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德术兼备方可行医”-------中医儿科专家、现年95岁的黎炳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青年黎炳南。
黎炳南(1914-)


  鹅城浊议


  “德术兼备,方可言医”


  某个春日,记者前往广州拜会黎炳南医师,由于黎老已有95岁高龄,加上近日偶有不适,所以内心总有不忍打扰的愧疚。早上10时,到达黎老位于三元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家中,他已坐在庭院里等记者。一进门,见到一位头戴黑色贝雷帽、身穿浅色大衣的老者,脸上皮肤白嫩,精神很好,耳聪目明,心里暗想,不愧是医师,极会调养,于是便随意与黎老聊起了养生之道。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养生之道乃“手劳脚动身应健,目远胸宽心自安”。运动乃生命之本,而内心自在却是长寿之根。以前常常误以为,做医师的好处就是会自我运用医术调养,而此次采访才知道,真正能健康长寿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宁和自在。


  黎老告诉记者,自己孙辈也是医生了,从父亲黎德三开始,黎家从医已有4代,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而当记者问及其行医、处事之座右铭时,黎老表示孙思邈的“智欲圆而行欲方”最能鞭策自己,这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他认为,“智圆”是指遇事机变,不拘泥,还拥有制敌先机的能力;而“行方”是对医生品性的要求,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一片坦荡天地。而黎老的儿子们也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从父亲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其“德”———所谓“德术兼备,方可言医”。


  采访黎老,记者不仅面对的是一位近百岁的老人,一位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而且是一位医德兼备的医者。他淡泊名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为病人着想,从不开高价药、大处方药,视病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般去救治……记者采写名人系列也有快一年的时间了,一位位名人从记者的笔下走过,回头想来,留在记者心间的、打动记者的,不是他们的丰功伟业,更多的是他们那种高洁的精神。希望他们这种品性能通过文字打动我们的读者,这也是我们做惠州名人系列的初衷。


  贤氏春秋


  黎炳南,惠州市惠城区人,父亲乃在惠州执业60余载的名老中医黎德三。黎炳南自幼立志医道,从15岁起即边读中学边随父习医,受到较好的中医启蒙教育。1933年自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当时华南中医的最高学府———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系统的中医教育。


  1936年后政局动荡,黎炳南毅然返回故乡,投身拯救大众的医疗事业。当时的惠州,瘟疫四起,伤病无数。黎炳南潜心探研,不少大症险症竟得挽救。随后,他声名起,深受拥戴,上世纪40年代末出任中央国医馆惠阳支馆副馆长。


  新中国成立后,黎炳南曾任惠州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委员,参与创办惠阳中医进修班,并担任部分中医课程。1958年调入广州中医学院任教,后任儿科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名誉顾问。


  黎炳南从医60余载,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整体观,强调治病求本,运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收散兼行等法诊治疑难病症,疗效显著。治疗顽固性哮喘、小儿久咳久热不愈、婴儿泄泻等症,尤有独到之处。他多年来任研究生导师,曾参与撰写并审定首批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儿科学讲义》,出版《黎炳南儿科经验集》一书,并发表《略论补虚法在儿科的运用》、《小儿哮喘论治》、《略论“治病必求于本”》等学术论文20多篇。研制成功“哮喘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并经广州市科委鉴定通过。1978年他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80年代,他还曾被聘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名誉顾问,1991年被中央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荣誉证书。(整理)


  王谢堂前


  故居———中山南路56号


  位于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后面的中山南路,到处林立着小商铺,藏在一排商店中的中山南路56号是一座旧式3层阁楼的小房。它如今是一家甜品店。而从1906年拥有产权开始到1958年,这里却是黎家一家大小的住宅兼黎氏父子行医的场所。据黎炳南的长子黎世昌回忆,老屋窄却很深,分3层,一层比一层狭小。记者在傍晚时分来到热闹的小街,很快就认出了那栋房子,因为甜品店的招牌很大、很耀眼。记者见到,老屋宽大概有2米左右,深却达10余米,甜品店里摆了4张台,就几乎把房子占满了。抬头,3层的旧式建筑依旧泛着岁月的沧桑,墙壁有点斑驳,砖块微微露了出来。据黎世昌介绍,房子后来被父亲转送给他人了,产权已经不属于黎家。


