这个冬天里的一点阳不足,冬至一阳生,这一阳不足,这一阳生,它生不起来,生不起来原因又是什么呢?寒气太重,怎么办呢?四逆汤啊,四逆辈呀。

      一说这个四逆啊,很有意思,四肢厥逆,是不是四?我往往都说手脚冰凉这叫四逆,其实它不单是指手脚冰凉,也指春夏秋冬都逆。你说这个四逆汤用的广泛不广泛,春夏秋冬的病它都可以管,春夏秋冬四逆啊,是不是?生长收藏,它有逆,就是因为这个寒气,寒邪重必须要用这种四逆的方法,用它去把这种寒邪先清除掉,让少火生起来,少火生起来,那么人就有气。

      气干什么呢?气就可以降,肺主气嘛,肺气它可以降,降下来干什么?降下来可以生精。精能干什么呢?精能充实什么呀?产生少火呀,这一圈完了。而中央戊己土,它是一个枢纽,是一个圆心,是一个转轴。中焦如什么呀?如沤吧。干的稀的,粗的细的所有这些呀都在这里边沤,沤了以后它分清别浊。你看病就是这样看,一圈一圈这样看,把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个非常非常关键。学中医,不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你弄的一头雾水,你看病也一头雾水,而且你看病的过程当中患者出现的症状你不会判断,对吧?

      我跟大家举个例子,说到哪算哪啊,东一句西一句的。比方说一个腰腿痛的患者,经常来找我来的这个腰腿痛患者,腰痛腿痛,一开始呢这个患者是哪里疼痛呢?是少阳经脉,就是说从这个环跳穴以下沿着大腿的外侧这一条经脉,这里非常的疼痛,酸胀,麻木等等这些症状。有一天你经过治疗,治成什么?这里的症状没了,变成了大腿的正后侧,太阳经这条经疼痛,而且痛的比原来厉害,这个患者来找你,哎呦,我原来这儿不疼,怎么现在大腿后侧疼的这么厉害啊?你说这是治好了还是治坏了?你没有主意,哎呀,你说再做一个核磁共振吧,再去打一个什么封闭吧。其实病症由少阳经转到太阳经,是由里出表的好现象啊!你再治太阳不就解除病痛了吗?

      好了,就是说刚才我谈到了,当你用药的时候,这个病从三阴里边往外出,出到三阳的时候,这个症状重了,症状可能会加重,所以有些医生就把这种反应叫排病反应。因为病在这个经脉,它就体现这个经脉的症状,在某个经脉的症状表现出来以后,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三阴经的症状到了三阳经,出现三阳经的症状,说明你治的非常好,为什么症状变的那么重呢?说明你这个元气还是不足,元气足了一下子把这个病邪解除了。那你就继续辨病脉证治疗,继续去努力啊。

      所以一个患者,患者治疗的要求是什么呢?你给我消除症状就行了,做为一个真正的中医,治疗什么呢?中医他治的是病,是吧,中医是治病,这个能理解吧。庸医才是治症状,庸医把症状给你消了,患者还很高兴,为什么呢?大众,这下士闻道哈哈笑,因为他是下士,这没有办法,但是作为我们医生不能昧着良心,或者缺德地去给患者去消除症状,把患者三阳经的症状去引到三阴去,不能是这样。这个治病的过程和道理,大家要清楚。

      你看《伤寒论》里边谈到太阳病篇,上篇,中篇,下篇那么多,太阳病篇那么多东西,大部分病症都是在这个太篇,太篇里边有没有阳明、少阳病,有没有六病?有,在太篇里都有。你会发现仲景在《伤寒论》里边谈了好多坏病,那么坏病是什么?就是现在我们目前状况下,好多医生也在给人家误治或治坏了的,去了咳嗽却加了喘,没治好聋子却又治成哑巴。

      比方仲景说的误下,这个下是什么呢?不只是说泻下的药,而是包括寒凉滋腻的药物,下就是往下降,用阴寒的药物,用阴的药物。阳是往上升的,阴是往下,阴寒的药物往下降以后,它就会出现坏病,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没有生发到头,你就给降了,对吧。你看《素问》里的《四气调神大论》,看到了吧,春三月,夏三月,现在还没有到夏三月,刚到夏二月,你给人家用了寒凉的药物,对吧?寒凉的药物一用就到了秋,这就治成坏病了吧,没生长到头你就把人家给拉下来了,它没有经过夏三月。

