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叔说,“真正从功效上来说,他们的凉茶比不上我们传统熬制的凉茶,我们在这点上还是有优势的。” 吴汉英 摄
熬制凉茶有很多讲究。 吴汉英 摄
适时封炉是煲好凉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吴汉英 摄
晚上10时,来梁叔的凉茶铺喝凉茶的顾客络绎不绝。 吴汉英 摄
手持祖传秘方,自己开店,自己煲凉茶,坚持着最传统的生产工艺
喝凉茶,已经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了恩平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于是,一间间凉茶铺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林立在恩平的大街小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凉茶业发生了大变革。过去守着凉茶铺喝凉茶的局面被打破,凉茶被加工成颗粒剂、袋泡茶、利乐包、罐装等多种规格,使这一广东传统产品突破了凉茶铺只有2.5公里销售半径的局限,开始行销全国。越来越多的凉茶品牌进入了产业化生产,“王老吉”、“和其正”、“邓老”等凉茶品牌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为人所熟知,一间间凉茶连锁店也逐渐抢占了城市的各个街道。然而,在众多产业化凉茶的重重包围下,仍然有一群人坚守着传统凉茶的店铺,他们手持祖传秘方,自己开店,自己煲凉茶,坚持着最传统的生产工艺。也有一批忠实的老顾客,总是愿意“帮衬”他们,在他们看来,这里的凉茶才是正统的,最有凉茶味的。本期老行业新故事,记者走访了在恩城开店10余年的仙泉凉茶铺,聆听传统凉茶铺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 李明湛 实习生 胡伟杰 吴汉英
【现场探访】
记者来到位于恩新路的仙泉凉茶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9个装着凉茶的不锈钢桶子,凉茶桶上面用黑色大字写着“
溪黄草”、“下火凉茶王”、“五花茶”等凉茶品名,大桶子整齐排开,犹如忠诚的卫士,保卫着这传统的凉茶小铺。店铺不大,只有10平米左右,放着四张小桌子,店铺老板梁叔正忙着招呼客人。
得知记者的来意,梁叔便热情邀请记者喝碗凉茶,当得知记者近来
咳嗽,便端上一碗凉茶说:“这是‘
感冒川贝止咳茶’,专治咳嗽。”记者端起碗一饮而尽,一股浓烈的中草药味扑鼻而来,味道甘苦。“怎么样?够味道吧!”梁叔笑着说,“我们这里的凉茶可是真材实料,包你咳嗽第二天就好一点了。”他告诉记者,许多来喝凉茶的人,身体都有些不舒服,或是燥热上火,或是感冒咳嗽,来买凉茶的时候,顾客只要告诉梁叔自己的一些症状,他便能立刻会意,“对症下药”。“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中医,加上这些年做凉茶的经验,自然对各种凉茶的效用了如指掌。”梁叔颇有点得意地说。他还向记者介绍了喝凉茶的一些“小贴士”:喝凉茶要注意温度,感冒茶一定要趁热喝,一般的凉茶则温温地喝;凉茶不是说越苦就越有效,关键是看配方。
采访期间,不时有顾客过来买凉茶。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是经妹妹介绍才知道这间店的,来过一次后便经常光顾。每当热气上火的时候,便会上这里来喝上一碗凉茶,疗效还是很显著的。一旁的一位中年模样的先生也搭腔说,他是这里的老顾客了,喝了那么多年凉茶,还是觉得这种传统凉茶铺的凉茶效果好。
【对话梁叔】
恩平人曾争先做“凉茶佬”
梁叔从1997年起成为这间店的老板,在这之前,仙泉凉茶铺已经经营了一段时间,迄今至少已有12年的历史。
据他介绍,1997年,正处于凉茶市场火爆的时候,开间凉茶铺,不仅不用“忧两餐”,还有不菲的收入。在市场的带动下,人们争先恐后的开起了凉茶铺。开凉茶铺,地点选择也很重要,人流的多寡直接影响到凉茶铺的生意,因此,人流最旺的恩新路就成为了各个凉茶铺的首选之地。当时,共有7间凉茶铺开在恩新路,每天生意兴隆,可说是恩平凉茶业鼎盛时期。
仙泉凉茶铺原来的老板是一位本地的老中医,因为某种原因想要转让自己的凉茶铺。与其相识的梁叔听闻此事,立刻与他商量转让的事,经过商讨,梁叔得到了这间店铺,并从老中医手中接过了制作凉茶的祖传秘方,当起了“凉茶佬”。
“店铺开张的第一天,生意就特别好。当时人们都喜欢在饭后闲逛时来喝上一碗凉茶,我们便把凉茶摆到街边,静候顾客上门,根本不用吆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梁叔仍然历历在目。刚开店的时候,仙泉凉茶铺专卖凉茶,也兼有几款甜品出售。凉茶种类共十种,其中以“清热解毒茶”、“感冒茶”、“清音茶”最受欢迎。每天,他们早上8时就开张,一直做到凌晨2时30分左右。平时都是梁叔两夫妇看店,轮流值班;到了夏天,凉茶业进入旺季,便会请工人过来帮忙。一般来说,晚上8时到11时,是凉茶铺生意最旺的时候,忙完一天的工作,吃过饭的人们都喜欢到街上走走,喝上一碗凉茶。“当时生意很好,根本就不愁客源,虽然辛苦点,但也做得很开心。”梁叔说。
