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甄梦初家族--医学世家传四代 父子病倒行医时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广州旧闻·家族故事名人传奇 第四十期(总第155期)
  
  历史的枢纽  

  治病于所到之处,救人于所活之时  

  生活在解放路一带、上了年纪的老广州大概还记得,解放初期,这里的甄家医馆,名声显赫,口碑很好,医馆主人叫甄梦初。如今,作为广州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的名字并不为大多人所熟悉了,就算知道的,也只略知一二。其实,要讲述甄梦初的行医之路,还需从其父亲甄显松这一代说起。

  甄显松,开平新昌人。年轻时做过医药生意,也曾经漂洋过海,到美国做医药生意。根据甄家后人讲述,甄显松对医学并不内行,是甄梦初的母亲李瑞琴,从娘家把医术带到了甄家。

  可以说,到了甄梦初这一代,甄家才算走上了专业从医之路。用甄家后人的话来说,李瑞琴也只是业余医生,大多时候,看病只是尽一个乡亲的热心,家里并没有开诊所。甄梦初从小在家里得到母亲的言传身教,师承非常好。

  尽管母亲只是外科骨科的手治疗法,但对他的影响至深。加上自己后来读书勤奋,接受了学校正规医学教育,在医学界中,很快就小有名气。甄梦初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还没毕业,就得到校长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出任主治医生。毕业后,小小年纪就已经在香港、澳门一带开有医馆。

  有人说,甄梦初是在经济上得到妻子的支持,才能到处开设医馆。要知道,甄梦初之妻张贵善,出生大家族,是满清旗人之后。其父人称张百万,为解放前广州富商,当时西门口一带都是其张家的店面。

  话虽如此,但从动荡年月的漫长的日子里,可以看出,倘若甄梦初没有一颗赤诚之心,几十年的从医之路是难以坚持下来的。日本入侵广州时,他转移到韶关,后来又到仁化一带,尽管长年辗转漂泊,生活不稳定,仍不忘开设医馆,救死扶伤。

  抗日战争胜利,有一段时间,甄梦初的生活是在香港度过的。从香港回来,甄家医馆才在广州重新开张。直到1956年,国家经济改制,广东中医院更名为中医实验医院,他被聘进去工作,历尽二十多年的私人诊所生涯才就此结束。

  关于甄梦初,族谱对其记载是:一生从医,德高望重。确实,与现在的部分医生相比,甄梦初不贪财,不贪权,是真正的医生。八十多岁了,他还坚持看门诊,如此忠心于医疗事业,实属少见。1989年,在医院的门诊室,甄梦初病倒,被诊断为肺癌。八个月后,与世长辞。

  富,不过三代。医术的传承,却可以世代传承,掰掰手指一算,到了孙女婿张忠德这一代,甄家可谓是四代行医。令人赞叹的是,作为中医世家,甄家不单医术传接了下来,医德也传承下来。

  后代的从医热情和行医原则跟甄梦初几乎没有区别,比如他们都习惯处处为病人经济能力着想,给病人用最便宜、疗效最显著的药。在记者拜访甄家后人的前一天,儿子甄驾夷看门诊的时候也突然病倒住院,情景跟当年甄梦初在门诊室病倒多少有些相似。

  “74岁了,岳父一个星期还看三天门诊。”孙女婿张忠德对记者说。庆幸的是,与父亲甄梦初的一病不起不同,七十多岁高龄的甄驾夷只是劳累过度,并无大碍。当他讲述甄家往事的时候,仍然神态怡然,笑容满面。他时不时用笔,在纸上对记者写出生僻的中医名词,仿佛一个孩子,谈起自己心爱的玩具,眼睛布满快乐和无邪的光芒。  

  族谱词典  

  甄显松,甄梦初之父。曾到美国开药铺,也曾兼任中文报纸编辑。娶李瑞琴为妻,育有两子一女。

  甄梦初(1909-1990),甄显松长子。娶张贵善为妻,育甄抗夷和甄驾夷两子。广东第一批名老中医。

  甄小杏,甄梦初之妹,家中排行第二,其夫为潘森润。

  甄兆熙,1932年左右出生,甄梦初之弟,家中排行第三。解放前出国,在美国继承父亲甄显松的产业。上世纪70年代已经去世。

  甄驾夷:1934年出生,甄梦初长子。从小就跟从在父亲甄梦初身边,在医学上也得到传承。任职于广东省中医院,现已退休,不过还不时出门诊。育有五女。

  甄抗夷:甄梦初次子,1938年出生,1985年死于胃病。曾供职于国家地图出版署、省地图出版社。

后世讲述  

  讲述人:甄梦初长子,甄驾夷,74岁,广东省中医院医生,已退休,但一星期仍看门诊三天  

  “祖母把医术带到甄家”  

