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患杂谈:希望哪位老师能写一篇针对过敏性体质的文章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近年来易过敏的人越来越多,西医有个过敏性体质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说个人体质就这样,没啥好办法,过敏了就吃抗过敏药,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女儿就很容易过敏,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看了不少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但只,治标不治本,网上找了很多资料,也只是泛泛之言,我相信中医肯定有办法,但网上资料太少,也不知道找谁治,宝宝年纪太小又不敢轻易试药,急啊,望老师能以慈悲为怀,救天下苍生,写一篇针对过敏性体质的文章,给众多患者指点迷津。
我怀疑我女儿的所谓过敏性体质根本就是受抗生素之毒害造成的。
-----------过敏性肾炎例肺肾两虚梁某男8岁门诊号:
  1981年6月2日初诊:病孩自幼有支气管哮喘史。近五个月来,经常血尿。西医诊断:过敏性肾炎。唇红如朱,口干喜饮,纳食较少,时有遗溺。现尿检红细胞15~20。
  脉细常数,舌红苔薄。肺肾两虚之体,当议图本。先拟滋肾和血。处方:
  生地30克丹皮9克淮山药10克山萸6克泽掰克茯苓10克侧柏炭10克茜根20克仁泥6克红花4.5克仙鹤草20克7剂6月9日二诊:血尿较和,尿检红细胞3~4,余症略同,原法增损可也。上方去桃、红、泽泻,加缩泉丸12克包),益母草9克,小蓟炭10克,7剂。后又连服二周。
  7月7日三诊:遗尿已止,血尿尚有(尿检红细胞6~。胃纳见动,舌净脉细。金水二脏俱弱,治宜兼顾。处方:
  生地12克萸肉6克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克小蓟炭10克侧柏炭10克麦冬9克元参6克淮山药10克7剂后又连7剂7月21日四诊:纳食既增,唇色渐淡,舌苔薄润,尿检趋佳(红细胞0~1)。坚守原法,两扑肺肾。处方:
  熟地12克难山药10克山萸6克茯苓9克丹皮克泽泻9克侧柏炭10克节炭9克北沙参lO克麦冬9克7剂此后尿检持续正常,上方连服,病情渐次稳定。
  按:该儿之过敏性体质十分明显,既有支气管哮喘史,又患过敏性肾炎,上下俱病,其本在肾。验之脉症,乃为阴虚火旺,伤及阴络。故主以六味地黄汤专养肾阴,清泄相火;方中重用生地,配以侧柏、茜根、仙鹤草等,凉营止血:并加桃红行瘀活血为佐,以溺血日久,里必有瘀也。服后其症逐步改善,乃去桃红,增加缩泉丸,既为止遗之用,亦藉其滋养固肾之力。三诊之后,兼扶肺金,选用北沙参、麦冬、元参之类,以金为水母,而肾为气根,两脏并治,相得益彰。四诊易生地为熟地,滋培肾阴.填补精血.尤为善后巩固所必需,其症遂得安和。

患者为过敏性体质,晨起床频频发嚏。午夜后时有发喘,作过若干次过敏性试验,服过若干种抗过敏之特效药。
  咸无寸效。1980年9月15日就诊。舌红苔薄白。咽干口燥,上腭窦尤干,目痒。证系阴虚肝肺热炽,其气喷逆而上使然。处方如下:
  正阿胶10克枇杷叶13克黛蛤散10克法半夏白芍10克橘红5克柴胡6.5克玉竹10克茯苓『’一lO克黄芩6.5克水I宣。
  六味地黄丸4.O克,五妹子0.4克。以上为版天堂科学提炼药,分2次用上煎药汁送服。
  服药3剂。功效甚著,唁息未_犯。嚏发亦少,继进jI|,平旦起床,未再发嚏。再以丸药收功,丸方如下:
  西洋参60克麦门冬60克五味子15克熟地克山萸60克山药60克薄荷21克茯苓45克泽泻45克丹皮45克柴胡30克当归30克蛤粉(提炼;I鼍)10克自芷21克批杷叶45克杏仁45克白芍克法夏30克黄芩2I克白术30克甘草30克。

湿疹以过敏性体质的小儿最为多见。部分严重患儿可由新生儿期发病,持续数年不愈。
  小儿湿疹常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充于腠理,浸yin肌肤而发病。部分患儿可由胎毒胎热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云:
  ”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焯,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湿疹其表现虽在皮肤,而病位根源则在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症状轻重。更由于脾为后天之本。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等生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的脾胃功能会逐渐增强,我们在I临床中发现部分患儿随年龄的增长,其湿疹发作有渐轻的趋势,这正是脾胃功能增强的原故。因此,脾胃功能贯穿于小儿湿疹病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相关文章
 经方治流感  转帖
 12月9日晚伤寒论原文学习通知
 为何矫正脊椎错位如此重要
 二圣散
 淋巴肿大
 萎缩性胃炎,高血压求教!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