传统凉茶功效好
近几年,随着“黄振龙”等品牌凉茶店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梁叔的凉茶铺生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好了。“以前净卖凉茶生意也不错,现在不行了,要是不卖甜品,基本没什么钱赚。”梁叔感慨地说。对于“黄振龙”等品牌凉茶店的火爆,他认为这是因为广告效应,“年轻人喜欢到这些品牌凉茶店消费,大都是受广告影响,”梁叔说,“真正从功效上来说,他们的凉茶比不上我们传统熬制的凉茶,我们在这点上还是有优势的。”
【手艺诀窍】
制作凉茶,是很有讲究的。梁叔介绍说,首先,得把握好下中草药的时间。中草药不是一股脑丢下锅就完事,而是要根据药性,把握药草下锅的时间,什么时候下什么药材,都是有规定的。煲的时间一定要足,最少4个小时,不然疗效出不来。煲凉茶,对水量的控制,也得非常精确,多少水,煲多少凉茶,是需要计算好的。火候的掌握,是煲凉茶的另一个难点,为了让药材更加出味,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封炉,控制火力,让它慢慢炖,以免火太大,煲出来的质量不好。梁叔表示,封炉的时间非常有讲究,大多靠经验掌握,普通人最少得有两三个月的煲凉茶经验,才能掌握好时间。煲好凉茶后,还要对凉茶进行过滤,用纱布连续过滤两次,确定没有药渣残留在凉茶里,才可以推向市场,装瓶出售。
【老树发新枝】
多种经营应对凉茶市场竞争
近几年,随着凉茶行业竞争不断加强,凉茶铺的生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对于一些品牌凉茶店,梁叔显得很自信,他认为凉茶主要还是看功效,他认为他的传统熬制的凉茶在这点上还是有优势的。
虽然这么说,但梁叔也坦言,品牌凉茶店的强势“侵入”,让他感受到了危机,为了维持生意,他不得不将销售重点向甜品和炖品倾斜。为此,他专门翻看了许多食疗书籍,像“老中医食疗汤水”,“家庭菜疗”等。通过多次试验,增加了许多甜品的种类。现在的仙泉凉茶铺,已有23种甜品,10余种炖品,甜品和炖品的销售已经占了整个凉茶铺生意的一半。卖甜品和炖品,梁叔也有自己的心得:“夏天,我就多做些‘
龟苓膏’、‘西
米露’、‘
豆腐花’这样的消暑甜品;冬天,便多做炖品。这样的话,一年四季都能有好生意。”
这种多种经营的方式,梁叔直言是被逼出来的:“以前净卖凉茶生意也不错,现在不行了,要是不卖甜品,基本没什么钱赚。”
【记者手记】
为了了解凉茶业在恩平的现状,记者专门骑摩托车在恩城转了一圈,发现传统的凉茶铺已经非常少了,映入眼眸的更多是一间间产业化了的凉茶连锁店。像梁叔这样卖传统凉茶的店铺,也大多转向了多点经营,兼卖一些甜品、炖汤。这些店铺的老板普遍反应,凉茶的生意已经大不如前了。现在的顾客,在关注凉茶清热去火的功效的同时,也开始寻求更易接受的口感,传统中“苦口良药”的凉茶已经不太受欢迎了。传统凉茶店的客源,一般都是老顾客,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光顾那些口感较好,又有品牌效益的连锁店。因此,传统凉茶店的客源正在一天天减少。然而,记者同时却发现,这些凉茶铺的老板们对于传统凉茶的前景却普遍很乐观,他们认为,虽然客源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但总是有那么一群顾客,坚持着“传统凉茶才有效”的想法,每天来“帮衬”他们,客源是有保证的。因此,他们不认为传统凉茶铺会有消亡的一天。
对此,记者认为,虽然品牌产业化将传统凉茶的生存空间逼到了一个狭小的角落,但传统凉茶还是以其独特的“药效”优势守住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如果说品牌凉茶像一个衣着靓丽的小姑娘,甜言蜜语,惹人喜爱;那么传统凉茶则是一个朴实的老人,话语虽唠叨,却是“苦口良药”。
【相关链接】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时期,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
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粤、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之名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密切相关;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著名产品
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广东凉茶赫然在目。
记者:李明湛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