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王永民医生在世中联脉象研究分会第一次筹备会上的发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是在95年因为一种机缘认识了韦刃老先生,最初被他神奇的治疗效果所折服。记得我刚到他门诊的时候,有一个当老师的患者前来就诊,她乳腺有肿块,很痛,当时韦先生摸了他的脉后,只是左寸脉偏低,于是就拿了一根半寸左右的针,直接扎到患者的关元上,当时那位老师说,他的左脚心立即有一种触电一样的感觉,马上一震,然后头立刻就很清醒,原来昏昏沉沉的感觉立即消失了,她回过神后,摸自己的乳腺时发现原来的肿块没有了,而前后不到十分钟。
    我还见过一个疗效之快令人惊奇的病历,那是我和我的师兄肖正平在河北和他学艺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21岁,已经头晕头痛连续四天,吃了些药也没什么作用,那天门诊人不多,老先生就让我们几个学生都摸摸这个患者的脉,然后各自处方。我们摸完脉让老先生看完处方后,他说,你们的都不行,看我的。他取了四粒每粒0.4克的补骨脂,也就是1.6克,让患者服下,也就几秒钟的时间,这个患者突然蹲下了,稍愣了一下,又睁来眼睛起来说,头不疼了,我师兄看着表,前后也就十六秒。我问他你为什么蹲下呢?他说我四天以来都象喝酒喝醉了的感觉,晃晃忽忽的,刚才吃完药后,突然觉得眼睛发亮,就有些害怕赶紧蹲下,一起来,原来的症状都没了。
    他用药最少的时候竞然用0.1克的药,把一小孩的发烧治了。这些例子在临床上比比皆是,我们学了这个体系后,临床这种情况也变得司空见惯。用很少的药物就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诊疗时,对患者一般是现场摸脉,现场吃药,吃那种纯中药的粉剂,只一两味,直接冲服,不用煎熬。常用的药二十多味,穴位也就二十多种,在临床上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开始我虽惊讶于振荡中医的疗效,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经过学习之后,渐渐领悟。
    为什么振荡中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果?因为振荡中医的临床基础是唯脉无症,其含义是:在诊疗过程中完全以脉诊为指导,这叫唯脉;无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诊断过程中不受症状的干扰,比如遇到头痛、感冒、发烧等情况容易从热症去考虑,而我们的诊断过程完全凭脉,不受这种症状干扰;第二通过治疗可以消除临床症状,包括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一、振荡中医的来源
    振荡中医唯脉无症的特点来源于中国古典中医的《内经》和《伤寒》,其精华就是稳态控制的整体观和整体辩证施治的思想。首先它是对《内经》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内经》的精华主要是针经,也就是《灵枢经》,它的贡献第一是发现了经络,发现了整体的营卫运行。第二是创立了疾病一元论的辩证思想,在《灵枢经》里经常可以看到,“上工治病,十全其九,下工治病,十全其六”,还有“效如桴鼓”、“百发百中”等字眼,这些效果均源于《灵枢经》的凭脉辨证。它的针炙之所以起到奇异的临床效果,主要是建立在它凭脉治疗的基础之上,所以《内经》的针疗临床是建立在以脉诊“气”,用针调“气”,调气令“平”,调气令“顺”,使整体状态有序的针疗方法,也正因此它将当时的中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巅峰,造就了两汉时期中医的黄金时代。
    但韦先生认为,《内经》只是在那个时代对中医的第一次大总结,但不是最后一次总结,后来张仲景在继承了《灵枢经》精华,即通过脉象对人体的整体营卫状态进行把握、辩证的基础上,补充了药疗的不足,在药物临床上有了长足的进展。《伤寒》在层次结构上分为三个方面:凭症辨证论治,即以方类症;第二个方面是凭脉辨证论治;第三层结构就是阴阳会通,即发现了自合力。其精髓主要是凭脉辨证,但他当时的“平脉”只解决了对虚实表里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还不能完全凭脉对疾病的标、本做出正确诊断。所以才不得不借助局部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再辩证论治。这就误导了后代医家。如果后人沿着他的疾病一元论、凭脉辨症的思路发展下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令人遗憾的是,后人没有很好地把握这一精华,只将浮于表面的东西--通过症状进行辨证承继了下来。振荡中医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
二、振荡中医的原理
    为什么振荡中医能单独通过脉象即可直接指导临床辩证和治疗?主要因为人体是由连续状态的结缔组织、联系基元系统以及多单元组织、器官组成的统一体,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都必须依赖于整体气液循环的推动,离开了整体气液循环,人体的一切生理过程均无法保障,正是这个思想体系才有了我们古典中医临床指导的理论基础。
