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火顺阁经方养生室:王正龙 世相杂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炎龙在线
  
»游客:  注册 | 登录 | 搜索 | 帮助



炎龙在线 » 诸子百家 » 王正龙 世相杂谈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标题: [文摘] 王正龙 世相杂谈只看楼主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 Blog 中   
阿B (游水



UID 1412
精华 1
积分 8710
帖子 809
名望 70 点
现金 2204 金币
存款 1007 金币
炎龙通宝 0 枚
网站推广 11 次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6-28
来自 南赡部洲
状态 离线



世相杂谈 (一)

王正龙

本文根据王正龙老师与学生的闲谈整理,虽非系统论述,真知灼见已蕴其中。

思彤:王老师,昨天《北京晚报》报道:两名冒充高校学生的女子竟头缠白布,慌称母亲去世,抱着骨灰盒街头哭丧行乞。其实她们的母亲在老家活得好好的。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1998年的高考作文,那年的题目是《战胜脆弱》,结果后来一项抽样调查发现,30份试卷中竟有十几人写的内容是:高考临近,父母突然亡故,自己如何化悲痛为力量。某省竟有20%以上的考生写的内容和父母亡故有关。我看到这些新闻非常悲哀,过去晚辈提到长辈的名字都要避讳,更不要提“诅咒”父母亡故,这简直是忤逆。您怎么看这些现象。

王老师: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社会已经不知羞耻。包括现在无论男女说话都嗲声嗲气,也是不知羞耻。过去以张口求人、跟人犯贱为耻。圣人说“君子求诸己”,民间诸如“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的俗语也很多。做学问也是,“学”是思考,思考不清楚再问,可现在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什么都问,比如老师在分析文章涵义,可学生却问:“老师,这个字念什么?”一年级小学生问这个问题还能原谅,大学生还问这样的问题就是不知羞耻了。

  儒家以无知为羞耻。而现在很多人除了上班,回家就是看电视,没有业余爱好,尤其工作之后,就很难再去学习其它的知识,见识浅薄,安于现状。

  现在父母对孩子从小就灌输:“你好好学习,以后找好工作、挣大钱,要不然就跟楼底下扫大街、捡垃圾的一样。”这种说法是决对不可取的。孩子会认为好工作、挣大钱是光荣,而扫大街是羞耻,却不知道劳动才光荣,不劳动才羞耻。

  教育孩子应该是随时随地的。比如出去玩,看见有修路的工人在干活,可以让孩子主动地向他们说:“叔叔,辛苦了。”再带孩子走坑洼不平的路时,就可以和孩子讲:你看,如果没有修路的叔叔的辛苦,我们怎么能有平坦的路走呢?这样对他们进行赞美,至少孩子就不会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就不会以做简单劳动为耻,才会知道不劳动就是羞耻。将来找工作就不会遇到困难。

  可以说,父母的溺爱是孩子不知羞耻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小,父母就事事包办,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在家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找工作时依赖亲朋好友,而真正面对生活压力时,自己毫无办法,就会丧失基本的羞耻感。人人都这样,社会风气就不正,大家都好逸恶劳,自己不靠真本事养活自己,而总想着如何投机取巧发财致富或达到其它损人利己的目的。这种不知羞耻之风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体现:有些乡、县,为了得到政府的补助,竟大肆铺张,请客吃饭,拉拢关系,就为了让自己戴上“贫困乡、县”的名头;或强迫农民大面积种植葡萄以使本乡冠以“万亩葡萄园”的美称,结果害了农民,肥了自己的腰包,扬了自己的名声;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不去正经经营,却用各种无赖才想出的花招混迹市场,你有可口可乐,我有“caca cala”,你有SONY,我就有“SQNY”,你有三菱,我有“四菱”,或在涂料广告上冠以“好色之涂”之类的歪曲词汇……现在街上行乞的人中,有很多身体健康、很年轻的人,不去正经找工作养活自己,却跪在街上等别人的救济,虽丢人现眼但毫无羞耻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长远的考虑是没有羞耻感的原因。大家都急功近利,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有眼前的利益。

  过去人们很重视祭祖,就是提醒自己是有过去――祖宗先人,有未来――子孙后代的人,自己既在祖宗种的树下乘凉,也是子孙的祖宗,要为他们种树。而现在的人,都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哪里来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最简单的一个做法就是清明节为前辈扫墓的时候带着孩子,不要怕耽误孩子学习,留在家里做作业。哪怕请一天假,也要带孩子一起去。这就是不用语言,而用行为来教化孩子。扫墓的时候,和孩子讲讲自己的祖辈是怎样关心教育自己的,讲讲自己家族的一些趣事逸闻,或爷爷奶奶是怎么疼爱他,对他曾有过什么样的期许等等。

  过去人重视祖宗、出身,因此骂人的话是以骂祖宗、骂出身不明不白为最侮辱人的。如:“狗日的”、“狗娘养的”、“没教养(骂父母)”“肏你八辈祖宗”、“王八蛋“(为“忘八蛋”讹传,意为忘了八辈祖宗的混蛋)等,这些话虽粗俗,但也正是因为大家都在乎自己的祖宗,认同自己做的事首先要不辱没祖先,因此才会在这上面做文章,成为最俱侮辱性的骂人话。但现在人似乎都文明了,都不这么骂了,虽然脏字没有了是好事,但“骂人话”没有了却也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同时孕育尊祖敬老的这个文化背景也丧失了,这是非常糟糕的事!

