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医疗保健书市混乱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您想知道不生病的秘密吗?您想长命百岁吗?这本书一定会让您告别昂贵的医药费!”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看了这本书将为您及家人健康筑起坚强的堡垒。”

  ……

  近年来,养生、保健、医疗、防病类图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版,非常畅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市场在售的“医书”已超过6000种,国内570多家出版社中,有400来家介入了医疗保健类图书出版。此类图书除了在书店占据重要位置外,车站、码头、机场等处的候车室,医疗保健类图书也占相当大比例。在南京长途汽车站,一位销售员告诉记者:医疗保健、伟人奇闻轶事、发财经商是他们书摊销售的三大“当家花旦”。

  “依葫芦画瓢”,老太太每天吃20多种药

  记者在医院采访时碰到一位78岁的老奶奶,她闲暇时最大的兴趣是研究保健,家中柜子里有中医的、西医的、民间的等各类医疗保健书上百本,她经常照着书上说的“依葫芦画瓢”:吃钙片预防骨质疏松,吃丹参片疏通血管,吃维生素防血管硬化……林林总总每天要吃20种药。谁想前不久突然晕倒,被家人送到鼓楼医院,专家诊断却是药物中毒性肝炎、心衰、肾衰等。

  “保健过度、‘久病成医’反被自己误,临床上还真不少见。”据鼓楼医院心内科主任徐标教授介绍,曾有位老人按某保健书说的,每天多喝水能预防中风和多种病。老人笃信无疑,每天喝四五壶水,两个月不到,喝出了水中毒。

  记者在南京新华书店看到,医疗类、养生保健类图书至少有数千种,有些书内容写得匪夷所思:如糖尿病患者只吃黄豆饭、蔬菜和豆制品,不用服药,两三个月就可治愈;有哮喘、慢支等肺功能弱的人,可以用狗肺补,因为狗不出汗,它的肺活量很大;小孩子发高热不要吃药打针,用冷水浸屁股即可;多喝醋能让血液保持酸性,不易得癌症;某保健书竟还推荐大家生吃泥鳅养生;等等。

  专家说,这些论调都有悖医疗科学,没有根据。许多出版物抓住癌症病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大量出版预防、治疗癌症方面的图书,不少患者亲属抱有反正就花个十块八块钱买本书照着做看看的侥幸心理,助长了医疗保健类图书出版的混乱局面。

  “中医科普大师”,却未受过中医系统训练

  “当前医疗保健类图书选题重复、粗制滥造、相互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黄明豪所长介绍说。此类图书空前繁荣的背后,是个“利”字作怪。据业内人士介绍,编写医疗保健类图书难度不高,找个专家挂个主编,网罗几个人东抄西拼些内容,一二个月就能出本书。一本100页厚、订价12元的图书,其实成本价也就4元钱左右,如果没有配图、彩印等,成本就更低。出版社一般5—7折批发给销售商,假如发行量在万册左右的话,其利润就相当可观了。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说,为扩大发行量赚钱,此类图书名字都起得非常吸引眼球,内容和宣传上也十分“雷人”,一些医疗保健类书籍甚至吹嘘未卜先知疾病,甚至宣传迷信、算卦、风水等,这些内容具有一定蛊惑性。大部分保健类图书的作者都会给自己冠以“博士”、“专家”等,而据王旭东调查,一位写过某保健书的“中医科普大师”其实是中文系毕业的,从未受过中医系统训练;某“健康教母”是“久病成医”的初级护士;某“中医名士”在卫生部网站上根本查不到执业资格。

  以正驱邪,相关部门责无旁贷

  “一方面当今人们更加关注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对百姓而言,看病是一笔昂贵的开销,许多人认为买本书,自学成才,就能少生病。这两大因素刺激了医疗保健类图书的热出。”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常委、省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朱广家主任认为,医疗保健类图书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相关部门应该有一个标准,例如什么资质的人才能出书,提高该类图书编写门槛;出版部门应组织权威专家对书稿进行审查,内容质量合格后才能出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医疗科普出版物的科学性、严肃性。而卫生主管部门也应有责任组织讲座、出版免费的健康宣传手册,让权威的声音占领市场,挤掉“杂音”,让百姓从正规的渠道获得科学信息。



(本报记者 仲崇山)

来源:新华日报
-----------丢弃信仰,颠倒黑白,崇拜丑恶、------又梦想靠养生能获得健康,多是痴心妄想!天理不容!
-----------我喜!现在保健书籍,养生节目众人热捧,说明人人注重健康,重视养生,中医的发展有无量前景!我怒!现在很多人为名利,以人的健康为儿戏,断章取义,粗制滥造的养生理念愚惑大众!我忧!有些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所谓养生专家,打着中医的幌子,使大众对中医产生误解,甚着诽谤中医!我思!中医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充满曲折,自己要发愤图强,为中医之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我惊!在民间中医网发现有这么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各类养生保健书籍成为读者的新宠。不难发现各图书排行榜上,养生类书籍长居前列,成为书市中不可轻忽的力量。但这些书中,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教人养生的?目前养生书籍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许多书中甚至目夸大某些药材在不同使用方法下的作用,以此吸引人们去买。