  行医———惠州联合诊所


  以前的医生很多都是各自行医,1954年,惠州市政府把散落的医生组合起来,成立联合诊所,当时惠州的名医如余道元、黎炳南等都在那里工作。现在惠州市联合诊所已改为惠州人民医院中山南门诊部,现代的建筑、优良的环境,已不复当年艰苦的环境。


  执教———广州中医学院


  1958年,黎炳南离开家乡惠州,受聘执教于广州中医学院,当时该校是全国首批成立的4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办学初期,条件简陋,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人才稀缺,经验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教材都没有,而黎炳南就在此开始了自己另一段人生路。


  当记者踏访广州中医学院时,它已届51岁年华,并改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三元里熙来攘往的马路边上与其第一附属医院紧挨着。校内教学楼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据悉,学校的本科班已经搬去大学城那边了,本部只留下研究生和其他进修的学生。


  纪事本末


  从小习医


  黎炳南算是中医世家中第二代从医人。他从小就在父亲黎德三的耳濡目染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投身中医事业。15岁起,他就边读书边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习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及《医学精要药要须知》。据黎炳南先生自己回忆,他当年是先熟读书本然后再听父亲详细讲解、释疑解惑。闲暇时候,他就在父亲身边侍诊,实地研学医理。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意图消灭中医,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强烈反对,一些地方发起了示威游行,虽然此案最终未能实施,但中医药事业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我父亲立下为中医学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的志向”,黎炳南次子黎世明说。


  声名鹊起


  1933年,黎炳南从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华南著名中医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全面系统地学习中西医知识,为其以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基础。1936年,时局动荡,民不聊生,黎炳南毅然返乡行医。次年,日寇侵华,随后大举进攻华南,惠州首当其冲,先后沦陷3次。敌军退后,伤病无数,瘟疫迭起,恶性疟疾、流行性脑炎、天花霍乱麻疹,接踵而至。当时抗生素尚未面市,城中有经验的医生亦不多,疫情难以控制。黎炳南初步医门,边医边学,博采众家之长,对于古井经验、民间验方取其精华,验诸临床,效果显著。


  一日,一身患恶性疟疾的病人高热昏迷,病情危笃,药石无效,群医束手。其家人已经把他放置于大厅(惠州习俗中,病危的病人要抬到大厅),准备后事。无奈之下,请了当时尚属“新手”的黎炳南一试,黎炳南大胆投药、攻补兼施,病人竟然起死回生。自此黎炳南声名鹊起,上门求医者日众。


  德术兼备


  黎炳南教授从1934年获得从医资格到80余岁退休,从医60余载,其学有渊源,亦谙经旨,学识选拨,德高技精。黎老常言:“为医之道,一曰德、一曰术。德术兼备,方可言医。”他极其推崇孙思邈的“智欲圆而行欲方”的教训,并将其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之。他甘于淡漠,不逐名利;病无轻重,治必精心;人无贵贱,来者不拒。某年春节,一对衣裳褴褛的夫妇叩门求治,说灾后哮喘复发,不远万里从河南省慕名而来请求救治。黎老不顾时已近午,不顾饥乏,细心诊脉处方,交代调养方法。黎老见来者穷苦,还赠送了营养食品给他,让病患感激不尽。


  黎老擅长中医儿科,对小儿哮喘等肺系病症及脾胃病症造诣尤深,擅治小儿诸疑难病症。对于医术,他视若患者性命所系,未尝稍懈,精益求精,且力求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黎老指导研究生对其自创的“黎氏哮喘方”进行多项研究,使得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机制得以逐步阐明,其研制的“黎炳南哮喘电子计算机诊疗系统”于1993年6月获得广州市科委鉴定通过。


