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健康与疾病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2013年8月2日在律师事务所的讲座稿

张流秀

很高兴有机缘来到咱们律师事务所给大家讲中医。2005年我应邀在成都一个著名的书院讲学,之后有几位当地有身份的国学修习者表达学医愿望,其中就有一位比较有名的律师。我打过两次官司,其中给人手诊由于诊断结果不幸兑现而意外被人敲诈的那一次,是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做律师的一个从前的学生以报恩心态来助缘的。所以,一提到律师,顿然就有了一种亲切感,以致与在座诸位律师虽是“麻布洗脸——初相会”,也觉得一点也不陌生。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大家从事律师工作,似乎和医关系太远。但是健康和疾病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今天我以中医医师身份,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健康和疾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健康就意味着没有疾病,疾病就表示着失去了健康。

健康与三通

关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个定义不免过于笼统不实在。我们不妨从“健康”一词的说文解字说起。

健康一词由“健”和“康”两个字构成。“健”是“人”、“延”、“律”,表示人的持续有节律的表现状态。而能持续有节律地表现需要强壮有力,所以“健”的本意就应该是能量足,有力度。“康”是“广”、“隶”,“广”是大屋宇,“隶”是附属。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人就有安宁感,所以有“安康”一词。大屋宇预示着物产丰盛,所以有“小康”一词。房子大势必空阔,引申为平坦通畅,所以有“康庄大道”一词。“康”和“健”组合时就是通畅的意思。那么是什么通畅呢?原来是人体的三通通畅。

三通是人体天通、地通和人通的合称。所谓天通,是指人体通过鼻窍和汗毛窍与天文环境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地通,是指人体通过口窍、肠窍和尿窍与地理环境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人通,是指人体通过眼窍、耳窍、口窍、阴窍和乳窍等与人事环境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大家请看三通系统示意图。(略)

人体从天文环境中通过鼻窍吸进新鲜空气,并排出天通废气,通过汗毛窍排出天通废热或废渣、废水;从地理环境中通过口窍吃进饮食水谷,通过肠窍排出地通废渣、废气、废热,通过尿窍排出地通废水、废渣;从人事环境中通过眼窍、耳窍等获得思想、精神、意识、情绪、心态,并通过眼窍、口窍、阴窍、乳窍等释放出思想、精神、意识、情绪、心态。

人体通过这三通和天文环境季候气象的空气状况、地理环境水土物产的饮食状况和人事环境人生际遇的情感状况发生直接而持续的进出往来联系。这些联系通畅无碍即为健康,通而不畅即为亚健康或者疾病,如果都不通了则意味着已经死亡。

已病与未病

如今“亚健康”已然成了一个养生界公认的词汇,类似于传统中医的“未病”。与“未病”相对的一个中医词汇叫做“已病”。在中医看来,“未病”也是病,只不过还是一种空间疾病而已,人感觉不对劲,但现代西医查诊一切正常或者认为无关紧要,或者可以讳疾忌医;“已病”则是未病已经发展为实体性疾病,再无法讳疾忌医,但多半亡羊补牢怕为时已晚。所以中医在源头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岂不是太晚?

大家想想,是治未病的人高明呢还是只知道治已病的人高明?古时有这样的一则关于名医扁的故事。话说魏文侯问扁鹊,先生兄弟三人,皆以医为业,何以独先生扬名于世?扁鹊叹曰:长兄治未病者也,教导邻里,顺四时,调寒暑,节喜怒,和五味,故其乡邻无病,亦不知长兄为医;仲兄为医,走千家,访邻里,凡病之初起即治之,随手而瘥,无人知其能。唯扁鹊无能,游诸国以医为业,治验之例由世人等下愚传扬,致使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哀哉!(战国《鶡冠子·世贤》: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为善?”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扁鹊心里明白,他三弟兄大哥最好,二哥差些,他自己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他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大哥就通过食疗或观念宣传做了预防,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因为他治未病,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明显,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如今正是这样的状况。西医擅长于刀刀枪枪切割拆换治已病,大家对西医就肃然起敬,各大西医医院每天人潮涌动人满为患即可为证。而中医常治未病,就被认为只能调理性地治疗一些不死不活可治可不治的慢性病。中医医院总表现为门前冷落车马稀,若非门可罗,基本上也可以肯定,那大概早已变质为二流西医医院而非具有中医特色和特长的真正的中医医院了!

