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泻黄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笔者近年来运用泻黄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62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68岁。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半个月。

  患者唇、舌、颊或上腭部位均有散在溃疡点,伴疼痛,口干口臭,舌红脉散。证属脾胃积热之实证。

  2 治疗方法

  基本方:生石膏20g,藿香防风各15g,连翘栀子黄芩、焦术、茯苓、炒谷芽各10g,甘草6g。水煎服,1剂/d,6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治愈(口疮愈合,且无复发,口臭等症消失)48例;好转(口疮明显好转,但时有复发,口臭等症好转)12例;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2例。总有效率为96.7%。

  4 讨论

  《圣济总录》云:“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可见本病的发生为心脾积热而致,而其病理关键为饮食失节,脾胃熏热炽盛。故治拟泻黄散加味。方中石膏、栀子、连翘清三焦之火而解毒;藿香辛温芳香,辛则能散,芳香醒脾,既可祛壅热,又可辟秽调中;防风辛温,可疏散脾胃伏火,且与栀子、生石膏、连翘相佐,寓发越于清泄之中,符合《内经》“火郁发之”之义;焦术、茯苓、甘草、炒谷芽健脾助运,能疏散壅滞,补益气阴。诸药合用,使火热得清,脾胃调和,气阴得复,故口疮自愈。
-----------加味泻黄散
作者:someone 文章来源:inter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9  


    药物组成  防风30g  板蓝根30g  黑栀子15g  石膏15g  生地15g  连翘15g  元参15g  甘草10g  桔梗10g  丹皮10g  双花10g  藿香12g


    制剂用法  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温服1次。随症加减:发热口渴加知母花粉;神烦、尿短赤加竹叶木通;夜寐不安加黄柏合欢皮夜交藤

    适应病证  口腔溃疡(口疮),脾胃积热、虚火上炎型。症见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数个淡黄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疡面,周围水肿充血,触痛,或伴发热,纳呆,口干欲饮。

    病案举隅  患儿,男,6岁。患儿1月前不慎落水,随后出现恶寒、鼻塞、发热,经输液、服药后热退,但舌边缘出现一点状溃疡,继而发展成片,掀红灼痛。诊见左侧舌缘有一灰白色溃疡面,边缘不规则,周围组织水肿充血、灼痛,口臭,神烦面赤,纳呆,口干欲饮,小便赤黄,舌红:苔薄黄,脉数。诊断为口腔溃疡,旺属脾胃积热,郁火上炎。遂投上方2剂,外用冰硼散。2天后复诊,灼痛已消,溃疡面缩小,充血水肿消失。原方再服2剂,诸证均除而愈,嘱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资料来源  王思乡,等。天津中医,1996,13(5):29

    评    按  泻黄散为《小儿药证直诀》中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脾气通于口,故脾有伏热,循经上行则口干舌燥,郁久化火而成口疮。方中石膏辛寒以治其热,IlJ栀苦寒以泻其火,共具清上澈下之功。方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也属“火郁发之”的治则。藿香芳香醒脾,振复脾胃气机,亦助防风升散脾胃伏火。甘草泻火和中,有缓调中上,泻脾而不伤脾之意。本病证发病于外感高热之后,虽经治疗后退热,已缓其标,然其本在于脾胃积热内蕴,郁火循经上攻于口,故口渴烦躁,溃而成疡,所以应以清泄脾热、疏风泻火法治之。
-----------请问鼻头长期发红,起包,舌尖红,时有黄苔。可否吃你们这泻黄散加减的方子?抑或应吃泻白散?——肺开窍于鼻?
-----------那"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2例"应该吃辣椒就能好
相关文章
 麻黄
 大小便溺
 医话杂谈------也谈我的学习方法
 废医验药不可取
 清凉解毒汤(《医钞类编》卷二十二。)
 今日立冬 别忘了节气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