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斜视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trabismus
拚音 XIESH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两眼协同运动受大脑中枢支配,使分开的两只眼变为同一功能单位。如中枢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时,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则偏离目标称为斜视。斜视可分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即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当双眼的眼位表现有偏斜倾向,但可通过正常的融合机制而得到控制的称为隐斜,而多数共同性斜视病例都由隐斜发展而来。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引起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调节因素:调节与辐辏之间失去协调可引起斜视,如远视眼经常使用调节,引起过度辐辏,发生内斜;而近视眼平时少用调节,引起辐辏失用,发生外斜。但后者的关系远没有前者那么重要。②中枢神经控制失调;眼外肌的平衡和协调受中枢神经所控制,如控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视轴呈分离状态,就会发生斜视。正常的辐辏兴奋由融合反射所调节,调节减弱或增强都可发生斜视;此外融合反射随时会修正偏离的眼位,如融合反射功能发生障碍,也是发生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肌肉解剖因素:眼外肌 的先天解剖异常、附着点位置异常、节制韧带肌间膜异常及眼外肌有一定程度损伤时均可发生斜视。④遗传因素:发生斜视的条件如屈光状态、融合能力、眼外肌发育情况有一定遗传因素,因此有些斜视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共同性斜视可以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两种。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斜视的诊断有以下几方面: 1.询问病史:较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有何诱因斜视的发展情况、家族史及有否治疗等。 2.望诊:观察患者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颜面及眼眶是否对称,睑裂是否等大;有无内眦赘皮及解剖异常所造 成的假性斜视,有无代偿头位。 3.视力及屈光检查:仔细检查远、近视力与矫正视力。对青少年必须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在调节充分麻痹后检查眼的屈光状态和屈光程度。 4.眼球运动检查:诊断眼位就是检查两眼共同运动时的3个眼位6个注视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运动是否平衡及协调一致。 5.斜视角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有: (1)角膜光点反映法: (2)视野计测量法: 6.遮盖加三棱镜检查法: 7。Maddox杆加三棱镜检查法: 8。同视机检查法: 9.红玻片复视检查: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双眼眼球主动运动正常的斜视称为共同性斜视。根据眼位偏斜的方向不同,临床上分共同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外斜视两大类。按注视性质的不同,它又有两种情况:①单眼恒定式斜视:这种斜视常是一眼视力好,一眼视力差,患者常用视力好的一眼注视,视力差的一眼呈恒定性偏斜。②交替性斜视:这种斜视往往两眼视力相等或近似,两眼能交替注视目标。当右眼注视目标时左眼偏斜,左眼注视目标时则右眼偏斜。
(一)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内斜视及后天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这种内斜往往发生在生后6个月之内。原因可能为内直肌肌力过强或附着点过前,外直肌肌力薄弱或附着点过后,节制韧带先天发育异常。也可能因为胎儿在分娩中外直肌受到牵拉损伤所致。本型特点是发病早,斜角大,两眼视力相等,常无较早的远视,两眼均可作注视眼,形成交替性内斜。
此型视觉发育基础差,较难恢复双眼视觉。
2.后天性内斜视:它又可分为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①完全调节型:由远视眼引起,大都发生在有中度远视的儿童。如远视未经矫正,患儿常可由于过度调节而激发过度辐辏而致内斜。典型的调节性内斜Ac/A值正常,这种调节性内斜戴远视镜后,矫正内斜的效果良好。Ac/A值增高则看近时内斜较看远时明显。②部分调节型,有远视调节的因素,也有眼外肌解剖异常的因素,也可能与胎儿期内或分娩时外直肌受损有关。远视矫正后只能消除调节部分所引起的内斜度数。
(2)非调节性内斜视:①集合过强型:看远时眼位正或内斜很轻,且有双眼单视,而看近时出现内斜。因看近时由于Ac/A值增高而发生的过强辐辏所致。②分开不足型:看远内斜,看近减轻或为内隐斜,常为先天性近视,只能看清近物而看远模糊。
(3)继发性内斜视它包括下列情况①继发于麻痹性斜视的内斜,眼球运动无障碍。②继发于手术后的内斜,包括内斜欠矫正或外斜过矫正。③知觉性内斜,因生后早期眼部器质性病变致一眼视力低下,视力差的眼向内偏斜。
共同性内斜视的共同性临床表现有:一眼向鼻侧偏斜。两眼眼球运动基本正常,向任何方向注视斜角皆相等。第1斜视角等于第2斜视角。无复视。
(二)共同性外科视可分以下三型:
1.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此型主要是因中枢性辐辏及分开功能不协调以及中枢的融合功能不足所致。因此患者在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辐辏功能不能控制眼位,过强的分开兴奋使眼位向外。因融合功能差,所以矫正性融合反射也不能将两眼调正到正位。本型可能为正视或轻度远视,视力一般正常,所以大多是交替性外斜视。发病开始在儿童,初常为外隐斜视,后渐变为间歇性,最后则演变成交替性外斜视。