疾病与疼痛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疾病,疾和病是一回事吗?不妨也从说文解字开始。

“疾”是箭矢、病字头。病字头是一个人因病卧床不起的象形,疾字表示因箭矢而患病。这在原始意义上是指一种外伤,由于外伤容易感染,所以“疾”也就指伤病了。伤病多不严重,古人转称为小病。

“病”是丙、病字头。丙属于十天干之一,在五行属火。火在人体属于生命能,生命能出了状况就是病啊!生命能主要为光能和热能,生命能不外乎出的是两种状况,要么有余,表现为发烧、满脸通红等,多实证或实虚相间以实为主;要么不足,表现为身冷畏寒或脸色晦暗等,主要为虚证。

实证往往是三通障碍,三通障碍就是“痛”的原因。且看“痛”字的说文解字。痛是一个甬道、一个病字头。甬道正常情况应该是畅通的吧,现在“甬”道“病”了,那就是不通了嘛。“不通则痛”啊!这是否提醒我们如何解决疾病的痛?解决三通嘛!天通、地通、人通障碍恢复正常,痛不就痊愈了吗?事实上,我们处理病患痛包括癌症剧痛的时候,就是这样来的。

虚证往往是能量不足,能量不足难免“疼”。看看这个“疼”字,一个寒冬的“冬”,一个病字头。“冬”者“冻”也。因冻而病即为“疼”。疼是因为冷,生命能量低下或不足以抵御外寒而病,专业术语叫做“不荣而疼”。如何解决疼?提升能量水平而已。

遗憾的是,如今疼和痛不分了,疾和病也不分了。这就导致了病伤不辨和过度治疗的弊端。

所谓病伤不辨,伤是由于战争、地震、车祸等所导致,易感染为病,也就是由伤而病,所以可以叫做“伤病员”,但只是病不是伤,一进医院也同样只是关注局部无关整体,只看病灶不看导致病灶的原因,从而把病也当伤来处置,灭菌消炎,切割拆换,结果由病而伤,都几乎成了“病伤员”。典型病例如阑尾炎、高血压、心梗、糖尿病、癌症等等。

所谓过度治疗,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难以再有了,医学成了某些财团聚财的工具,基本完全商业化了。以致不知医者,由微恙而小疾,而大病,而枉死,已不稀奇。现实中一个简单的伤风感冒就有进医院15天花了16万被不当治疗折腾死的!难怪有健康教育专家早些年就心急如焚地这样揭示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所以大家都来了解点儿、懂点儿医吧,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

有个已故老中医叫做郭生白的,生前曾有个这样的话,叫:“人人都知医,苍生无枉死。小病自己治,大病可商量。”不知大家对此是否赞同?十年以前,我就发心“把中医请下玄坛,让中医走向大众,化中医为世界医,变中医为人人懂”。之所以如此发心,也是因为在从医过程中,发觉了太多比直接看病救人更值得我去做的事。

体系与现状

当今客观上至少存在两大医学体系,就是西医和中医。中医具有数千年的历史,西医不过就数百年。但是当代后来居上,西医成为了医疗主体或主流。中医和西医,之所以命运截然不同,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中医主要发源于农耕社会,农耕社会人们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缺乏竞争,社会矛盾不突出,病多伤少,强调司外揣内的望闻问切诊断手段和辨证论治思辨能力,所以医学在“治病救人”方面比较发达,尽管也不乏朝代更替的争战,面对冷兵器导致的伤残,中医同样也有伤科来应对,但自从外科代表华佗被害之后,中医伤科就一蹶不振了;西医主要产生于工商社会,工商社会人们竞争意识强,迁徙度较大,武力争战很多,解剖学发达,所以医学在“救死扶伤”方面就比较擅长。近现代以来,中国政治腐败,民众积弱,外忧内患,连连战争,正是善于救死扶伤的西医展示其擅长的机会,中医相比之下,自惭形秽,显得毫无用武之地,以致今天被严重边缘化而相忘于江湖,只能成为很多病家被西医治疗绝望后聊胜于无的无奈选择。