      比方说一个外感病发高烧,他本来应该要烧到四十度,把寒邪彻底烧完,然后自己会收敛。夏三月既主生长又主收敛,夏至一阴生,它不就是主收敛嘛。这时候它就会主收敛,你不用去管它,它到了夏至这一天,肯定会一阴生,它自己要收敛的。但这个医生呢,他特别缺德,缺什么德呢?他不等患者的本能到夏至,只是到了夏二月,他用了滋阴寒凉这样的药物让人的气机收敛。就是那个果子还在夏二月,需要到秋天才成熟。哎,果子还没成熟,刚长出了个半成品,他就把它摘下来,那是苦涩的果子。这就叫履霜坚冰至。现在大部分的医生都在做一些履霜的事情,不仅自己给自己履霜,而且还在给患者一些霜,然后导致患者的病情坚冰至。

      告诉外感发烧患者,这个烧不怕,让它自己烧,哪怕烧到了四十度,把这些寒邪烧完了以后,自然就会一阴生,一阴生自然就会退烧,人体阳气自然就会往下收敛,而且非常好,人体很舒服,而且很壮实,没有疲软的感觉。

      咱们现在的人怕什么呢?怕阳不怕阴,怕发热不怕恶寒。好多人都怕阳,不怕阴,空调啊,凉爽的屋子,他喜欢阴凉的东西,不喜欢阳,为什么呢?因为他精气不足,难以生发,一生发生长就上火,所以他就喜欢霜。他就一直处在这种半阳半阴的状态,也就是半病子或亚健康状态,处在阳气从来没有生发足的状态。没有达到无厌于日,没有华英成秀,万物华实的程度,他就开始收敛了。收敛的状态还不是一种自然的收敛,什么收敛啊,医生给用药用的。

      由于同气相求,医生只要给患者用了一点寒凉滋阴的药物,寒气它一走,好嘛,阳气它随着就下来,去攻这点寒凉。我们阳气生发还没生发到头,你中间给它一剂寒凉的东西往下一走,这阳气就不往上上了,马上就下来破这点寒气,一破这点寒凉,生发就没了,那么完了以后医生反复的再用寒凉,寒凉入里,症状就很轻,就是没有症状,如同一个汉奸特务潜伏在那,没有症状,但是它有一天终究要爆发,爆到什么程度呢,沉疴痼疾,非常顽固的那种病。

      所以说,大部分顽固的病都是从太阳病误治来的。都是从太阳病,然后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到厥阴病,厥阴病再治不好就完蛋了,厥阴有病了以后,少阳没有生机,少阳再也生发不起来,人不就完蛋了嘛,一命呜呼!一个好的医生,从厥阴开始,一点一点的治,他刚出现的少阳往上一生,生发以后这里边的正气和邪气就开始争斗,那表现出来的,就是痛苦的症状。

      当一个痛苦的症状表现出来以后,你一定要注意,你做为一个医生,你是帮助正气呢还是帮助邪气,帮正气就是帮阳气,听清楚,就是帮人的元阳之气,帮邪气就帮寒凉之气。为什么叫伤寒?这个寒呢不仅仅是外界来的一些寒气,这个寒指不通,凝滞,堵塞。不通的东西都叫寒,所有的邪都叫寒,这个邪入到什么地方,只要邪侵犯了人体,它就叫寒。这个邪它侵到了人体的三阴它就更加有寒,到了三阴它就更不通了,更加寒。这个道理是大家要明白的,而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以后,非常有意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仲景为什么把自己的著作叫做《伤寒杂病论》。

      那么仲景治病的原理从哪儿来呢?是从通经脉来,所以我们后来叫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就是这个六经,这个经出了问题。经怎么才能出问题呢?这个借用经也是一种气,经气,这个经气我们平时看不到,那么什么时候能看到呢?患病的时候。就像天上飞的飞机一样,有飞机在飞,你才能看到航线,不飞的时候你看不到。这个经如同航线,所以说这个经脉出现不通,就有病。我们经常谈的六病就是六经出现了不通而导致的病。