  现在从小就教孩子要有礼貌,但都是做表面文章。比如“对不起”看似是个礼貌文明用语,却是“无耻之极”。如果你尽了全力,实在不行了,再说对不起,这还行。但现在人却用“对不起”来掩饰一切由于自己懒惰、自私自利所造成的错误。比如两个小孩儿玩耍时,其中一个孩子哭了,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就会教自己的孩子:“快说对不起。”孩子往往就会认为把对方弄哭了,只要说句“对不起”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孩子就会认为“对不起”就是承认错误与道歉的唯一方式。诸如:“我都说对不起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是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些所谓的“文明用语”被滥用而并非出于真心。

思彤: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讲,藏族人是不会轻易说谢谢的,只有在特别重要重大的事情上,才说谢谢。我们总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但其实人情味特别淡,相反,在不随便说谢谢的藏区,我们却感到了浓浓的人情味。他们待人有礼有节,非常真诚。

王老师: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从小没有学习进退规矩,不懂礼节,因此只会把这些客气话挂在嘴边,只有口头,而没有行动,因此实际生活中就搞不好人际关系,总是碰钉子。

  人生活中都喜欢顺利,不喜欢矛盾,谁都如此。因此历代圣贤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能够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顺”呢?就要趋利避害。“趋利”和“避害”有个尺度大小和眼光长短的问题。比如前面讲的,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如果怕耽误孩子一天学习就不带着孩子去扫墓,在小的利益上有所收获――多了一天的学习时间,学习了几个概念,但是在大的利益上却有所损失,没有抓住机会教育孩子尊敬祖先,没有从小为孩子竖立归属感和规矩。现在有人提倡“感恩”却没有从根本上对孩子进行熏陶,许多都是流于形式,效果是非常差的。圣人教导人们趋向大的利益,同时避免大的危害。现代人总是目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而甘冒大的危险。圣人制定了好多规矩,现代人却管这些叫“繁文缛节”,其实只要习惯就好了。就像织毛衣,刚学的时候,觉得特别复杂,但只要习惯了,看着电视聊着天都能织。规矩也是这样,开始可能不习惯,但只要刻意练习几次或十几次,再遇到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了。

  小的时候,父母带我们出去,首先要教我们学的就是叫人,也就是怎么称呼别人。是亲戚有亲戚的称呼,该叫什么就叫什么,是父母的同辈就叫叔叔阿姨,是父母的长辈,我们就要叫爷爷奶奶。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出门问路,没个称呼,不管是谁,张口就说:“请问您××地方怎么走?”虽然说了“您”,却几乎都没有称谓。这就是不懂礼貌,人家不愿意告诉你,或告诉你心里也很别扭。其实,加一句称呼很容易,大爷、阿姨、大姐、小朋友、同学等等,都能体现你对别人的尊重。这就是基本的规矩。你不按规矩做,人家就不爱理你,不告诉你路,你的心里也就不顺了。

  圣人制定好规矩,只要按照去做,就会发现不用费脑子就可以做事很顺,心情就会好,不会郁闷。而现在人都不懂这些,只会普及文明用语:请、您好、谢谢、再见……这叫什么文明用语?太简单了,没有人情在里面,像是饭店旅馆的服务生在接待客人。

  没有人教规矩,没有人学规矩,不懂规矩,甚至讨厌规矩,做事就会别别扭扭、磕磕绊绊的。事情即使办完了,也没有成就感,就是因为没有享受到一个顺利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总碰钉子,就去虚拟世界寻找“顺”的感觉。电脑里,不喜欢的可以随时删掉;在网络上和人聊天,可以随心所欲,大不了我不理你了,很容易。包括现在养宠物成风,也是这样。很多人在外面总是不顺,于是就养条狗,高兴了逗一逗,不高兴了骂它,它也不生气。狗和电脑很相像,说白了就是能让人得到“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是短暂的。回到现实社会中,还是不会和人相处,无法找到“顺”的感觉。因此,还是要学习规矩,并且好好练习去用,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规矩的途径比较多。可以到书店买书籍和光盘,书籍有:《弟子规》、《女儿经》、《××家训》、《现代文明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礼仪》等,或在大学、民间寻访“高人”,拜师学艺。

(思彤整理,未完待续)


[本文由 阿B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个人小文集
[url=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2530  ]我的练功日记[/url]
【练功日记的新浪博客镜像】
2008-3-26 10:01#1
        
阿B (游水员)
龙友(熊段二星)



UID 1412
精华 1
积分 8710
帖子 809
名望 70 点
现金 2204 金币
存款 1007 金币
炎龙通宝 0 枚
网站推广 11 次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6-28
来自 南赡部洲
状态 离线
[小广播]:★送给初到炎龙的朋友——精华帖分类导读★
世相杂谈 (二)

本文根据王正龙老师与学生的闲谈整理,虽非系统论述,真知灼见已蕴其中。

    学生:王老师,现在个别单位“宁选武大郎,不选穆桂英”,很多人认为女大学生求职就业难是由于性别歧视,广大女同胞要继续争取“女权”。您怎么看男女平等问题呢?

    王老师:这“女权”不是用嘴争取来的,也不是和男人怄气怄出来的。
    中国文化里,女才子、女英雄、女神仙都是受人尊敬、被人宣扬的,并没有歧视女性。你做人道德高尚,就会受人尊敬。人们崇尚女性的伟大的母爱,而鄙视女性自作聪明、感情用事。我们看所谓“女权运动”是否理性,就看她们要用争取来的权利干什么。假如就是想显示自己的地位高,就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人更看不起。假如能胜任争取来的地位或工作,能为大众服务,就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其实不论男女,都是这样的。

    《诗经》,第一篇“关雎”中不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诗句吗?诗中所谓的“淑女”,不是现在人说的身材苗条的美女,而是对于性情贤惠温柔、办事认真谨慎、为人知书达理的女人的称呼,这样的女人,是女中君子,只有君子才能与之相配,只有君子才会追求,小人是不敢追求的。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现代很多人讲,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最为难养也”,于是就说“孔子轻视(歧视)妇女。”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就是典型的女人或小人。他们往往断章取义,忽视了孔子所说的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与他们相处,因为与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会不礼貌;如果与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对你产生怨恨。”这里所说的“女子”,就是指女人,因为绝大多数的女人确实爱感情用事,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小人”是指那些带有奴性的、好感情用事而不明事理的男人。如果给奖赏多一些(近之)就会很卖力地干活,并且在与你相处时就没有了分寸(不逊),如果奖励给少了或分配不均(远之),就会怨气冲天(怨恨)。

    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确都是这样。而女人由于生理原因,则更是好感情用事。她们天天高喊“男女平等”,却又处处逞强、撒娇,在显示身份、能力,以及玩乐的时候,她们高喊“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也照样能够做到”,或者高喊“女士优先”。而在遇到难以解决的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她们又高喊:“男人应该照顾和保护妇女”,或指着男人说:“你为什么不去干?”、“你们不像男子汉!”在很多情况下,她们好像“爱憎分明”,甚至很讲“义气”,实际上,她们如果达到目的(近之),就会喜形于色(不逊),如果事与愿违(远之),就会怨天怨地、咬牙切齿(怨恨),甚至想方设法去陷害(怨恨至极)。

