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局方发挥》探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谭素娟  


摘要:本文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所著《局方发挥》分成七部分,对每一部分中的每一个绪论和问答进行逐一地分析探讨,以期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该书的主旨、思想内容和学术特点,为学习研究该书以及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提供参考。
关键词:朱丹溪;《局方发挥》;学术思想

《局方发挥》乃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代表作之一。《局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政府组织编修的。仲景之后至隋唐,医学发展的特点是在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圣济总录》等方书出现,《局方》是对繁多的方剂进行筛选和鉴定,使之由博反约,并以官方医疗机构的标准处方集形式颁布,患者可据病症选用成药。因其具有权威性和便捷性而风行一时,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弊端。丹溪先生著此《局方发挥》,是向权威挑战,旨在纠正时弊。

1.探析:全书可分七部分,每部分大多设有绪论,继以问答形式展开论辩和质疑。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探析。

1.1第一部分:从“《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到“实为医道之幸”,主要阐明该书主旨。该部分设有绪论和一个问答。
谭素娟在绪论中丹溪先生首先强调“医者,意也”,医之关键在于随机应变,如果用不变之成方应对千变万化之病情,则犹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
在问答中丹溪先生的目的是强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治疗各异;批评《局方》只在方后记述主治的证候、药物剂量、修制服用的方法,却不议论病因病机,是用一方通治诸病;赞扬仲景诸方为万世法,善用者用其法,“未尝全用其方”。

1.2第二部分:从“今世所谓风病”到“非吾之过论也”,是针对《局方·卷之一·治诸风》门展开的论辩和质疑。该部分设有绪论和四个问答。
在绪论中丹溪先生指出由于《局方》用治风之药通治诸痿证,而造成世人将风病同诸痿证混淆。认为《素问·风论篇》所论的风是指外感,“无瘫痪、痿弱……语涩、不语之文”。对《局方》至宝丹、灵宝丹所治病症逐一辨析,以见《局方》以一方通治且用药燥悍香窜的弊端。举例质疑《局方》:润体丸等方,言治一切风,却不辨寒热虚实;龙虎丹、排风汤,言治五脏风,脏病属里,却用发表泻卫之药;骨碎补丸、乳香宣经丸、换腿丸,均言治虚证,却多疏通燥悍之药;七圣散、活血应痛丸,言治风湿,却无散风、行湿之品;三生饮所治之脉证更是表里、寒热、虚实相距甚远。
在第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对《局方·治诸风》的方剂中也有解风寒、行凝滞之品予以认可,然对《局方》在治风之外,又言神魂恍惚……诸痿等证悉皆治之,提出质疑。他认为昏惑、瘛疭、瞀闷、暴瘖等症皆属于火,四肢不举、舌本强、痰涎有声等症皆属于土,都是湿热内伤之病,当作诸痿治之。值得注意的是丹溪称之为痿的症状在目前中医界仍作为中风的典型表现。丹溪先生还根据《素问·痿论篇》:“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的理论,提出诸痿皆起于肺热,只宜补养,如果用治外感风邪之方治之,难免实实虚虚之祸。
在第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承上文论辩了瞀瘛等症皆属于火、舌本强等症皆属于土的道理,认为刘河间所言的风是指内伤热证,与《素问·痿论篇》所言诸痿生于热相合;批评《局方》将外感与内伤混同出治,为害不小。
在第三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阐明泻火补水为治痿之大法,继承东垣治痿之经验:取黄柏为君,黄芪等补药为辅佐;同时强调临病要视其兼挟而灵活制方,并告诫患痿之人须淡薄食味。
在第四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论辩了小续命汤、地仙丹用药之非。
综观第二部分,丹溪先生批评《局方》识证用药之非,提出岐伯、仲景、孙思邈所言之风属外感,刘河间所言之风指内伤热证,与《内经》痿证相合;他立足于河间火热论阐述中风病因病机,提出泻火补水为治痿之大法,并强调视其兼挟而灵活制方。
1.3第三部分:从“又观治气一门”到“故不用麻黄干葛辈”。是针对《局方》治一切气及治痰饮、治诸虚等门而展开的论辩和质疑。该部分设有绪论和十六个问答。
在绪论中丹溪先生质疑《局方》:气病及呕吐噎膈、吞酸、痰饮等明显是热证,为何用安息香丸、五膈丸、丁沉煎丸、倍术丸等热药?首先阐述其属热的机理,并以刘河间说为据,继而大量援引《金匮》中相关条文,归纳其治法,指责《局方》“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之火,实实虚虚”。
在第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强调寒病必是身犯寒气、口得寒物,各种火热病是自内而作,气病多属热,属寒者十无一二。

在第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提出“若病人自言冷气从下而上者”,也属“火极似水,积热之甚”,并非真冷。认为高阳生《脉诀》中所云“冷生气”是谬言。