      所以,岐伯就说,“欲以微针调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就是说用很轻微的,或者很微妙的,微针就是很微妙的,四两拨千斤的。用很微妙的,四两拨千斤这个方法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针不只是指针灸,也包括用药等治法,包括方法,以很轻浅微妙的方法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你看这里强调逆顺了吧?逆会怎么样?就会春无秋,冬无夏,不是按照春夏秋冬来的,它逆,逆时针。不是正常的升降出入,它该升的不升,该降的不降,就是逆升降出入。

      你看《伤寒论》里任何一个方子都是用来疏通经脉的,而且任何一个方子都是围绕“中”来治疗的。以前我聊桂枝汤的时候就谈到这个“中”的问题。桂枝汤的作用就是温中补虚,调和营卫。伤寒方证中,运用甘草的机会和用量也很多,就是着眼点在这个“中”,所以中医就是“医中”,我们要把握住这个“中”。

      照这样看病好像就比较简单了,明白这些道理以后,的确就简单了。《内经》不仅告诉我们“欲以微针调其经脉”,而且还强调“气至则有效”,对吧?比如我们给一个患者扎针灸,扎环跳穴,当你针进气至以后,这个患肢“呼”的一下,针感的症状就起来了,又麻又胀,有时候还痛,麻胀像过电感一样。原来这症状没有吧,是不是比没有扎针的时候难受,对不对?这就是气至,有效没效?气至则有效。扎针,气至有效吧。

      中药呢,你不服中药时没有那么大的症状,一服中药呢,“呼”的一下,症状就出来了,很多症,眩冥啊,呕吐啊,疼痛啊,腹泻啊,等等。这些症状来了你怕什么啊,这叫气至则效,没有这些症状就说明还没得气。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融在一块,揉在一块,《内经》里边叫什么,叫和,叫“和(huo)”,和面,揉在一块儿就叫和,而且还和的非常好。凡是把学到的东西和的非常好的,这就是高水平,你治病就不怕。

      所以说我让大家把《伤寒论》里这个六病脉证这些条文,主要的一些条文都把它记牢,在临床上遇到这些病人的时候,他从这一个症状变成了另一个症状,而且另一个症状比原来的那个症状还要重,而且更难受,更痛苦,那么你就会判断他是从阴出阳,还是由表入里,你就会告诉患者根本上的轻重。《伤寒论》里边还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叫欲解时。你还会判断你这个病多长时间能好,对不对,它有欲解时啊。《伤寒论》里都告诉你了,这个病应该还有多长时间好,服上这个药该出现什么表现等等。

      其实仲景写《伤寒论》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仅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等,关键是还精通《易经》,易的东西就在《伤寒论》里面。《伤寒论》里边就有逆顺,就有吉凶。你看厥阴病那个里边它谈到死,那个死,死不是死亡,死就是没有生机,没法治了,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地步就叫死,不是这个患者立马就死啊。亡也不是死亡,亡是丢失。所以文以载道,字里藏医。文以载道,看到这个字以后,你必须要参悟到这个字里边的道。

      给大家谈这些,耽误大家时间太多了吧?我的这些思路思维不一定都正确,不一定适合大家。我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吧!所以,当你看到《伤寒论》的这个寒字的时候,就不要只认为寒就是寒气,更应该认识到它是一种经络不通,六经的经络经脉不通。什么叫病,病是什么呀,病就伤阳,伤阳就叫病。所以这个病字旁里边有个甲乙丙的丙,丙不就是火嘛,这个阳受了伤,火受了伤,这不就是病嘛,是不是。那证是什么,一个言字旁一个正确的正,证就是“础润而雨,月晕而风”啊。从表面的象而探知里面本质的东西,这就是证。

      中医的“方”,不仅仅是我们说的一个方剂,它是方法规矩,就是要用什么样的规矩把不规矩的东西修正过来。患病就是不规矩了,有病就不规矩了嘛,我们要把不规矩的东西给规矩过来,这就叫方,这就是术,方术。所以仲景说“余宿尚方术”。重点是方术,不只是方剂。对《伤寒论》“寒”的理解,要深刻一点,这样我们再来看这个《伤寒论》的这个原文哪,就会觉得津津有味。

