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以擅用热药著称的四川医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所谓热药,即干姜生姜)、肉桂桂枝)、附子之类性味大辛大热之品,其功能大补元阳、回阳固脱、逐阴散寒,挽阳气于既倒之际,回元气于乌有之乡。按照中医药理论,此类药物一般多用于亡阳、阳虚、阴寒内盛之危重急证。然而,由于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地理气候潮湿,寒湿之邪伤人甚伙,因而,从历史上到现今就出现了一批擅用热药治病,屡起沉疴的所谓“火神派”医家。由于善于运用,其临床疗效卓著,从而在医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其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石用之,清代的郑钦安、温汝凤,民国的卢铸之、祝味菊,现代的戴云波、吴佩衡等等。

一、被誉为“担头三斗火”的石藏用

石用之,名藏用,宋代人,其生平里籍皆不可考。石氏曾挟医技游于京师,声名甚著。其治病喜用热药,认为:“今人禀赋怯薄,故按古方用药多不能愈病。非独人也,金石草木之药亦皆比古方弱,非倍用之不能取效。”(宋·张杲《医说》),有名晁之道者,甚服石氏之论,常服丹药,至晚年乃病,盛冬伏于石上为寒气凌侮而殁。由此可见石氏之论亦有偏执之弊。其时有阆中县人陈承者,亦名医。然喜用凉药,与石氏形同对照。故俗谚戏云:“藏用担头三斗火,陈承箧中一盘冰”。可见二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二、被尊为四川医林“火神派”鼻祖的郑钦安

郑寿全,字钦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说卒于宣统三年(1911)。邛州(今四川邛崃县)人。早年师从于双流县名医刘芷塘,尽得其传,并熟读精研《周易》、《内经》、《伤寒论》,从而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尤于《伤寒论》有独特见解。24岁时即悬壶于成都,以其精湛的医理和重剂热药屡愈疑难大病,而誉满蓉城,踵门求其治者络绎不绝。及至中年,乃授徒讲学,并著书立说。其著作计凡3种:《医理真传》(1869年刊),阐述中医基础理沦及郑氏辨病认证总法——阳虚、阴虚;《医法园通》(1874年刊),为阐述内、妇、儿科诸杂病的辨治和郑氏临床经验总结之作;《伤寒恒论》(1894年刊),系郑氏注释的《伤寒论》,并为其学术理论基础和学术思想的依据。

郑氏的学术思想甚为独特。他认为:“万病皆损于阳气”,因而,疾病只有两大类——阳虚、阴虚,且以阳虚最多。他说:“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多。阴盛则阳必衰,阳盛则阴必弱,不易之理也”(《医理真传》卷二),“即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同上)。对阳虚之证,郑氏必用桂附之热药大剂以救阳。他说:“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医理真传》卷一)。郑氏此说,是对张景岳《大宝论》中“阳非有余”及“阴以阳为主”等学术观点的继承与发挥。

在辩证上,郑氏尤为奇特:如对满口及齿缝流血、面赤、身大热、气喘痰湧、舌苔黄润、脉劲大如石的实热、热证,只要不出现口渴饮冷,且二便自调、舌苔不干黄或焦黄无津者,皆可目为阳虚。他说:“病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医法园通》卷三)。此种理论认识确与一般看法大相径庭,是郑氏独到的临床心得总结。虽然郑氏亦重视阴虚(实乃实热证),然其诊视绝大多数病证皆以阳虚论处。在处方用药上,郑氏除使用自拟的几首桂附温阳方和几首时方外,其余皆使用《伤寒论》原方,而且常用的仅数方而已。凡外感,多用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中焦,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黄芪建中汤等;治下焦,用四逆汤类。若是阴虚,在中焦用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在下焦用黄连阿胶汤,且其常用加减药物尚不及《伤寒论》所用的一半。

郑氏的临床治验,在其著作中少见有记载,今仅从《伤寒恒论》卷末附录的“麻脚瘟说”中可窥见一斑:“夫麻脚瘟者,人身卫外之阳不足,猝为阴邪所闭也。然有吐有泻,皆是阴邪已犯中宫,上下逼迫,而人身元气系在后天,顷刻将元气剥尽,能令人死。余曾救治多人,一见此症,即用大剂回阳,可以移危为安。如斩关丸、四逆汤,皆神效之品。”故尔后来四川医界咸尊郑氏为“火神派”之鼻祖。当今,崇尚郑氏之学而步其后尘者,不仅专用热药疗病,且所用药物剂量之大,令人咋舌。其所用处方无论何症,凡外感病不出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外,凡内伤杂病不出理中汤、甘草于姜汤、四逆汤三方之外,但其疗效确实迥异于常法,此中至理和经验,确有值得加以探讨研究之处。

三、被称为“祝附子”、“吴附子”的祝味菊、吴佩衡

祝味菊(1885-1951),四川成都人。先为蜀中名医,曾任四川省立医院医务主任、成都市政府卫生科长。后移居上海,执教于上海国医学院并行医。其学术上主张中西医汇通,互补短长。其著述有《伤寒质难》等5种刊行于世。

吴佩衡(1886~1971),四川会理县人。先行医于川西南一带,声誉甚隆,后南入滇中,执业于昆明。吴氏曾创办“云南中医药专科学校”,解放后担任过“云南中医学院”院长等职,誉满滇昆。著有《伤寒论新注》等。

祝、吴二人皆以擅长用大剂姜、桂、附等辛热之品,故有“祝附子”、“吴附子”之美誉。

四、“卢火神”与“戴乌头

卢铸之(1876~1963),四川德阳人。戴云波(1888-1968),四川邛崃人。卢氏甚为膺服郑钦安之温阳学说,并予以发挥。他认为:人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所以,他在临证中善用大剂量的附子、干姜、肉桂之类辛热药以扶刚逐阴。屡起沉疴重证,被时人尊之为“卢火神”。

戴氏在学术思想上亦重视阳气。认为凡外入之风寒湿邪气,非用辛温大热之品不能逐之。故他极擅用乌头配合附子、姜、桂、麻黄之类大辛大热之品治疗风寒湿痹证,其疗效显著,故有“戴乌头”之誉。其晚年研制成功的成药——乌头Ⅰ号、Ⅱ号,乃《金匮要略》的乌头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而成的“乌附麻辛桂姜草汤”,此方已被收入全国中医高等内科教材中作为新创的效验方。
-----------上文的作者是四川的一位教授,还有一篇研究郑钦安的文章。
-----------本人曾与之联系过,现在并未真正在临床中应用。
相关文章
 结靥三朝生死诀
 栀子柏皮汤(《玉机微义》卷四十五。)
 盘肠生
 鸡茎散(《良方集腋》卷下。)
 受到惊吓怎么办?
 嘈杂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