    所以说,如果有哪个妇女能够不感情用事,那么,此人就是君子、伟丈夫。因为孔子从来没有说过“君子一定是男人”这样的话,可见,男人和女人在人格方面是完全平等的。

    但是男女还是有位置和角色分工不同的,这是造物主决定的,是人的天性决定的。《易经·系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后人据此类比为“男尊女卑,(伦理定矣)”。这里所说的“尊卑”并不是指“高贵和下贱”的关系,而是指天与地在“位置和作用方面”的关系,所谓“乾坤定矣”,就是说,这是大自然确定的必然规律。天地之规,圣贤之言,是不应该随意曲解的,也不是主观意念所能改变的。

    倘若天在下而地在上、或天地平齐、或人类雌雄同体的话,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女人有自己的生理、性格特点,不能硬要和男人在所有方面”平等”。 如果这样去争取“女权”,就是感情用事,是不理智的行为。

    我国古代普遍实行礼制,每个人的地位和分工都非常明确,“男主外而女主内”是当时社会中家庭分工的主要形式,这句话只是说明“内外有别”,而无“主次之分”。

    所谓“男耕女织”,就是男女平等的证明。常言道:“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就是说,没有吃,人就会被饿死;没有穿,人就会被冻死。“吃”和“穿”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那么,“耕”与“织”岂有主次之分呢?并非现代人所理解的封建自然经济社会中,男人必须外出挣钱,而女人必须做家务。这种理解是极为狭隘的。

    从情感特性来说,不光在封建社会,就是在男女都外出工作的今天,“男主外而女主内”这句话依然是真理,我们不应该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文字上看问题。

    “男主外”,是因为男人多数性格外向而刚健,主要表现在灵活的思维方面,可以发挥这种特性来发展科技、创造财富。所以,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内”,是因为女人多数性格内向而柔顺,主要表现在专注的情感方面,可以发挥这种特性来维护家庭伦理和情感。所以,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所以《千字文》说:“女慕贞洁,男效才良。”意思是:女人必须严守礼教和规范,男人必须致力才能和道德。女人可以用“主内”的伦理作用来制约男人“主外”时狂妄越分的情绪(爱打架的男青年在结婚生子以后就会变得安分守己)。如果女人不能安于本分,男人志向和热情将没有寄托(失去爱的男人)。对于同样的心灵伤害,男人的感受要比女人强烈得多。因为压在男人肩上的担子要比女人重得多,男人的自尊心也比女人强得多。这是因为男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更要主动做出榜样。所以说,女人是维护家庭伦理名分的关键,也是使家庭内部能否安定幸福的中心。如果家庭不安,必然社会不宁。女子之德,干系重大!

    而说到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古人有一句话叫做“粗柳簸箕细柳斗”,你是什么材料就干什么。招聘会上,那干净、省事、挣钱多的工作人都爱干,辛苦的、跑腿的都没什么人问。所以我们看找工作难这个问题,不能只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谁嚷嚷的欢就关注谁。这里面也有很多女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如眼高手低、依赖性强等等。但这也不能赖女学生,还是教育的问题。教育内容千篇一律,人人都一样,没有把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长处显现出来,所以找工作就都往一处扎堆儿,自然就会竞争激烈。教育要改革,我们的观念也要改啊!

    学生:我看了一则报道说:有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长作了一份调查,发现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包括鼓励孩子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领导他人、积极竞争等等。可另一份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说:有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情绪不稳定,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要比男生长得多,近一半的女生不喜欢竞争的环境,感觉压力很大。您说这是不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男女的自然天性、社会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呢?

    王老师:是的。我们现在谈的所谓的男权、女权问题,都是跟着西方人的屁股后边跑。洋人由于没有伦理道德,所以男人和女人就都不安分,都要与天地争高下。而中国圣人的理论中只有男女伦理的问题,从来就没有男权、女权的问题;只有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问题,没有超越和改造自然规律的问题。顺应规律,男人就做好男人,女人就做好女人,本本分分,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就不存在什么男权、女权问题,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良的情绪和社会问题。

    学生:现在确实有点“男不男、女不女”了。女孩越来越“强悍”,什么都不吝,头发剪得短短的、说话做事争强好胜,像个“野小子”;而同时好多男孩子特别“娘娘腔”,穿得花里胡哨,说话嗲声嗲气,没有男子气。有些父母、老师也觉得这样不行,就把男孩子送进“男子汉训练营”,进行军事化训练等……

    王老师:男孩女了女气,就是在家里被宠惯了。家长觉得这样不成,又送去军训来培养什么男子汉气质,这是很可笑的,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军训多难受啊,回来得加倍的弥补回来,更依赖父母。你别看他们在大风大雨里举着拳头宣誓说:我要做男子汉……,可宣誓只是一时的,意志品质的磨练却要很长时间。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一个人都没有,可就不是宣誓时的样子了,那种激情就没了。所以从营里回来,马上就跑到妈妈怀里耍赖去了,而且可能还得变本加厉。男子汉气质的培养,或者说一个人,无论男女,气质的培养,都是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磨练出来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其实男女性别教育,根本就是要教育他们做好爸爸妈妈,能操持好小家,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的教育。爸爸妈妈只有角色分工不同,而没有地位高下之分。根据各自天性的不同,男人理智,就顺着天性教育他考虑长远,办事不要感情用事,主要考虑身外的事情;女人感情丰富就教导她做事周到,在具体的事情上多操心,多考虑身边的事情。这样男人就会像个男人,女人也会像个女人。

    学生:有人说现在男孩女人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学到中学,女教师太多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学生的气质与思维习惯的养成。去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阳刚教育计划”,主要是针对北京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决定在小学实行一些措施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很多人认为男教师的果断和刚毅是女教师所缺乏的,您怎么看呢?