在第三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首先提出人体水不胜火,气升火炎。进而说明用黑锡丹等重坠丹剂,治疗气上升之病,随手而效,其原因是“气郁为痰湿,丹性热燥,痰湿被劫,亦为暂开,所以清快”。然后指出丹药助火,“阴血愈耗,其升愈甚”。

在第四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针对《局方》“丹药之坠,欲降而升”之弊,提出治疗气升之病的基本法则:“投以辛凉,行以辛温,制伏肝邪,治以咸寒,佐以甘温,收以苦甘,和以甘淡”。

在第五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首先论述吐酸的病机是津液郁积生热,得热可暂缓。继而认为《素问》是言其本,东垣是言其末。然后指出东垣之治法不合《经》意。最后简介自己治疗吞酸的经验。

在第六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认为:苏合香丸是性急轻窜之剂,用于气病与暴仆昏昧之人,易冲突经络,漂荡气血;草豆蔻散、缩脾饮用于夏月不妥。对接气丹既言治阳气暴绝,又言治阴气独盛,提出质疑:阴气若盛,阳气焉有暴绝之理?阳气暴绝,岂能用辛香燥热之剂?

在第七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强调阴阳二字是相对而言,并例举阴虚而阳暴绝的救治之法。

在第八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阐述了气之初病的原因和症状,分析了久服辛香燥热之剂产生的种种变证。他认为:治疗诸气、诸饮与呕吐、吞酸、膈噎、反胃等证,仲景之法非常完备,如果能“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气病之本是热,如果以寒论治,投以辛香燥热之剂,暂时得快;继则自气成积,自积为痰、为饮、为吞酸;继则痰挟瘀血,为痞、为痛、为呕吐、为噎、为膈(亦曰反胃)。

在第九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阐明《千金》诸方治噎膈反胃虽然也用、桂等剂,是借香热来行气之郁滞,其开始的治法与《局方》相同,但《千金》诸方都有大黄石膏等清热泻火药为佐使,其最终的治法是不同的。

在第十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分析了古方药物和噎病病机,说明“胃脘干槁”所致的噎膈是可以治愈的,但患者须内观自养,医生要触类而长。并通过酌情治疗和调养的两则医案以证之。

在第十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认为:古方治噎膈反胃言寒,是为当时患病者设,其人实因于寒;《局方》是泛编成书,使天下后世之人都以此为定法,而专用香热药,今人患噎膈反胃都是因痰气,又久服辛香燥热之剂而成热证,无寒证。

在第十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首先指出“脾肾有病,未必皆寒”,列举了《局方》中四十首温补脾肾之方,认为各方条下所云“舌苦”、“面黄”等症状都属热证,置疑《局方》为何类聚香燥之药治之。继则以《内经》“热伤脾”、“肾恶燥”、“热伤元气”、“用热远热”等言为理论依据,批驳《局方》用药之偏,强调治病求因,辨证施治。最后又引《金匮要略》诸条文,以见仲景与《局方》之不同。

在第十三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认为仲景论伤寒而未及中寒,同时辨析了伤寒与中寒的不同。

在第十四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分析了平胃散的用药及胃的生理特点,认为平胃散的功用在于泻有余之气而使胃平和,并非补养胃气之剂,不可常服。

在第十五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论辩了调胃承气与平胃散的功用区别,认为平胃散治上焦湿,“以汗为效”。

在第十六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进一步指出:“湿在上,宜以微汗而解”。
综观第三部分,丹溪先生是以《内经》、河间说为理论根据,提出人体水不胜火,气升火炎,气病多属热,如果以寒论治,投以辛香燥热之剂,只是暂时得快,久服则自气成积,为痰饮、吞酸,继则痰挟瘀血,为痞、痛、呕吐、噎膈。即使是病人自言冷气上冲,也属“火极似水”。指责《局方》类聚辛香燥热之品,是以火济火。同时认为“脾肾有病,未必皆寒”。强调治病求因,辨证施治。
1.4第四部分:从“或曰《局方》用药多是温补”,到“彼以积热、痼冷为叙方之篇目,其得失可知矣。”是针对《局方》治积热、治痼冷两门而设。该部分设有两个问答。

在第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批评《局方》分积热、痼冷两门只列病目,不辨病因,不分时令、资禀,易使人据外证之寒热而用之,造成认假为真,以是为非的后果。援引《要略》辨寒热证诸条,与其形成鲜明对比。

在第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对《局方》治积热诸方的制作、取用予以赞同,列举紫雪、通中散等二十三首方加以阐明,然对《局方》中治痼冷则予以指责,认为如果见恶寒喜热的外证,一概用乌、附燥热之药治之,则如同抱薪救火,与屠刽无异。并用个人治疗真热假寒的医案以证之。