2.继发性外斜视:本型可能为内直肌过弱、附着点过后,或外直肌过强、附着点过前等解剖因素所致。也可因分娩时损伤内直肌所致。此外上、下直肌轻度麻痹也可引起。
3.与近视有关的外斜视:本型都有近视、视物不用或少用调节。因此引起辐辏失用而致功能逐渐减退。开始只是在视近时呈现外斜视,随年龄增长,眼眶变宽,分开作用也相应增大,看远也出现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的共同性临床表现有:一眼的眼位偏向颞侧。眼球运动无障碍,向任何方向注视斜角皆相等。第1斜视角等于第2斜视角。无复视。
二、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由于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使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眼外肌发生完全或部分麻痹,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称之麻痹性斜视或非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可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
先天性的病因多系发育异常,后天性病因有:①炎症或中毒:见于周围神经炎症、脑炎、脑膜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眶上裂炎症,白喉伤风等细菌产生的毒素所致的神经炎症,以及一氧化碳中毒。②代谢性、血管性、退行性病变糖尿病、动脉硬化、血栓、脑溢血、脑水肿、脑动脉瘤多发性硬化都能引起眼外肌麻痹。③肿瘤:眶内肿瘤压迫第Ⅲ、Ⅳ、Ⅵ脑神经鼻咽癌颅底转移压迫第Ⅵ对脑神经,引起外直肌麻痹等。④外伤:眶及颅脑外伤,如颅底骨折导致第Ⅵ对脑神经损伤,眶上裂骨折可损伤动眼神经,眶上缘的挫伤则容易发生滑车神经移位。
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表现有:①眼球运动受限:眼球沿麻痹肌行使作用的方向运动时有不同程度的受限,眼球斜向麻痹肌作用方向的对侧。②斜视角不等:第2斜视角大于第1斜视角。③复视:当眼外肌麻痹后发生眼位偏斜,形成视网膜对应点异常,因此患者感到视物呈现双影,称为复视。麻痹性内斜视呈现同侧性复视,麻痹性外斜视出现交叉性复视,垂直肌肉的麻痹可呈现有上、下或旋转的复视。④代偿头位: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复视患者为克服或减轻复视症状,尽量不使用麻痹肌,头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偏斜。如右眼外直肌麻痹时病人习惯将头面部转向右侧;如果是垂直肌麻痹,患者的头位向左肩或右肩倾斜。⑤全身症状:可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主要由复视所引起。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防治要点分共同性内斜视、共同性外斜视、麻痹性斜视。
1.共同性内斜视的防治对各种类型的内斜视,首先应查视力。如患儿年幼不合作,可用儿童视力表或各种大小的玩具在不同距离内估计视力。然后检查中间质与眼底,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再用阿托品扩瞳作检影验光。对有远视包括远视散光的患儿应予全部矫正,以提高视力并使调节得以松弛,如果是完全调节性,则在戴镜3-6个月后内斜可望得到矫正。如戴镜后看远时眼位正,看近时仍有不同程度的内斜,表示Ac/A值高,可戴双焦镜矫正。
调节型内斜戴镜后眼位获得矫正,还必须检查视力,如有弱视需予治疗,并用同视机训练双眼视觉功能,以达到功能性痊愈。戴镜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渐降,因此务必在1-1.5年后重新扩瞳检影。在保证内斜改善的原则下逐渐将远视度数减少否则可引起辐辏功能减退而造成外斜。
如患儿戴镜后,内斜只部分被矫正,则表示为部分调节性内斜,剩余的非调节部分须手术予以矫正。手术量应按戴镜后剩下的内斜度计算。术后弱视治疗及同视机训练同样不可偏废。
非调节性内斜一经诊断明确即应手术矫正同时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机训练以建立双眼视觉功能。
继发性内斜应先给予病因治疗,然后手术矫正眼位,但一般仅能获得美容性效果。
与先天性近视有关的内斜,可配戴合适的近视眼镜,并用手术矫正眼位。因看近的功能尚好,通过同视机训练常可获得较满意的双眼视觉。
共同性内斜手术的原则是根据内斜的程度作不同量的内直肌减弱及外直肌加强。
2.共同性外斜视的防治①矫正屈光扩瞳验光,如有近视应予全矫正或稍过矫正,以促进其调节辐辏功能,有助于矫正外斜视,但大部分与近视有关的外斜视仍需手术治疗。如为远视,戴镜后如能提高视力则给以低度矫正。如有散光,不论远、近视都必须矫正,以提高视力,促进融合功能。②训练:如有弱视须给予治疗,以提高视力,并用同视机训练融合力。③手术治疗: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可在训练出一定的融合力基础上作手术治疗。继发性外斜视须早期手术,术后继续用同视机训练双眼视觉功能。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原则是根据外斜视的度数作双外直肌后移或一眼的外直肌减弱与内直肌加强。
3.麻痹性斜视的防治①通过与有关科协同检查,寻找神经麻痹的原因,尽可能进行病因治疗。病因一时未能明确者,可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及抗生素等,也可酌情试用适量激素类药物。②可用理疗及针刺疗法。③发病原因已去除或未找到病因,经保守治疗6个月后,麻痹肌功能仍未恢复者,可考虑作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减弱麻痹肌的直接拮抗肌,如矫正不足可再减弱对侧眼的配偶肌。加强麻痹肌的手术疗效较差。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第十四章 其他体液检查
 萆薢丸(《圣惠》卷二十三。)
 杂将护法
 欧前胡素
 艾炙三天,我妈小腹痛
 王志东中医师用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