  振荡中医把重点放在了以系统能量稳序控制过程为操作对象,以强生-增强机体稳序控制能力为唯一目的的医疗体系.我们用S这个符号(读作振荡)来表征这一医疗体系,因为S代表宇宙万物固有的运动形式,两极通应,时空连续,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对人这个生命体而言,它也代表了人体整体营卫运行的状态,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系统中医的整体观,为中医“招魂”。
三、振荡中医四十年工作的成果
    韦先生通过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刻苦钻研,为中医的发展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他弥补并完善了古典脉学的缺陷,纵览晋唐以来的全部脉学著作,从王叔和的《脉经》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
      第一没有对脉象作系统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第二没有使脉诊与动态整体的“证”的诊断对应起来;从而造成了脉学体系的繁杂和脱离临床实践的弊病,使脉诊的临床价值日益低落,至今已发展到基本上没有人相信单以脉诊可以诊病的地步。失去了脉诊的“桥”的作用,由病向证过渡的通路被堵塞了,这是气理丧失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中医继承上的最大失误之一。
   其次,振荡中医建立了完整的脉学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人的整体进行了功能状态划分,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稳序态,也是正常态;另一种是失稳失序的状态,是异常的振荡状态,
   2、对脉象进行了宏观基本因素分析,将所有脉象分为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脉位、脉体与脉势,这样就一目了然。无论什么脉都不出这几种状况,脉位就是常说的寸、关、尺、浮、中、沉十八位脉象,脉体主要指气液的变化,包括阴阳气血和异常的郁、瘀、水、湿、痰。
   3、建立了病-脉-证-治耦合体系
    振荡中医为中医事业做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确立了脉诊在诊疗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为中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中医现代化的途径
    中医的现代化一直是中医界争论和关注的问题,韦先生认为,中医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中医的客观化,什么是中医的客观化?这里面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指整个中医体系(主要是能够体现它的优势的“主体”)的客观化,而不是指与中医的“主体”不相关联的某一个局部的客观化;第二是要为中医临床操作(主要是辩证和诊断依据)寻找一个可以量化,可以规范化——可以作为直接观察、测量——的客观依据,而不是要对某一个研究对象做出纯客观的准确测量。根据“测不准原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我们要对某一个对象进行测量时,必须对其施加某种作用(干预),同时正在改变这个对象,这对于高度敏感的人体来说也是如此。
   而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途径则有两个方面,:
   第一、革新脉学体系:采用《灵枢》经的脉学体系,该体系是与整体功能的“病机”直接对应的
   第二:密合实践: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需反复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充实 。在长久地探索过程中,我们常常地体会到:中医的继承、中医的深化、中医的现代化,以及脉诊客观化等一系列工作,一旦离开了以中医的主体为导向的临床实践这一参考坐标,就会陷入无谓的口笔之争,和此起彼伏的各种表面形式的翻新,但却很少产生什么积极的后果。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
相关文章
 第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后脑后项胀痛【转帖】
 刘逢军教授二十四节气养生
 请教:宫寒想怀孕怎么办?
 各位老师来看这草有用吗?
 江西中医学院4名毕业生在浙江浦江创办按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