    王老师:我认为女教师多,其实是好事。女人细心、耐心、敏感,这在教育小学和青春期的孩子时有很大优势。古代儿童的教育,大多都是母亲来进行的,男孩不也都长成了男子汉吗?而从我们的实际经验来看,很多青春期的男学生是非常喜欢上女老师的课的。比如女老师没有做出来的题目,一个男学生能很快做出来,女老师适当的夸奖就会激发男学生的男子汉气概,他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是很正常的。所以说,关键不在于教师是男是女,而在于教育的思维和方法上。女教师照样可以培养出男子汉。

06年3月

    (思彤整理,未完待续。本次所谈问题,王正龙老师在其文章《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一点看法》中有更详尽论述,请读者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瀚海沙季刊《山水间》。)


[本文由 阿B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个人小文集
[url=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2530  ]我的练功日记[/url]
【练功日记的新浪博客镜像】
2008-3-26 10:03#2
        
阿B (游水员)
龙友(熊段二星)



UID 1412
精华 1
积分 8710
帖子 809
名望 70 点
现金 2204 金币
存款 1007 金币
炎龙通宝 0 枚
网站推广 11 次
阅读权限 50
注册
[小广播]:★送给初到炎龙的朋友——精华帖分类导读★
世象杂谈(三)

王正龙

(本文根据王正龙老师与学生谈话整理,是针对该生情况而谈。)
学生:老师,我有出家修行的想法,请您给我一些指导。

老师:我们常说,一个人“看破红尘”,然后出家了。要知道这个“看破红尘”是把世事都看明白,透彻事物本质之后,而坚定的修行,并不是世俗人一般理解的是因为失恋了、受打击了、承受不了世间痛苦了,或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才跑去出家。

“看破红尘”首要一点就是要看破自己的弱点,最终可以超越它、放下它。了解自己的人才能够理解世界。对世界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包括痛苦在内,绝不会消极避世。

从你的面相看来,是情很重的人,情关不好过。

 

学生:如果可以过这个关呢?

 

老师:生活没有如果,没有假设。退一步说,即便你假设可以过关,那么你要知道这个假设的前提,也就是过关的前提是什么。知道了你才敢假设。

 

学生:前提就是下决心去做。

 

老师:做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就是放下“情”。

 

老师:怎么放?

 

学生:不听不看……

 

老师:如果男女的情欲上来你怎么克服?这是生理反应,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该怎么办?

 

学生:用一念代万念的方法。

 

老师:可以,但如何做,还是有具体方法的。比如你做记者,采访的时候要想记得多,就要很专注,如果你连职业上的专注都做不到,那这个“一念代万念”也是空谈。说说你是怎么准备出家的?

 

学生:我想先去四川一个寺院参加“佛七”。那处寺院,当初有位高僧在山里入定,村民以为他死了,就到山下庙里要和尚去收尸去……

 

老师:不要再讲下去了。如果你要学佛的话,这些事情连听都不要去听。“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些怪的事、超乎常人能力的事、逻辑混乱的事,听起来神神秘秘的事都不要去听、不要去讲,这是戒律。学佛你就去学习佛理,认真持戒,绝对不要想这些。你一听这些事,心里一动:啊!真神奇啊!这就有了情,有了执着。或者学佛,听说谁特有名,很崇拜他,这也是情。别人有再大的成就,是人家自己的努力成果,与你何干?

 

学生:我是想找道场……

 

老师: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能不能取得一些成就,主要是看你能不能自觉。你去寻找一个道场,寻找一个寺庙出家,其实仍是在依赖环境。头发剃了,衣服换了,环境变了,心就改变了吗?什么是道场?你到哪里,哪里就有道,道就在你的身上。什么是“德”,“德”就是修养,修养是什么呢?就是身体的生长收藏蕴化规律。什么是“土”,“土”就是环境。世间乱,庙里清静,这就是在追求环境,是“怀土”。小人是什么,就是感情用事的人,强调外界环境对“我”的干扰或庇护。小人怨气大,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顺了就高兴,逆了就心生怨气,这就是小人。哪里没有道,哪里不能持戒呢?无论哪种环境都是考验我的持戒功夫的,不是非要到庙里去。要先在动中求静,然后才能在静中求静、而后才能静中求动。这些你还没弄明白,到庙里也是瞎修。与其那样,还不如在世间各种感情中去体验,活得自在一些。高不成就低就,不要高不成低不就,把生机压制。生活生活,生发活跃,你若全给压制了,反倒痛苦不堪了。梁漱溟先生也曾经想出家,但后来没有出家,在人间自觉认真持戒,胜似在寺庙中持戒。

所以我想对你说的就是,你要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但第一步就是要先持戒。那第二步呢?没有第二步,持戒的过程中就有第二步、第三步。

无论是要出家,还是在世间做事,都要把人做纯粹了。你是女人,结婚了是妻子,那么就要首先做一个好妻子,柔顺丈夫。丈夫若做得不对,不要和他吵嘴,自己先做出正确的,让丈夫惭愧而自己改正。女人温柔了,家才温暖,为什么把家叫避风港呢?出去打鱼,风吹浪打,很辛苦,打来的鱼可以换钱维持生活,而在风浪中的辛苦和担惊受怕,只有回到港湾中才能缓解。做个纯粹的好妻子,你才能体会夫妻间的快乐和家的温暖。

弘一法师就是一位纯粹的人。做艺术家就是出色的艺术家,做教师就是认真负责的教师,做丈夫就是真情厚意的丈夫,出家后做和尚就做持戒严格的和尚,把律宗发扬光大。这就是做人纯粹。释迦牟尼佛是尝遍人间甘苦后才出家,他结婚生子,享受荣华富贵,“数理化”学问全国第一,勇力全国无双,是先做了一个纯粹的人后才修行。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将人间事都试过才出家,只是做人一定要纯粹才成。

只要你能做人纯粹,那么出家不出家都好;要是做人不纯粹,出家不出家都难受。

有一位学生跟我说,他要入党。我就问他:你入党的目的是什么?他说单位分房、涨工资、提干,党员能优先。我说你要是这样想,你就不要入党。你这样就会给党抹黑。我不是党员,但我是从做事做人要纯粹这个角度来说,你既然要入党,就要当一个好党员,入党是为了自己的各种利益,那你干什么还要入党?出去当个大老板,挣大钱不是更好?入党的目的纯粹,才能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做,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如果做人不纯粹,即使出家了,也会是开始时信心坚定,没过几年,就吃饱了混天黑,“披毛戴角还”,就是下辈子脱生成为披毛戴角的畜生去偿还这辈子欠下的施主供养你成道的债务。况且,做事不纯粹的人同时也找不到纯粹的师父。

你现在有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的想法,就犯了戒,犯了哪一条呢?就是佛要求僧人出去乞食,要“次第乞食”,不能分贫富贵贱。而你现在要找哪个庙好,哪个和尚有名,出发点就错了。

 

学生:不是要亲近善知识吗?找一个好的环境难道不对吗?