  西湖说稗


  虚报年龄考得中医证


  1933年,19岁的黎炳南从省立第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华南著名中医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中西医教育。


  入学一年后,黎炳南返乡度假,适逢惠州当局开设中医资格考试。年仅20岁的他跃跃欲试,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想试一下自己的能力,但苦于年纪尚未达到报考年龄。为了考试,黎炳南虚报自己25岁,幸亏当局对年龄把关不严,他得以顺利应试。考试结果出来了,黎炳南成绩出奇的好,名列提名榜上,他意外拿到了中医资格证。从此黎炳南的岁数也大了5岁,所以今年95岁的他,在身份证上却是一位“百岁寿星”。


  李长天赠画黄亦良留书


  在黎炳南的家中,至今仍珍藏着惠州两位名人的字画,一幅是李长天的画作《杏林春满》和黄亦良的书法作品《何处飘来橘井香》,记录着医者黎炳南与两位名人的不解之缘。


  惠州著名画家李长天和黎炳南同是爱好书画的好朋友,其挥笔为黎老作了一幅《杏林春满》,画中题字对黎炳南医师的医术赞不绝口,“炳南先生大国手,世代名医也,凡遇奇难杂症者,一经君之手,着即回春,无不应验,可谓华佗复生矣……”


  1941年,惠州文人黄亦良染痢疾,日下痢十余次,当时黄老已年迈,多方求医未见奏效,后来经黎炳南医师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未几治愈,黄亦良钦佩黎炳南的医术,挥毫书赠《何处飘来橘井香》,其中对于黎炳南医术赞赏的诗句为:“融汇中西得理真,能令此邦多永寿,杏花林内有仁人。”


  受父亲影响爱研诗作画


  黎炳南先生的父亲黎德三是一位读书文人,平日爱舞文弄墨,吟诗、作画,曾作有《芦芽溪水荻花秋》,惠州志艺文卷亦有收录。黎炳南自幼受父亲影响,除了有杰出的医术,其自小也研诗、学画,其画作《风雨同归》立意高远,别有意趣。黎炳南的妻子严瑞罗,乃开明乡绅家庭出身,也好诗文,两人就经常相对吟诗,其乐融融,并合著有《南山绮琴诗词抄》。惠州原政协副主席黄松衍与黎家三代世好,其曾回忆,“世叔精力虽主中医教学及科研,但其不但精习古文,并尚古典诗文书法画艺。闲暇常与我先父(黄仲驱)茗茶论道,探讨诗词字画,兴之所至与我先父同与吟咏或偶有丹青画事……”


  对话黎炳南


  “在惠州,我算是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


  记者:您父亲黎德三先生是惠州的名医,您从小师从父亲,请谈谈他对您的影响。


  黎炳南:我父亲擅长内科、儿科,也喜欢诗画。从小,我就跟随父亲左右学医,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曾教导我,为医关键之处在于辨证之要,重在寒热虚实;论治之要,不可做“拐脚医生”(指对复杂症情仅知纯攻纯补者),要善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在医德上,他教导我淡泊名利,医者父母心,无论贫富都一视同仁。


  记者:从医60余载,您的医论总结有哪些?


  黎炳南:在惠州来说,我算是中西医结合的先行者。我主张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从医多年,我发现患者的表象并不是单纯的寒或单纯的热,而是寒热交合,单方面治疗热症或者寒症都是不全面的。中医能够明确地诊断出寒病有热的、或热病有寒的病况,所以用寒热并用之法,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记者:您今年95岁高龄,但我见您神清气爽,请问有何养生秘诀?


  黎炳南:我的养生秘诀总结为两句话:“手劳脚动身应健,目远胸宽心自安”。第一句强调运动,现代人由于经常坐办公室,腿脚运动较少,同时胸部由于受伏案的压力,也需要锻炼,所以我很重视脚部、胸部运动。我会每天边走边上下举拐杖200下。我今年95岁了,坚持每天运动至少一次,一次约40分钟。我也喜欢种花,有空的时候浇水、除草、换泥等都是我的任务。第二句就是着墨于心态了。有些人很小气,一句话就受不了了,其实人应该把眼光放宽一点,看问题要全面,也要看开一些东西,不要想太多。我的性格很随和,你可以骂我、打我,我都不在意的。不计较,心自安。


  名门家乘


  “我们从父亲身上学到更多的是其‘德’”


  黎世明(黎炳南次子,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


  记者:黎炳南教授从医60余载,请您谈谈他老人家的医学经验?


