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祎正仔细地为病人把脉
他在治疗外伤方面,治愈率达95%以上;
因外伤、疮痛、手术等引发的伤口溃烂、久不收口、肌肉乃至骨坏死,被要求截肢的患者,他几剂药就能治愈;
习惯性
流产的妇女,也能通过他的治疗圆母亲梦。
自古以来,我国的名医世家就有“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即医术只传自家子孙,不传外人。如今,我市中医学会理事周正祎却打破旧俗,带徒授艺,并有意将自己毕生行医总结成册的8本书稿公之于众。老人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毕生所学因门户之见失传,留存人间造福众生。
《十堰晚报》记者 罗伟 朱贲 实习生 操雅琼
子承父业 19岁就能单独出诊
今年66岁的周正祎出生在河南南阳孟楼的中医世家。祖父是清朝最后一批秀才,原本教私塾,后来受一名老中医指点采药行医,医术在十里八乡有很大名气;父亲周明序将上一代的真传继承创新,也成为当地有名的中医;母亲鲍隆珍是黄龙人。
1954年,周正祎一家从河南孟楼搬到黄龙定居,周明序仍以行医为业。他医术高超,很多病人慕名登门求诊。周正祎记得,最多的时候,父亲一天要诊治百余病人。有些病人身无分文,心善的周明序还是尽心替对方治疗。有些人用柴禾等物品抵药钱,周明序总让对方自己过秤。对方说70多斤,他手一挥,说:“算80斤吧!”
周明序恪守医德,不计报酬为很多人治好了病,所以自己的家庭一直很贫困,周正祎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
之后,周正祎跟着父亲学习中医。为了让周正祎能够认识更多的草药,周明序特意将他送到竹山。在大山里,周正祎一待就是6年,天天背着药篓攀岩走壁,采集百草,辨识了100多种草药,很多不需要用眼睛看,仅用手摸、鼻闻就能辨别出来。
回到黄龙后,周正祎开始跟着父亲登堂坐诊。经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勤学苦练,周正祎的医术提高很快,19岁时就能单独出诊了。
医术高明 治愈众多疑难杂症患者
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周正祎热爱学习,通过字典学会了很多父亲和别的老中医都不认识的繁体字。闲暇之余,他还找来许多古籍研读。
周正祎20多岁时,黄龙镇一位闵大爷得了一种怪病,经常蹦高,还上树。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老人患的是精神失常。当时,周明序和同辈份的老中医都没有治好闵大爷的病。后来,老人的子女找到周正祎。周正祎运用祖传和自己总结的医术,给老人开了一方药。他让父亲验方,父亲看后说不敢用。周正祎又将方子拿给别的老中医看,均说不敢用。只有一名老中医说不妨试试,患者家属也同意试试看。服用之后,老人逐渐安静下来。周正祎稍加药量又开了几剂,老人服用后,病竟然好了!
还有一位老人,因春季
伤风引发高热症状,奄奄一息,多位中医束手无策。患者家属找到周正祎,请他尝试治疗。周正祎给老人对症开了几服药,半个月后,老人奇迹般地康复了,家属感激万分,按照当时的最高级别,给周正祎送了四份礼。
随着众多疑难杂症患者被周正祎治愈,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就连郧县、郧西、河南、陕西等地的患者,都慕名来到黄龙请他看病。1979年,全国统一招收民间医生,录用者将被充实到一线医院,成为正式医生。全市共有80多
人参加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只有3人被录取,其中有2人毕业于医学院,只有当时已经35岁的周正祎是非科班出身。同年9月,周正祎进入黄龙医院,成为了该院中医科的一名医生。
行医从善 每张药方少则几元
我国医学界有一句老话:久看王叔和(我国最著名的中医),不如临诊多。即看再多王叔和的书,没有临床经验,行医还是有所欠缺。中医不同于西医,即使是同一种病,中医更讲究因人施治、对症下药,其用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
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周正祎将祖传医术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绝活”。他在治疗外伤方面,治愈率达95%以上;因外伤、疮痛、手术等引发的伤口溃烂、久不收口、肌肉乃至骨坏死,被要求截肢的患者,他几剂药就能治愈;
习惯性流产的妇女,也能通过他的治疗圆母亲梦。因此,很多患者将他称之为“神医”。
周正祎还有一个特点,开药时药量居中偏少,每张药方少则几元、几十元,最多也就几百元。他的原则是,让患者尽量少花钱治好病,不让患者因病致贫或原本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费用低、疗效好,使得周正祎成为了黄龙医院里接诊病人最多的医生。每次接诊,他都将病人的症状、发病时间、舌向、脉象、用药种类、剂量、疗效等详细记录,形成病案。每5年对病案进行一小结,每10年一大结,并归纳成册。几十年来,他行医总结成册的书稿多达8本。
欲觅传人 三个子女入了其它行业
周正祎1968年结婚,育有三个子女。按照最初的想法,他准备将医术传给子女,他写的书稿也是为子女留下的。但三个孩子对中医不感兴趣,长大后,纷纷在别的行业闯荡,没有一人子承父业。
2004年,周正祎到了退休年龄。此时,黄龙医院已更名为十堰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将周正祎视为“镇院之宝”,马上为他办理了返聘手续。
2005年1月,十堰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原东风公司黄龙疗养院合并,更名为西苑医院。鉴于周正祎年岁渐高,祖传医术面临后继乏人的现状,院领导决定给他选配几名徒弟。起初,周正祎坚决不同意。因为名医世家向来就有“传内不传外”的规矩,他清楚地记得,年少时,饥荒导致粮食奇缺,有人曾用一担大米换取他家的一帖秘方,他的父亲严辞拒绝。如今,这几名年轻医生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怎么能将祖传的医术传给他们呢?