      我所谈的这些都是一气所变化的,都是从一变化来的,道生一,都是从一变化来的。道生一,它还是终始如一。只不过这个一出来以后,它就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名称不一样。这一气,在最初始的时间和空间段内叫什么呢?叫风,叫少阳;再前进一段时间和空间它又有一个名称,叫什么呢?叫太阳。它是一气变化来的,绝对不能理解成六经就是有六个东西放在那儿,不是。它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段的称谓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这个象也不一样。

      都是我们这个地球啊,就这么一个大自然啊,这一气在春天表现出来的就叫做春,这一气到了另一个过程它就叫夏,再到另一个过程叫做秋,这一气转来转去名称不一样,都是一气 。所以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表现出来的象不一样。所以说这六经,我们说的太阳,少阳,阳明这些,也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个名称不一样,层次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这样称谓也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特色也不一样。

      有时我们觉得《伤寒论》里边谈到的好多东西令人费解。比如伤寒二三日,伤寒五日,伤寒几日,这样的问题,它都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并不是仅指一天两天三天,不是哪个确切的日,但它包括这个日在里边,它更重要的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许多《伤寒论》里比较难解的条文,需要我们努力做到才高识妙,才能探其理致!

      《伤寒论》里边的好多“日”的描述,都是在昭示着种种变化,都包含着种种吉凶悔吝,告诉你这个时空是怎么回事儿,那个时空该怎么回事儿。因为这些东西都在变化,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它都在变化,所以随证治之。所有的一切每天都在变化,每一妙都在变化。明天太阳又是新的,今天的我就跟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又是另外一个我,又不一样,它都在变化。所以我们中医大脑里边一定要有这个变动的思想。

      天行健嘛,健就是什么?就是变动,自强不息,就是变动,不息就是变嘛,生生不息,就是总在变化。但是变不是乱变,是有规律的,是在大自然变化规律以内的。同样不管疾病怎样变化,也变不出这个六经。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六病脉证,变不出这个。当然我所说的疾病的变化,是除去意外伤害等外伤病以外的,你把外伤病除去,就是内伤啊,就是由于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得的这种病,不是外伤的,汽车撞伤的那个不算,不算那个。或者说我们的内科病,儿科,妇科啊等等这些病,内伤外感都逃不出这六病,对不对?

      这六病看起来是六病,但它错综复杂呀!其实六病里,你把它们排列组合,你就排列出好多,就像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一样,它会排列好多,就是说这个病变无穷,但是我们能把它一言以蔽之,即六病。就像我昨天说的一样,中国十三亿人口,何必要造十三亿个厕所呢,你就把男女分类,男厕所,女厕所,不就解决了这个大小便的问题了嘛。你何必要给每人造一个厕所呢,这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现代人看病就是制造一个个病名,制造一个个科室,不归类,不分群,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枝叶有病而不知道是树根的问题,却总在枝叶上做文章。无论检查设备怎样昂贵,无论科室怎样细化,却总是落后这个疾病的变异,这怎么能治好病呢?是不是呀,你的方法总是落后于疾病的发展变化,不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这就是医院的楼房越盖越豪华,设备越来越精良,而患者看病却越来越难,越来越贵。即使遇到一个常见病,老百姓也越来越看不起,这就是得得起病,却看不起病的根本原因了。

      以不变应万变,《伤寒论》就告诉了你一个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一个方法,这非常非常好用,不管怎么样,你逃不出这个,逃不出这个如来佛的手心,这就是《伤寒论》的精神。

      其实这个经典里边的好多东西呀,它都是讲这样一个共同的道理,都是为了简约化,你看着它说的那么繁琐,那么复杂,都是为了让你知其要者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简单不简单,简单吧,经典就想方设法让你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常简单简约,简单简约不等于头脑简单啊!简单,就是深入浅出,由博返约,由厚变薄,返璞归真啊。

      今天晚上我们聊了一大堆,纸上谈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们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吧,不足和谬误之处,敬请斧正!谢谢大家!