综观第四部分,丹溪先生指出了以积热、痼冷为篇目的弊端,赞扬治积热诸方之妙,指责治痼冷一概用燥热之非,强调火极似水,体现了以火热立论的学术思想。

1.5第五部分:从“泄痢一门”,到“若因其逼迫而用峻剂,岂不误人!”是针对《局方·卷之六·治泻痢》门而设。该部分设有绪论和四个问答。

在绪论中丹溪先生列举《局方》钟乳健脾丸等二十一方,均以热药为主,以涩药为佐使。认为泻有因风、有因湿、有杂合受邪,不能一概用涩热之剂。

在第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首先据《内经》理论辨析了泻痢与滞下的病机,认为泻痢属热者多,属寒者少,《局方》只宜用于属寒者;里急后重(滞下)是“相火所为”,若用《局方》热涩之剂,必致杀身之祸。他总结了仲景的治法,无论下法、温法,未尝用涩热燥毒之剂。

在第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阐明仲景大承气汤的方义;辩驳《局方》用砒丹巴硇毒热重滞之品行积垢,易致毒气残留,暗伤胃肠之气;指出仲景是将下利与滞下(便脓血,里急后重)混同论治;赞扬刘河间发明滞下证治之功。

在第三个问答中丹溪先生以《局方》花丸与《要略》桃花汤为例,说明仲景是根据病因病机来制定方剂,符合《内经》的圆机活法;《局方》是配制现成的丸散汤药来等待疾病,模仿不当。

在第四个问答中丹溪先生辨析了泄痢(利)与滞下(痢)之不同,并以三则医案为例来说明滞下虽有挟虚、挟寒者,但宜以补气养血为治,不宜用峻剂。

综观第五部分,丹溪先生辨析了泄利与滞下的病机,认为泄利热多寒少,滞下是“相火所为”,也有挟虚、挟寒者。泄利与滞下区别在于有无里急后重。仲景与《局方》均将泄利与滞下混同论治,但仲景是“因病以制方”,且无论用下法、温法,未尝用涩热燥毒之剂;《局方》是“制方以俟病”,且一概用涩热之剂。

1.6第六部分:从“或曰《局方·诸汤》”,到“并是嬉笑作罪。然乎?否乎?”共有两个问答,是针对《局方·卷之十·诸汤》门而设。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日久,夭之由也。”意为五味入胃之后,由于各脏气的喜好有所攻治,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每一种味积久都能增强该脏之气,这是药物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如果偏用某味而使某脏之气积久,是导致灾祸的原因。丹溪先生据此认为:《局方·诸汤》门的方剂偏于辛香甘,易于散气生热恋膈而致病,不可用以“平居无事,思患预防”。甚至时果汁煎熬的糖稀,“味虽甘美,性非中和”,久服也可致湿热之祸,即美味不可多得。

1.7第七部分:从“或曰:妇人一门”,到“又焉知非此等谬妄有以启之耶!”共有两个问答,是针对《局方·卷之九·治妇人诸疾》门而设。

在第一个问答中丹溪先生指出:《局方》神仙聚宝丹,易“积温成热,香窜散气”;五积散易致“虚而又虚”。

在第二个问答中丹溪先生告诫世人产后服《局方》黑神散当辨证,批评《局方》产后将护法之不当。

综观第七部分,丹溪先生强调妇人以血为主,而《局方》不论是治病之方,还是将护之法,皆偏于燥热,易致耗血伤阴积热。他极力主张妇人重在调摄,有病当辨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无病不宜滥用热剂滋补,特别是产后将护宜用清淡养胃之品。

2.总结

2.1 《局方发挥》是以《内经》理论及仲景学说、河间之学等为依据,对《局方》进行的论辩和质疑,旨在纠正时弊。

2.2丹溪先生在该书中强调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千差万别、治疗各异,医之关键在于随机应变,批评《局方》只在方后记述主治的证候、药物剂量、修制服用的方法,却不议论病因病机,是用一方通治诸病,用不变之成方以应千变万化之病情。

2.3朱丹溪倡“相火”及“阳有余阴常不足”二论,善用滋阴降火,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局方发挥》一书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批驳《局方》用药偏燥热。

2.4丹溪先生并非全盘否定《局方》,一是力纠其偏而不废其书,他立足于河间火热论阐述病因病机及治法,反对《局方》的辛香燥热之偏;二是取其方而不拘其药,他主张师法仲景,随证处方施治,灵活加减变化,反对《局方》理法方药脱节以方俟证、据证检方。

2.5 丹溪批评《局方》,更批评当时医学界滥用辛香燥热之品和不研求医理的社会习俗,其主旨在于阐述滋阴派的学术观点辨和证论治的精神。
相关文章
 洋参保肺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转胞
 《温病条辨》
 增加身体的能量,是减肥的第一课
 疠风
 指根部疼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