  黎世明:父亲擅长中医儿科、内科,对于儿科造诣尤深,他把祖国医学古老的传统理论与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总结为理、法、方、药诸方面。一是,理重阴阳,治病必求于本;二是,法贵灵活,尤擅补泄温清并进;三是,组制专方,善治哮喘顽症杂病;四是,用药精当,及病则已,两面齐观。国家级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先生曾评价父亲道:“根基深厚,经验丰富,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对后学者应有所启迪。”


  记者:黎老对被古人称为“此为宿疾,不可除也”的哮喘病进行多年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黎世明:对于哮喘病的治疗,他不拘泥于古,而是大胆打破常规,用扶正祛邪并进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1985年,他在《新中医》发表“小儿哮喘论治”,立倡用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收散并行等法于一炉,组制成哮喘基本方。1997年出版的《中医儿科教材》第六版,首次在小孩哮喘分为“寒哮”、“热哮”,可见,父亲的学术经验得到医学同仁的认可。


  同时,他还指导研究生,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证实哮喘发作期、缓解期的基本方,分别有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抑制IgE季节性升高、增加外周血ANAE阳性淋巴细胞、提高cAMP/cGMP比值以及减轻哮喘豚鼠肺组织炎症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中药治疗哮喘的部分机理。他还成功进行了哮喘电子计算机专家诊疗系统的研制,使其学术经验得以推广应用。


  记者:您是中医儿科领域的专家,也是黎老的儿子,您是怎么评价父亲的成就?


  黎世明:父亲在医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他对于医学上下求索、博览精研、广收博采紧密相连,和他治学严谨、知行合一、坚持特色、中西互参的医学态度方法密不可分。而我们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更多是其“德”。他淡泊名利,行医不论老弱富贫,一视同仁,不开大处方药、高价药。父亲常言道:“为医之道,一曰德、一曰术。德术兼备,方可言医。”上世纪60年代,当时治安混乱,父亲居家离医院有10里地,但是他仍然不顾家人反对,步行上下班,为的就是让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治病救人,他从不喊苦喊累。70年代初,60多岁的他还先后两次带学生到粤北山区实习。一天深夜,某村有位百岁老人突患肺气肿感染,咳喘不止,痛苦万分。父亲听到消息后二话不说,就连夜带着学生驱车赶去为患者治病,旁边的学生见到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老师为了治病救人,不顾个人得失,都不禁心生敬畏。


  黎家四代从医


  ◎第一代


  黎德三(1866-1953),自幼读书,年轻时在私塾教书,曾先后两次代人参加进士考试,皆考中,而当第3次自己考试时却意外落榜。1891年,25岁的黎德三师从惠州名医洪先生,从此走上60余载从医之路。他擅长儿科与内科,医术了得,据说当时其诊所内墙上所挂的16块木匾,皆为患者送的谢礼。


  ◎第二代


  黎炳南,广东省著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


  ◎第三代


  黎世明(炳南次子)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并留校执教,现为该校儿科教授


  黎世辉(炳南三子)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任广州计划生育指导所副主任


  黎世馨(炳南长女)部队军医,后任广州市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第四代


  黎凯燕(世明之女)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黎旭光(世辉之子)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医生


  感谢邹永祥、黄松衍等专家学者对本文采写的支持和帮助。


  
08-09版采写:本报记者 曾妍虹


AⅡ08-09版摄影:本报记者 陈伟斌


稿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文章
 请教火郁于金的症状
 大腹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教材改革
 兰茂三书
 外科精要 用香药调治论 上课笔记
 人参散(《圣惠》卷七十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