  祖父甄显松是开平三埠新昌人。在那里,几十条村都姓甄。祖父年轻的时候跟堂兄弟一起开药铺了,上世纪20年代,他到美国去,也搞点医药生意,但不是主业。

  甄家的医术是祖母李瑞琴从娘家那边带过来的。祖母不懂看内科病,她最拿手的是手法治跌打、骨折等外伤。虽然没有开专门的诊所,但乡下亲人朋友们都来家里让她看病。因为那时候,乡下医馆开得很少,劳动受伤的人却很多。

  在医学上,可以说,祖母是业余的,不是专业的,她只是为乡亲服务。到屋子后面的农田找点生草药,很方便,也基本上不用怎么花钱。很多人以为祖父跟祖母认识是由于医药关系,其实他们是通过媒人介绍,相亲认识的。

  到了父亲这一代,甄家才开始专业行医。父亲年纪小的时候,在家里经常看祖母为病人接骨、消肿,耳濡目染,从小就深受影响。但是他跟祖母不一样,主要不是治外伤,只是行医以后,人们找到他治疗骨伤,他照样帮忙,采用的也是祖母手摸、眼看的手法。  

  “父亲所到之处都开医馆”  

  父亲是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头几届的学生。上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在那里念书,还没毕业,就已经是广东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的主治医生了。那时候医院跟学校都是私立的。学校的校长是陈任枚,他很赏识父亲,他跟他的后代经常找父亲和我看病。

  如今珠村姓潘的老一辈都认识我父亲和我,因为父亲还没毕业,除了在医院挂职,还在珠村开了个药店,经常到那里去出诊。毕业后,父亲还在香港、澳门各开了一个医馆,他定时去门诊。

  三岁开始,我就跟在父亲身边了,他到哪我就跟到哪。父亲在他所到之处,都开有医馆。

  日本鬼子打进广州的时候,父亲转移去韶关。他在位于民权路的朋友家开了一间临时诊所,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筹备自己的医馆。  

  “看病不问政治”  

  当时,韶关作为广东的临时省会,很多人北上。每天药店里的病号也特别多,除了在自己的医馆给病人看病,父亲还是活跃分子,热衷社会活动。每天下午3点钟过后,他就要到广东省方便医院(慈善医院)去坐门诊,那里有很多难民、穷苦百姓在等他。父亲年纪轻轻,已经声名远扬,他在方便医院担当医务科科长,还被委任为韶关抗日医疗救扶队的队长。

  在韶关开医馆,病人来看病,有钱就给,没钱的除了不收钱,还送药。国民党的高官也有找他看病,比如当时主政的很多军政要人李汉魂、余汉谋等。另外,国民党押来的很多政治犯,他们手戴手铐,脚绑铁镣,父亲也尽医生的责任为他们看病。他看病从不问政治面貌。

  日本人入侵韶关后,父亲只有带我们继续北上,转移去仁化县。  

  “把钱分给伙计,自己身无分文”  

  每次逃鬼子,他经常是先把我托付给朋友,他垫后。去仁化的路途很长,水路和陆路交叉着走,过程很不顺利,除了要躲避鬼子,父亲还负责养活十八口人(包括堂亲、伙计等)。后来把钱花光了,实在没办法,就把带在身上能卖的都卖掉,包括珍藏多年的珍贵药材,然后把得到的钱分给伙计,让他们各自逃亡,自己却身无分文。

  在仁化安置下来后,父亲继续开医馆。但家里非常贫困,我们经常要上山砍柴。日本人投降,我们回韶关住了一段时间才回广州,这意味着父亲也要舍弃他在动荡年代一手经营起来的医馆。  

  “"铁破汤"医好许多肺结核病人”  

  从韶关回广州不久,他就去了香港谋求生计,后来又回广州重开医馆。

  每次我放学都会到父亲的诊所,看他给病人看病,我边看边学,不懂就问,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很多医学上的东西,有时候遇到一些典型的病例,父亲也会叫我稍加留意。

  记得那时候最骇人听闻的病是肺结核。很多病人得了此病似乎只有等死的份。父亲配制的“铁破汤”以中草药为主,非常便宜,而且疗效显著,挽救了很多穷苦人的生命。

  十多年转眼过去了。1956年,全国实行公私合营,广东中医院改名为中医实验医院,并聘请父亲出任主治医生。这是父亲第二次任职于这间医院,从此,他也结束了几十年的私人医馆生涯。 

后代访谈  

  甄仲然:甄梦初孙女。现供职于广东省中医院。

  张忠德:甄驾夷女婿,跟甄梦初学医两年。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硕导,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主任医师和急诊科主任。  

  不同病种,他用不同的汤头

  记者:你工作之前听说过甄梦初先生吗?