 

老师:善知识的概念、特点和标准是什么?如何去评价和验证?难道是听人家说的吗?善知识的标准在《宣化上人开示录》中有说明,自己去查阅学习吧。好的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环境,同学都要有共同的理想和观念,互相提携鼓励,都是益友,而不是损友。老师都是明佛理、持净戒的人。

学佛要以戒为师,不持戒,一切免谈。所以你应该先持戒,同时在老师的指点下读经。所谓“开、示、悟、入”,要先“开”佛知见,开启自己佛的知识、见解和观念,“知”是大脑思维上的,“见”是有形有象的生理的变化。这是《法华经》的精髓,你可以试着去研读。

在家也可持戒,同时学习经典。记住!现代人阐释经典的文字一律不看,只读经典。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读经是为了明理,你好好去读经,那都是在讲道理,不明理却只是一味地读经是没有功德的。经就是佛说的,你还每天对着佛像给他念,烦不烦啊?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在世间,如果能有做学问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态度,那就是持了很多戒了。像说话,你在开口前,能不能先想一想再说出口。想想你说这个话有什么用,是能给人带来愉悦啊,还是有利于你做事啊,自己的话是不是无聊的、没用的,这就是持戒。比如一句简单的话:“说该说的话,不说自己喜欢说的话”。以前,我和一位朋友出去,他同时也是我的单位经理,我会替他拿包,在他后面半步的位置跟着,替他开门等,因为他是经理,而我是办公室主任的身份。但离开工作场合,我们就是朋友的关系。我能够分清场合、分清身份、分清职责,这也是在持戒。妙峰山有一座小庙,供奉的是“戏神”唐明皇,唱戏就是让人“喜”,因此又叫“喜神”。庙里有对联,其中一句是“寄语此中人,但使有缘常见我。坐观天下事,须知做戏要逢场”。我们每个人说白了就是在演戏,是丈夫就演好丈夫,是妻子就演好妻子,是儿子就演好儿子。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你来跟我学习,我就是在教你台词,你出去好唱。只要能逢场作戏,大家就都高兴。如果这些戏你能唱好,也是持了很多戒。

戒律就是要让你去除习气,把戒律形成习惯。开始持戒一定很痛苦,因为要和旧习惯拉锯,渐渐形成新的以戒律为基础的习惯,就不难受了,因为顺着习惯走,人会很舒服。而现在很多学戒的人难受一辈子,为什么呢?他总是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而不是说“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没有从“不行”转化为“不该”就会有矛盾心理。遇到一个事,如果是“不该”,那就不做,很自然,一点也不难受;而要是说“不行”,其实是心里想做,可一想“啊呀,这个犯戒了,不行不行,不能做”,结果反而心里很难受。

寺庙也并非是清静地。人聚集的地方,都是是非之地,说不定还会“披上袈裟事更多”。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世间觉得乱,认为寺庙清静,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看法,一旦理想和现实不相符,反而会有更多烦恼。

 

学生: 老师,也就是说,出家前先要做一个纯粹的世间人?

 

老师:不要总结我的话。我把你领到藏宝的洞口,你该问里面有什么宝贝呢?然后继续进去找宝,一总结我的话就是把洞门封上了,空无所获,成了给宝贝看门的了。身在宝山不知宝,就是知道也拿不出去不会用,宝物要流通起来才能显示出价值,你一总结,就是拿着宝物没流通。要进去探究,越探究知道得就越多,还要能进去能出来。我这话也都是大话,也不该这样说呀。

 

学生:老师,怎样才能做人纯粹呢?

 

老师:这样问是对的。爱总结别人的话,或爱赞叹、爱发感慨的人,如果出家就必须要崇拜一个偶像,这样极不好。有一幅漫画,有一只大狗脖子上套了一个项圈,项圈上拴着一根绳,绳是谁牵着呢?是狗尾巴上插着的一个木偶人在牵着。这就像人被自己的偶像牵着一样,其实那个偶像就插在自己的尾巴上,就是自己脑子里想象出的一个形象。佛、道、儒是绝不能这样学的。做学问就是入理,智慧就是理,不是感情。有理智了,才不会“人为财死”,而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懂道理,就不会目。持戒是什么呢?起码就是要管住自己,做事有条理,思维有逻辑。无论出家在家,都要锻炼自己这种能力。否则出家也读不懂经。劝人行善只会说:“听我的没错,以后对你有好处”。这是庸人说的话,也无法使人信服,去切实帮助别人。

 

学生:是。

 

老师:另外,你除了情重以外,如果出家还会有一个问题。你懂医道,出家以后若忍不住显出来,给别人看病,就是障道因缘。你医得好了,那么很多人就会来求你,你还哪有时间修道呢?

 

学生:老师,我有些糊涂了。我修道的目的就是想利已利他,治病救人也是利他,为什么我不可以做?佛教中不也是有“医方明”的吗?

 

老师:有“医方明”也没说让修道的人去行医啊。很多武术家,万不得已救命的时候才用自己的本事,平时就是一个卖豆腐的、做小买卖的,绝不显自己的本事。陈家沟一代传一代地教徒弟,就一个杨露禅出来到北京,成了“杨无敌”。可是他回到陈家沟,在他大师兄面前过不了一招,你说他那个大师兄是谁?你知道吗?没有名吧。那他默默无闻的,一辈子不就那样过去了吗?你说人活着究竟图什么,这个问题你解决了吗?难道有本事就一定要出来打天下、闯江湖吗? 这些人间问题你若没解决,出家是为什么呢?是求的什么利益呢?如果你的医道不精,这样,学道没时间,行医又害人,你到底想做什么,想成就什么?当年弘一大师把所有本领都舍弃了,只留下一个书法用来传播佛教之用。你有哪一样纯粹的本领能够拿得出手的?!