  与养生书籍同时受宠的还有众多的“养生专家”,养生讲座常常座无虚席,记者曾经历过类似的场面:所谓专家在台上口若悬河,还教听众保健操,结果一群人神情虔诚地跟着做……

  养生书风行,很多读者“按书索病”,“对症下药”,但却忽略了书中所说是不是真的?因此往往适得其反。

  养生是历史的传统

  进入各大书店,养生保健类图书都摆在显眼位置。与一些专业的医疗书籍相比,各式各样的“通俗读物”更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说到养生书的畅销,著名文化学者李安纲表示,注重养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养生不仅是社会现象,同样也是历史的传统。

  李安纲说:“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特别注重生命的完善和传递,不管是《易经》、《道德经》或者其他的哲学典籍,都要求生命的完美,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二,养生书籍热销,是因为我们的医学体系在这一方面的弱势,中医注重养生,西医则相对要弱一些,而我们现在的医疗体系是以西医为主的,人们不能在医院里获得养生的知识,那么就只好从各种书籍里面寻找。最后,现代社会疾病、灾难很多,使得人们有一种危机感。工业革命至今,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一方面过于注重外在的东西,忽略了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环境破坏造成了各种疾病的泛滥,生活在危机感之中,又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心灵得到安慰,自然就会从外部追求身体的健康。”

  养生书中的真真假假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养生保健书籍,内容千奇百怪,很多东西非常荒诞。业界人士透露,这些书大多粗制滥造,所谓专家云云,很多都是假的。

  这些粗制滥造的养生书一般有以下几种弊病:第一,宣传伪科学。很多观点貌似科学,打着科学的名义,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根据,比如“西瓜香蕉是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不可服用维生素片”;“肉块能吃死人,最好喝肉汤”;“海产品皆有毒;不能吃豆腐”等等。

  第二,观点矛盾,同样的事在不同的书中观点完全相悖,比如一本书提到“常喝豆浆有利于中老年人延年益寿”,而另一本书却说“常喝豆浆会导致男性公民早衰”;一本书说“洗脸最好用冷水”,另一本书则说“洗脸要用温水”……

  第三,误导读者,宣扬有病自己治,鼓动读者不去医院,使得许多人照书治病,结果越治越严重。比如《生活处处有中医》、《小病不求人》等。


  是什么让养生书泛滥

  这些宣扬诸多虚假、错误观点书屡见不鲜,那么究竟这些书是如何出版的?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伪书的流行。

  一位出版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书要么是枪手代笔。有的健康书作者,仅罗列一个写作提纲或目录,便让助手去DIY。还有就是出版商组织枪手在网上攒资料,然后假托专家的名字出版。最迷惑人的是假专家。一些养生畅销书的作者往往冠着“资深医师”、“医学专家”的头衔,其实根本没有行医资格证。

  伪书流行,读者也有责任,往往不去辨别真假,迷信书籍,李安纲表示,这和养生传统的中断有关系,他说:“一方面,社会上追逐利润,把一切都商品化,造成了养生书的鱼龙混杂。另一方面,我们的养生传统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中断的,传统的中国人多少都知道一点养生知识,但是现代人没有这种东西了,完全不懂,自然难以辨别,对书籍过于迷信。这需要时间来弥补,来普及一些基本的常识才行。”

养生,很多人走入了误区

  李安纲表示,很多现代人所谓的“养生”、“健康”,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误区,是片面的。他说:“所谓养生,是颐养生命,但是多数人的养生知识是养身体而已。我们说的健康,其实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健,指的是身体,一个康,指的是心灵。很多人过于注重身体的完善和保护,而忽略了心灵的升华。现在的书业是一样,所谓注重饮食,注重调养等等都是只关注身体,而不关注心灵。对于身体的保护太过小心,对于生命的完美和传递完全没有涉及。”

  这样一个状态往往会起到反作用,李安纲说:“过于注重身体,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怕得不行,结果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自己把自己先吓坏了。”

  养生的另外一个误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李安纲说:“养生书鱼龙混杂,有些书本来就是胡编乱造的,可是读者没有辨别的能力,或者根本就没想着去辨别,糊里糊涂地按照书里教的去做,结果小病变成大病,反而更严重了。我想我们注重健康,注重养生,这固然是个好事,但是最起码应该先学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心灵也需要养生

  养生流行,艰难也容易,关键是要明白什么才是养生,李安纲说:“养生是颐养生命。生命的完美和升华需要心灵和身体同时去养。”

  他说:“首先是心灵的养护,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明白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应该做什么。其次是知识的培养,要能够分辨什么样的东西是对的,什么样的东西是错的,分辨开来,才能保护自己,才能做到养生。最后才是身体的保护,才是健。做到这三点,才是健康。”

  对于如何养生,李安纲说:“调整心灵,这个是前提,中医中说心病好,百病消,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是关于心灵升华和完美的,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寻找自己的社会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有价值,才是完美的生命,因此,说养生,首先要做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世界观,你在社会中就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观,你就会追求错误的东西,没有人生观,你的生命完善究竟怎么完成呢?你怎么才能养生呢?”



作者:周怀宗

来源:北京晨报
相关文章
 点眼丹砂散(《同寿录》卷二。)
 足少明肾经
 同仁堂中医医院年底前后正式营业
 西医最新重大发现元胡能止痛
 加味荆防败毒散(《医钞类编》卷十五)
 寓意草 -辨黄鸿轩臂生痈疖之证并治验 上课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