      整理:碧海蓝天 校对:如岳



[ 本帖最后由 北京如岳 于 2009/12/12 10:13 编辑 www.med126.com/job/]
-----------感谢碧海蓝天的整理,欢迎大家到民间中医讲堂整理群(12012215)参与整理。
  感谢老师在民间中医讲堂的义务讲座,欢迎大家发心参与整理,把老师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受益!
-----------其实实我们中医啊,是有理论的,不能只说中医经验,比方说现在给你一个病例,你没有治过,你就不会治了?不是吧,你只要掌握好中医的理论,就能解决好临床遇到的问题。其实作为中医就应该好好学习中医的理论,而不能把眼光放在所谓的经验上。你懂了阴阳,懂了六气,懂了五行,懂了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懂了这些规律以后,这些理论深深的扎根儿在你的心里,那就不是经验了,那是理论,对吧?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比如八八六十四,做对了这道题,这是经验,再换一道题就不会算了?只要掌握了数学理论,你就会解决数学问题。同样,不要说中医只是经验,中医有自己系统的理论。所以,做中医就要好好地扎扎实实的学这些理论。
======
看到这段话,心中顿生喜欢。
一通百通,,,

大家千万不要把阴阳分开来看,其实中医看病最忌讳的就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看病啊,你这个学医就完了。要做到合二为一,这个就是非常重要,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合二为一,把握阴阳,把它两个合二为一,
======
记着咱论坛上有位一分为二先生,下次有缘遇到,一定和这位先生协商看能不能易名合二为一,呵呵

扶助正气,直观来讲就是扶助人的真阳元气。
======
疾病的命门先生一语道破,在我的理解里,真阳元气就是气血,无它。很难想象一个气血充沛的人会生什么病,即使偶尔生什么病,那也比别人恢复得快

不善治就是把皮毛的病引到里边去
======
感觉这是医院的专长,特擅长此法,,,

经典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天下万事万物不同,但它这道理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万事万物都不一样,但道理是一样的
======
为一通百通找到了依据,呵呵

你看仲景起这个名字非常棒,所以说经典的东西,圣人的东西一字千金,就是辨病、脉、证治之
======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读的时候,所以只能读读书名。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名我的理解是人外感了寒气才会生那些杂七杂八的病,病难治是因为病从口入,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是因为病由心起,没有学会对人宽容,更做不到对自己宽容。这是我所理解的疑难杂症的根本原因,不外乎我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下面想说的还没有想好,先放着,呵呵

既然卡到这儿,那就不要继续看了,过段时间再来看,说不定有意外收获呢

拜谢~~~

[ 本帖最后由 小青鸟 于 2009/12/12 07:11 编辑 www.med126.com/kuaiji/]
-----------你不能遇到口唇干燥的患者,就给他搁点麦冬啊,沙参啊,口唇干燥,就给他一点养阴的药,这就是没有进行辨病、脉、证,就直接治疗了,你这样治就不对了,误治大部分都是这样导致的。你没有经过辨病、证、脉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是?只是看见了什么症状表现就用对抗的药,看见什么治什么,这也太简单了。仲景告诉我们要辨病、证、脉后才能治疗,没有这个过程,你给人家见什么就治什么,不是我们做医生的道理。

看来只凭表象治病,有时会害人的。


现在什么病比较多啊?三阴病,三阴病比较多。尤其是中医看到的,大部分是三阴病,是给庸医误治过的病,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不善治者给导致的。善治者不是首治皮毛嘛,不善治就是把皮毛的病引到里边去,引到三阴里了。

现在庸医太多了!本来人刚开始得小病,但经过医院治疗后,病越得越重了,就是当时不严重,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所以现在病人越治越多,人的身体越治越差。
-----------說得真好!要當一亇好中医真?簡單。
用御心老師的指導再学傷寒論,定有另一番境界。
-----------伤寒版的人气比较旺,如岳帖到哪里可以有更多人看,也可以借机宣传一下讲堂。
-----------小有见解,大而散之,如岳盛名,不以为然
相关文章
 固肠饮(《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柴胡散(《圣惠》卷九。)
 经方治疗黄水疮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婴儿奶制品过敏
 艾灸关元的疑虑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