 

学生:……

 

老师:这些问题要多问问自己。就像学习一样,没老师的时候,只能自己不断问自己,把自己问明白了再做决定。问不明白就继续学习,直到明白为止。

2007年3月

(为什么人爱做总结、爱发感慨呢?这样做到底不好在哪里呢?怎样才能做人纯粹呢?什么是“妄念”?更多问题解答请见下期《山水间》中《世相杂谈四》。如果您读过本文后,有什么问题,欢迎致信 estella@desert。org。cn 。)


[本文由 阿B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个人小文集
[url=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2530  ]我的练功日记[/url]
【练功日记的新浪博客镜像】
2008-3-26 10:03#3
        
阿B (游水员)
龙友(熊段二星)



UID 1412
精华 1
积分 8710
帖子 809
名望 70 点
现金 2204 金币
存款 1007 金币
炎龙通宝 0 枚
网站推广 11 次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6-28
来自 南赡部洲
状态 离线
[小广播]:★送给初到炎龙的朋友——精华帖分类导读★
世相杂谈(四)

王正龙

(本文根据王正龙老师与学生谈话整理)

学生:老师,上次您给一位学生分析完病情,他对您说:“哦,您这就是辩证施治吧!”您批评他不该总结您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我们向老师去学习,学习的其实都是老师实践后得出的经验,而我们学过来只能算作知识,还没有成为自己的经验。比如老师告诉你喝茶可以解渴,这只是个知识,只有你在很渴的时候喝了茶而且解了渴,那么“喝茶可以解渴”才算作你的经验。

但我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仅仅学习了知识,还没有亲身的体验,就去做总结。比如你刚才提到的那个人,我说完后他紧跟着来一句:“哦,您说的这是辩证施治啊。”这就是在做总结。的确是辩证施治,但说出这个名词容易,他能辩证吗?他不会辩证,顶多只是知道“辩证”这个字眼,既不懂辩证的理论,也没有“辩证”的经验。但他却爱给人做总结,说你是在辩证施治,似乎是在赞美你,其实是要通过赞美你,来表现他不比你低,你说的是具体的,而他说的是抽象的;你在说具体的事,而他在谈哲学,他总是比你高明。这都不是真心想学习的人,他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一般好面子的人都是这样,爱用大概念来掩饰自己基础概念的含糊不清。他们往往嘴上说得漂亮,但真拿到一个具体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因为解决问题不是靠那些大概念,而要靠扎实的基础知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关联在一起,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我们常遇见的情况是什么呢,有人跟你说了他的烦恼,你给他讲讲道理,他紧跟着就来一句:“其实你说的我都知道,我给别人讲的时候也明白着呢,就是轮到自己了就做不到……”这么说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个人并不是想到你这里寻求一个道理,而是想宣泄感情,那么你就不要再给他讲道理,没有用的,陪他东拉西扯一会儿就好了;第二,这个人平时爱总结大道理,但这些道理都还没成为他自己的经验、修养,他就到别人那里去卖弄;第三,这个人不够谦虚,既然人家说的他都知道,他早干什么去了?他知道道理但没有做到,至少证明他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想起来那个道理,现在别人一提他想通了,应该感谢别人的点拨才对,而不是跟人说:“哦,其实你说的我早知道。”潜台词就是你别以为你比我强多少!

另外,还有什么情况呢?有些人向人请教问题,往往对方还没有回答完这个问题,他就转移了话题。这样的人其实并非真的想请教学问,而是一种搭讪,是无聊而需要靠聊天来排遣,这就更不好了。

再有就是我们在听课的时候,老师才讲了三分之二,学生就开始用自己以前的知识去猜测后面的三分之一,这也是在做总结,但这是不对的,往往后面老师讲的三分之一就听不进去了。我们听人讲话,按理说应该先把别人说的全部理解了以后,再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去做判断,但我们常爱犯的错误就是去主观揣测,人家的话还没说完呢,或者事实还没发生呢,主观推测把结果都推出来了。由于推出来的结果总是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也就逐渐开始惧怕未来了,人的很多莫名其妙、庸人自扰的担心和恐惧都是这么来的。

所以圣人教导我们要 “毋臆、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还教导我们说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还没有做到,就不要说。《论语》上记载,孔子讲完课以后,颜回总是不作声,但回去之后会按老师说地去做,或者老师讲的书会回去读,但当时并不去急着表态。而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颜回可以举一反三,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生: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发现我也是爱胡乱总结的人。我常常会为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担忧,那往往是拿以前的不正确或不全面的经验来总结现在了。

老师:你平时总爱说“我觉得”怎么怎么样,这个“我觉得”听起来似乎很谦虚,好像只是个人意见,其实你说的那些“我觉得”后面的话只是没有事实根据、凭主观经验的推测,或只是一知半解的东西。不止是你,现在社会上很流行讲“我觉得”,而爱讲这话的人往往是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即使听别人的意见也是听那个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的意见,也就是说自己会先有一个想法,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人同意他那么说,他就会做出决定,其实是很固执愚顽的人。

学生:老师,那为什么不可以简单地用过去的经验套用在现在的事情上呢?

老师:因为世间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什么东西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但人的毛病就是爱用过去的经验去推测现在的情况。比如你一直对我很好,突然有一天对我不好了,我不会去分析你是不是碰到什么烦心事了,或是遇到什么其它问题,而是一下就把你以前所有对我不好的事情都想起来,结果觉得你这人特别不好,而且越想越不好,甚至你所有的优点都不记得了,恨不得立刻和你一刀两断,这就是在拿过去的经验总结现在。女人尤其爱这样胡乱猜测。

以前我也在我的老师面前,说过谁对谁错之类的话,老师就反复告诉我人间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最简单的一个哲理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看是站在谁的角度去说。但是呢,“公”与“婆”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两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说,而没有站在夫妻的角度去说、甚至站在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感情动物,而感情往往是自私的。但“情”是可以扩大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以私情为基础扩大的,扩大了就是和谐社会了。

学生:老师,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那我们碰到一些纷争该怎么对待呢?