其次,中医在源头经典时代既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提倡大家讲究“养生”,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是要求大家讲究“卫生”。讲究养生,就重视内在,而内在很难有统一标准;讲究卫生,就重视外在,外在有统一标准可言。可惜汉唐以后,中医人就忽略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致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随处可见“脏、乱、差”,所以才有台湾作家柏杨有必要出了一本曾被禁止出版或出售的书叫《丑陋的中国人》。物极必反,近现代以来至今,忽略卫生的中医便迅速被强调卫生的西医所挤兑、改造,而且非常成功。本意为主管国民健康的“健康部”或“医药部”居然被叫做“卫生部”,有谁感到意外或不合理?大家是否认为当然?中医试图获得独立,后来终于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却又无法真正做主,不得已管理局只好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局”、“中医不管中药局”、“中医接受西医指导局”。

再次,西医医院的标志“十”来自于十字军东征,中医医院的标志呢?要么没有,这意味着中医已经找不着北;要么有基本也是“十”字,这意味着中医医院已经完全西医化。前些年我曾不露声色地考察过一些县级中医医院,发现有的中医医院竟然设置了一个“中医科”!其西医化之严重,岂不匪夷所思?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了这样的话,即“把中医院还给中医”。我现在有机会参与新的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的建设,希望“把中医院还给中医”能从鹤年堂开始。

伤病与求医

我们最后讲讲求医智慧。

从上面的分析,大家是否有了这样的概念,即中医的长处在治病救人,西医的长处在救死扶伤?那么,什么叫治病救人?什么叫救死扶伤?

“治病”就是要解决三通。疾病就是三通要么不及,要么太过。那么治疗疾病,当然就是恢复三通正常,避免三通太过与不及。事实上,中医的含义就是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中道或中正医学,并不只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的简称。我曾在一次关于民间中医的学术会议上作过《“中医”概念定义的正本清源》的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对“中医”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是正名性的一种定义,这一正名性的定义,彻底颠覆了之前“中医”概念的错误定位,顿然使中医一下子就站在了整个人类医学的高度和人类科技的前沿,并从而有能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类智慧的优秀成果,成为足以呵护整个人类健康的人道医学。更惊喜的是,完全跃出了中医西化的怪圈,并为西医的中医化、西药的中药化做好了准备。

中医除了治病,更重要的还在于“救人”。我们看看人是什么?每个人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成的,从胎儿到出生为婴幼儿,到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这一个过程都是“人”的过程,当人死亡后呢?有形的肉身还在,却已成为尸体而不再称其为人了!可见,人不仅是肉身的存在,还有什么呢?心性。所谓心性,是指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意识、情绪、心态,心性是肉身的灵魂,肉身是心性的躯壳,人即心性和肉身的结合体。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说“我”怎么怎么,“咱”怎样怎样,这个“我”这个“咱”就是指附丽于这个特定肉身的心性。这个心性就是这个特定的“人”。人的肉身是心性的显示屏,心性的任何变化几乎都会投射到肉身上,肉身的问题往往是心性问题的反映,所以治病的同时还得救人,心性变了,肉身疾病就可以解决彻底了。

救死是西医最令人尊敬的强项。救死的意思是人在接近死亡时,西医的各种设备和手段能及时维持生命的体征,为后续的治疗争得时间。中医在救死这一块其实也不乏手段,但在今天已经相形见拙,用进废退已经失语。

扶伤是指对创伤的治疗。中医对跌打损伤的治疗有其优势,但对开放性外伤的治疗,近现代以来到如今纯粹力不从心,相比于西医外科无疑望尘莫及,以致现在纯粹没有中医的市场份额。

好了,清楚了现今中西医各自的长处,是否就应该有了求医的智慧了耶?对了,是病应该首先拜托中医,是伤请赶快找西医去。那么,癌症、心梗、阑尾炎等等是病是伤?癌症还应该首选手术、化疗、放疗吗?心梗还应该动则支架搭桥吗?阑尾炎还需要手术切除阑尾吗?假若你真有了求医智慧,你就会三思而后行,不会轻率地对待自己了!慎重择医吧。

相关文章
 解读伤寒论中重要方剂之一小柴胡汤
 皂角丸(《普济方》卷一五八引鲍氏方。)
 神应丸(《普济方》卷二一○引《卫生宝鉴》
 论月水不断
 每月血支
 拔毒散(《儒门事亲》卷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