周正祎每天都读书看报,还跟着孙子学会了上网。通过接受新生事物,他逐渐想通了,如果不将医术传给年轻人,祖传的医术和自己毕生的心血就会失传,很多患者会遭受病痛的折磨,自己于心不忍啊!
经过反复思考,周正祎作出了艰难的抉择:带徒授艺,将毕生所学传下去。
打破旧俗 面向社会寻找医术传人
今年28岁的程辉2005年毕业于
湖北中医学院,分配到西苑医院后,被选定为周正祎的弟子。尽管是本科毕业,但他感觉周正祎教的知识比学校里博导教的还要多。从草药的产地、采集时间,到功能疗效、配方,周正祎都手把手地教他。
现在,周正祎每天的工作就是接诊和授艺。每周一、三、五,他在西苑医院原黄龙疗养院院区坐诊,周二、四、六则在原第二人民医院院区坐诊。对弟子,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医术。他说:“传人已经没有了内外之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在离世之前,我要将医术完整传下去,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另外,周正祎有意在合适的时候,把自己毕生行医总结成册的8本书稿公之于众。
除了将程辉带出师外,周正祎目前还有一个心愿,就是面向社会寻找有坚实基础,并且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传授自己的医术。他认为,传授的人越多,患者的受益面就越广。
来源:十堰晚报
-----------好心人一定有好报.周正讳医师的子女.不继承父业.将来一定会后悔.....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我父亲也是一个医术高.医德好的民间中医.每天下班后.还要不收诊金替许多人看病.有时刚开饭病人来了.饭也不吃就诊病.遇到重病的痛苦的病人.父亲会叫他们躺下休息处方后要我立即去配药.回来后要我检查有没有缺少昧数.如缺货的要再去买替代品.漏给的去要回.再由我妈煲好中药.附上一粒
陈皮梅给病人送药.....那时.我正读书.晚上又要做作业.还要帮手磨外用的药粉.当时觉得每天要对着这么多的病人.要多做一些同龄人不用做的事.我觉得生在这样的家真是好辛苦.觉得好烦好烦.但父亲总是对我讲.有大病的人不动都觉得辛苦.健康的人做多些没问题啦.父亲觉得几兄妹中我最适合继承他的医术.但我坚诀拒绝.....此时的我.在父亲身边.医理都听懂一些.对于家人好友的小病.勉强都可以应付.大病是绝对不可...
父亲去世后.许多病人继续拿父亲以前开的方子去配药.到医院转单.见到我时总怪我怎么让父亲的医术失传.这时我的心情.有少许感动.少许失落.的确是有一些悔意..在随后的日子里.看到身身边的一些亲朋有病求医的辛酸.更令我后悔没好好学医.但更令我后悔的日子还在后头...一待续
-----------去年初.家人有病.陪同看诊.一个职称是主任教授的医师.和笫二天看的一间医院的院长.仅仅是笫一次诊病.看了一下B超.甲胎蛋白的验单就坚决地将那个令人心惊胆战的二个字写在了病历上.当时我感到他们太草率了.我心里好清楚验单的数据根本就不是这种病的依据.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样轻易地下的结论.是好容易就把人给吓死的....转身又去挂号.找别的医生探讨.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回家整天上网看书.求医问药.上山区找荮.寻找民间中医.和大医院的名医.感到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体重也下降了八斤....这时我的心啊.真是除了悔还是身悔啊.我亲眼看见父亲真的治好过这样的病人.如果我当时学了医.我既可以帮到人.亦帮到自己的亲人这有多好.此时才真正感受到父亲对病人的爱心和苦心.写到这.此时的我.己是泪流满脸.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选择跟父亲学好中医.传承中医....特以此感受.告诉中医后人.珍惜眼前的机会.不要放弃学习中医.不是中医后人的.也要努力学好中医.不要让中医退步了.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