老师:要用这些事情来省察自己的修养。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人发生了一些争执,我就去问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只问我:“你生气了没有?”我说我没有。老师就说:“没生气就自己看着解决去吧。”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生气了,那就说明我是从自己的立场、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了,证明自己的修养还不够,还没能以理为中心看问题;而没生气,就说明我比较理智了,对这个问题是有自己的观念和宗旨的,即使解决不好,也会自己总结经验、继续进步的,那老师就不用管了,点拨一下就够了。

人为什么会生气呢?就是心里想:“你怎么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不知好歹啊!”实际上,人家凭什么能理解你呢?你说了自己是什么人人家就要相信你吗?事实上,很多人相处了好多年,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是需要时间和事情来说明的。所以君子不强求别人知道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自己是很正常的,因为你没有很好地与人沟通交流。但是这就应该去了解别人的需求。我怎么能够知道别人呢?就得先了解自己,我自己遇到什么事,有什么心情,什么动作,细微的变化,会犯什么错误,怎么改正,我都知道了,那么一看对方的行为习惯,那就很容易了解他是什么人了,需要什么、厌恶什么。所以要先了解自己,充分自己先了解了,就能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看到别人有什么坏习惯,反省自己有没有,看到别人那样的坏习惯有了什么样的结果,就不要让自己也有同样的结果,赶快改掉那个坏习惯。反省其实也是总结的本能使然。这方面最大部头的经典是什么呢?就是《二十四史》。以史为鉴,社会才能发展,人才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

人通过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就能够看透事物、趋吉避凶。这些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看事物很透彻,这在俗人的眼里简直不可思议。其实呢,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事情,都是有根有据的,但普通人就会说:“啊,这个人简直神了!看人看事一说一个准!”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生活做事是有自己的原则和规范的,也就是“礼”、“规矩”、“戒律”等,圣人这样做才成为圣人,那么凡人这样去做,也能成为圣人。而俗人呢,为了得到圣人得到的那种赞美,就也去学圣人的模样,一举一动,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修养,而是为了那个赞美,为了别人能夸他、甚至崇拜他。所以老子说“天下都知道德修养高的美而去做那个美事(以博得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这种心理是丑恶的。”

仔细观察我们的人群,就会发现在道德修养方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那些身体力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去做的人;第二类人也在努力做,但目的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去学习、模仿第一类人;第三类人是不讲求修养的人,自己不努力去做,但却会恭维别人。第二类人就是希望获得第三类人的恭维,希望能被恭维成第一类人;而第三类人从对第二类人的的恭维中获得实际利益。只有第一类人是为自己的修养而去努力实践,不会被别人的毁誉所左右。第一类人就是贤人、君子,顺应自然规律,得身心自在;第二类人呢,高不成、低不就,始终痛苦,总不舒心,是社会上的“老好人”,被吹捧时高兴却不敢喜形于色,被冷落时就郁闷又不好说出口,易得癌症;第三类人则是没有自我约束的小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他们往往高兴时特高兴,烦恼时特痛苦,最后容易疾病缠身,虚劳而死。

那天有一位学佛的学生来见我,说学佛之后没得清凉,反而非常痛苦。聊天时了解到他虽然是在家人,但非要守出家人的戒。我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他说:我高标准、严要求难道不行吗?这就是对持戒的误解。佛教里有菩萨戒、比丘戒、沙弥戒等,有出家人戒,有在家人戒。你是什么人,就受什么戒。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比自己现状略高一些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一个小学生如果硬要去完成高中生的作业,是不切实际的。有人说,我是在家人,我就要守出家人的戒。甚至于我是沙弥,我就守菩萨戒,不行吗?听起来似乎行,好像还很要求进步似的。但是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佛教的戒律很严格,每一种戒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是什么实际身份,就去守什么样的戒,就会得到你的果位。不认真做,就得不到。现在很多人,出家人我不谈,只说在家人,甚至有些并不是佛教徒,看了出家人的戒本,就自己为自己制定了戒律,有所选择地从戒本中挑一些戒律去持守,这是很不好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不是和尚,就不要做和尚做的事。是在家人,就持优婆塞、优婆夷的戒。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尚在庙里生活规律、清净,也没有太重的体力活,那么守“过午不食”的戒就很好,可以避免得富贵病,可是如果你是在家人,生活劳顿、烦恼不断,还要过午不食,那么就会损害健康,是很不科学的。刚才说的第二类人,就爱做这样的事情,往往把自己搞得很痛苦。

在社会上,很多有钱人容易成为第二类人,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感到精神空虚,因此就会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但形而上的基础是你必需要做好形而下。“形而下谓之器”,你这个器皿要是个好器皿,盛好了水,才能升华为形而上的东西。你就这么个破碗,还裂个大口子,倒里一碗水,洒出去多半碗,能升华什么呢?

学生:老师您说的好的“器皿”指得是什么呢?

老师:最起码是思维逻辑很严谨,严谨就是滴水不漏。孔子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在人世间做人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没有,如何去搞形而上呢?《瑜伽师地论》里讲人修行的五个步骤,第一是资粮位,第二是加行位、第三见道位、第四修道位、第五究竟位。资粮位是最基础的,包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要想修道是必需有很大的智慧和福报的,实际就是为人(福报)处事(智慧)。这智慧就是思维严谨、博学强记。而福报就是通情达理、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予以帮助,靠做人做事去积累成为习惯。一个人连为人处事都没做好,还想谈学佛修道,那是妄想。

2007年8月

(《世相杂谈4》完,前三部分请查阅《山水间》第7、8、12期。由于《世相杂谈》均是根据师生间闲谈整理,并非系统论述,加之整理者水平有限,无法呈现王正龙老师的思想体系,特向读者说明。如果您想了解王正龙的思想,请阅读王老师即将出版的著作《治病书》、《治性书》、《治命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由 阿B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个人小文集
[url=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2530  ]我的练功日记[/url]
【练功日记的新浪博客镜像】
2008-3-26 10:04#4
        
阿B (游水员)
龙友(熊段二星)