  张忠德:他社会地位虽然很高,但没架子,对护士病人都很好,我刚毕业时,就知道他在医学界的名气,总希望能被介绍去跟他学习。甄老师生活简朴,也很乐意带实习生,曾经手把手教我们把脉、开药。我跟随过他两年,直到他去世。

  记者:在医术上,甄梦初老先生最擅长的是哪个门类?

  张忠德:他对付不同的病种,用不同的汤头。比如痹症是大病种,他用“穿海汤”就救治了很多人。另外,妇科、更年期综合征、男性不育,女性不孕,糖尿病等,都是他拿手的,而且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  

  常拒绝学术杂志邀稿

  记者:听说,你是甄梦初老先生最疼爱的孙女,他的事情你知道得最多?

  甄仲然:我是爷爷最疼爱的孙女。从小我跟外婆住,6岁回家后,我只喜欢跟着爷爷一起睡,他最疼的就是我了。晚年生病住院也一直是我伺候,有时离开一会儿他都会不习惯。

  记者:可查阅到的甄梦初老先生的资料并不多,学术资料上的记载也很少。

  张忠德:是的。能查到的关于他的资料确实不多,网上搜索是这样,图书馆同样如此。这跟甄老师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有关。他比较低调,国内外很多学术杂志来向他邀稿,他经常拒绝,用他的话来说,他不要虚名,更免得惹上些麻烦。  

  珠江桥下,砸碎了很多古董

  记者:解放后,他曾经为此惹上麻烦吗?

  甄仲然:为这个事惹上麻烦倒没有。不过奶奶(张贵善)出身大家族,陪过来有很多的古董、古书,这在当时对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记者:出事了吗?

  甄仲然:有一段小插曲。“文革”初期,爷爷被抓去关了一个礼拜,家里住满红卫兵,他们日夜抄家,后来找不到证据,才把爷爷放了。

  记者:找不到证据?你家事先已准备好?

  甄仲然:是的。预料到时局不对,家里早就做好了准备,家里人已经把少部分书籍运回乡下。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解放路,爷爷连夜请了几个工人,把古董运到珠江边砸烂,然后沉入珠江。听他说,丢弃古董的位置就正好在如今的珠江桥底下。剩下的古书则大部分烧掉。另外,祖传泡制的药也不敢留下来,在这期间全部丢掉。  

  81岁,他还坚持看门诊

  记者:甄梦初老先生后来还受到打击吗?

  张忠德:后来倒也没有受很大打击。当时,他已经是省军属的私人保健医生,很多高官。都找他看病,比如省长刘田夫,大家会给他面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确实找不到证据。这段时间,甄老师生活过得倒还不错。

  记者:听说到了晚年,他还坚持看门诊。

  张忠德:对。当时81岁了,他还坚持看门诊。在病倒的当天上午,他还在给病人看病。病倒后,到医院检查,我们才知道他得了肺癌。8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  

  旧址寻访  

  医馆几经迁拆  

  抗战胜利后,甄梦初起初前往香港谋生,回广州后,甄家医馆在广州重新开张。最初医馆的地址是在越华路,后来搬至惠福西路322号,不久后医馆就被拆迁,改为新华通风设备厂。

  甄梦初没有放弃私人诊所的事业理想,继续把医馆迁至解放中路6号,直至1956年。由于城市改建,位于旧解放中路6号的甄家医馆,如今已经被拆掉,所在位置已经被整修为路面,即现在的解放中路与大德路的交界处。不管迁移到哪个地方甄家医馆“内儿妇,正骨”的招牌却始终存在那些受到他们帮助的患者心中。  

  家族逸事  

  “无间道”妹夫

  甄梦初之妹是甄小杏,其夫潘森润是革命烈士。在和甄家交往的几十年,没人知晓潘森润是共产党员。后来他在解放湛江的时候阵亡,朱光、叶剑英等几个领导带着他的遗物(皮箱子、手表等)来家里,大家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原来潘森润伪装进了当时国民党陈一林的部队,暗中却负责给共产党搞军运,策划起义。

  喝早茶惹政治祸害

  甄梦初除了喜欢抽烟,还酷爱喝茶,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都会很早起床喝茶。因为喝早茶,他在政治上惹了祸。甄梦初之前很喜欢跟几个朋友在大同路喝早茶,“文革”的时候,组织称他们为“裴多菲俱乐部”,怀疑他们聚集在一起搞反革命。后来为了表明清白,他就一个人去喝早茶,或是带上自己的家人。

  民间跌打医生医学界名中医

  在民间,甄梦初是出了名的跌打医生。事实上,甄梦初在中医上最擅长的是妇儿科杂症,这也是他在中医学界取得很大成就的领域。帮人医治跌打、骨折只是他的业余习惯,采用的是母亲从娘家带来的手法治疗,来者从不拒绝,正因如此,他的正骨医术在民间也声名远播。  

  家族大视野  

  穷人的胃口与富人的格调

  1961年,三年的大饥荒刚刚度过,政治空气稍稍转暖。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睹物思人,已经入蜀十二载的吴宓决定出门作南北之游,去看望一下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陈寅恪。辗转联络了半年之久,8月18日,吴宓向学校膳食科借了30斤全国粮票,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后,8月23日清晨,吴宓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登上“荆门”号轮船,出发了。

  抵陈宅后,陈寅恪与老友详述自己十二年来身居中大,始终不入民主党派,不参加政治学习,不谈马列,不改造思想,不作颂诗,不作白话文,不写简化字,纵有攻诋者,莫能撼动。吴宓对老友多年来能够安居自守,乐其所乐,不降志、不辱身之举动深为感佩,称其“堪诚为人所难及”。晚上返回招待所后,陈夫人唐筼命人送来炖鸡一碗,加红薯与卤鸡蛋一枚。“在陈宅,上下午亦进牛乳咖啡及果面包、饼干等。晚,倦甚,8:30p.m.即寝。终夜大雨,风猛雨急,宓感孤寂,又忧水灾,有‘极天檐瀑沸肠肝’(李思纯一九二三年诗句)之情景。”(吴宓1961年8月31日日记)

  对几日来在陈宅所进之食物,吴宓记载甚详。在当时之社会经济条件下,能有如此之招待,足见陈氏夫妇是竭尽所有,对老友款待有加。而在那个年头,能“进牛乳、咖啡及果酱面包、饼干等”,也实在不简单。今年暑期返乡,本家二叔曾向我讲起他在那个饥荒年代的“食谱”,基本以植物根茎为主,诸如树皮、树叶、野菜、麦苗、糖渣、棉籽壳、地瓜叶……缺粮最严重的时候,二叔基本上是整天抱着树干啃树皮过活。因体力不足,超出身高的树皮他基本上都放弃了。那年,二叔才八岁。问那两年村里可有饿死人?二叔说大概死了三分之一左右。死的净是些富农,或以前生活条件好的,因为他们吃不下树皮,消化不了麦苗,而他未被饿死,全仗着自己家里穷,胃口好。

  穷人有穷人的胃口,富人有富人的格调。吾国的贵族们向来讲究吃,孔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立规矩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记得章诒和先生回忆张伯驹吃西餐的一个情景。那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张伯驹带着他年轻貌美的夫人潘素,“师徒三人,从细窄细窄的烟袋斜街穿出,沿鼓楼大街向南走去”。只见张伯驹“双手背在身后,目不斜视,大步疾走的样子,似乎眼中早已有了就餐的目标”。他们“走过地安门南大街,又走过景山东街”,最后来到“欧美同学会西餐厅”。那侍者分明认得张氏夫妇,“在吩咐几句之后,凉菜、汤菜、热菜、面包、黄油、果酱依次端上”。啧啧,这食谱,这格调。

  说到“格调”,章先生在《最后的贵族》里也有一记载:某次,康有为的女公子康同璧老人向来客介绍一树白花时说:“这是御赐太平花,是当年皇上(光绪)赏赐给先父的。所以,每年的花开时节,我都要叫仪凤准备茶点,在这里赏花。来聚会的,自然也都是老人啦!”在座者何许人也?其中有张之洞、张勋、林则徐的后人,以及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  朵渔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陈坚盈实习生 庄旭娜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陈坚盈 邹卫  

来源:南方网
-----------上文中提到的治好许多肺结核病人“"铁破汤"” 一方,应该就是以岭南这边的草药“铁包金”和“穿破石”两味为主的方子。 

看了上文,才知道这首岭南名方是由甄梦初老创制的。并且是用来治疗当时的绝症肺结核。
相关文章
 秘授济阴丹(《何氏济生论》卷七。)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神通与鬼神仙佛------供气功爱好者参考
 女科百问 何以谓之天癸? 上课笔记
 请问如何制作艾绒?
 请问一种中药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