UID 1412
精华 1
积分 8710
帖子 809
名望 70 点
现金 2204 金币
存款 1007 金币
炎龙通宝 0 枚
网站推广 11 次
阅读权限 50
注册 2006-6-28
来自 南赡部洲
状态 离线
[小广播]:★送给初到炎龙的朋友——精华帖分类导读★
世相杂谈(五)

王正龙  
 

同情心

 

前几天给一些学生看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在看到《在人间》的时候,我就给同学们讲这本书为什么叫《在人间》,就是投身到人间去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或者是老百姓的痛苦。高尔基在书的开头写着:这本书并不是想让人流眼泪,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我在讲临床课的时候,有病人向我诉说他心中的烦恼和痛苦,一些学生就在那儿笑,当时我就拍桌子了,我说:“你们不同情这些病人,你就当不了好医生。”人为什么要有同情心呢?同情这个痛苦的人,你才能够感悟到你的将来也可能是这样或者必定是这样的。那么你同情了众生,你才能够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你想解救众生,你才能够发心去解救自己。你看到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他们的病情就是过去的因造成的,这个因果看到了,如果不积极治疗,将来会怎么样,这不是三世因果吗?你如果通过同情别人,把这个因果、世事都看透了,你才能够拯救自己。慈悲渡众生,最起码要先去同情众生、体验众生,首先要去人间体验疾苦。不能看着人间有苦,你就要逃脱就要走,走是绝对走不了的。只要是吃饭就得和人接触,和人接触就得有苦,你就得了解这个苦,这个是佛渡众生的目的。你看那些菩萨要么是渡众生,要么是渡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就得先体验这忧,大家都乐了我再乐。这也就说到了因缘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呢?因就是种子,谁都有因,谁都有佛种子,都是要脱离苦难的。什么是缘呢,机缘成熟了才能成佛或者说才能够修道――缘就是土壤、水、温度、化肥和农民辛勤地耕种,还有就是天时,有没有什么灾害之类的,凡是和种子种植有关的,都是叫缘。你就要把这些事情都看透,乃至于看破,还有一种说法叫堪破,或者叫参破。这些缘、因,规律都得懂了,都得学好了再去修才行。要不你刚一修,就像你种庄稼来了天灾没种好,再种庄稼来个人祸又没种好,眼看收成了又一无所获。你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最后才能结果,这叫缘。去参加一个培训班,或者到庙里去干事图个清净这都不叫缘,或者说这个缘太少了,不足以成就成佛的大愿。

 

同气相求的和谐社会

 

“同气相求”,不是阴气求阳气、阳气求阴气,或者阴气求阴气,阳气求阳气,不是这个“同气相求”,是肺气求大肠气,相表里之气,能产生同化功能的气叫同气相求。

 

太阴气不求太阴气,太阴气求阳明气,而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这才相求,我求能化我的那个气。我这人郁闷,我就想有个开朗的人,我不会说求一个更郁闷的人,两人整天在屋里郁闷。那种同气相求是绝对没生气的,相求就是如何能够生发起来,或者生发过度了的求如何能抑制住,达到中和。同气相求以达到中和,以求得中和。

 

人和人的关系就是这样,我缺什么,你有什么,如果咱俩到一块就能怎么样。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他很少有某件事是一个人全能完成的。你像我坐在这里弄电脑,电脑哪儿来的?你吃不吃饭?吃饭你得靠超市,靠水电煤气,这些东西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完成的。就是要合作,互相弥补。

 

那么人的感情,说白了就是相求的意思。爱慕,爱你什么啊,爱得是你比我强,我才爱你;你比我差我会讨厌你,我会瞧不起你。所以说,我有不足的地方,我爱比我这方面足的人,因为这种缺陷能相互弥补,才形成了和谐社会。

 

因为个人有缺陷,因此才形成社会,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因为有缺陷才能结合到一起,结合到一起就弥补了缺陷,就无懈可击,就无往而不胜。

 

人类要是各自为战,不会合作,最终也就消亡,如果互相仇杀,人类就自己把自己消灭了。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很完美,老是很傲慢,那么最终消灭的就是自己,因为他不会去向前人或者别人求得经验,自己有缺陷而不去寻求弥补。

 

上次我们说到那个自杀的学生,就是他有生活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这个缺陷。这个缺陷在家时由父母弥补了。父母自己文化程度差,所以才让孩子好好学习,让他什么都别管,就学习。考上大学往学校一搁,父母走了,结果生活能力这一块父母全给带走了,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了,一下子出现了极大的缺失,生活不下去了。

 

那些平常父母经常加班,孩子自己会做饭、会煮方便面吃的,都比较皮实,这种缺失就少一些,但是他们学习可能差一些,往往学习极好的人这方面比较差。所以毛泽东呢,他的那个侄女拿成绩单给他看,毛泽东一看学习成绩不太好,他说这可不好,你得抓紧学习。过了半年她拿成绩单来说门门一百分,毛泽东说这也不好,不能只成绩好,要强调综合素质。

 

什么意思呢,成绩单上看到的是能判分的,那没人判分的方面如何呢?

 

咱们现在搞和谐社会,如何才能和谐呢?就是人人都能够想着对方,弥补对方缺陷,而不是让对方弥补我的缺陷;只求帮助别人不求别人帮助我,那么我都帮助了别人,别人自然也会来帮助我。我的那个缺陷在无意之间都被别人弥补了,因为我在无意之间都在去帮助弥补别人的缺陷,而且这种弥补是不求回报的,这样才叫真正的和谐社会。

 

什么叫道德呢?道德,就是不变的规范,规范是可以变通的,但是它不完全是道德。道德是不变的规范。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圣人让大家如何弥补缺失的那些个规则。弥补什么缺失呢?集体和个人的缺失,眼前和长远的缺失,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缺失,它是弥补这个东西。  

 

德在那儿?德不在自己身上,在别人的口碑里面。说白了,德就是别人能念你好。念你好的人多,你的德就多,念你好得人少你的德就少,念你坏的人多,没念你好的,你就是缺德。这个德就是圣人让咱们能够很好生存下去的一个法宝,就是天下人一知道你死了大家就哭,你这个人的德就不得了,不可估,就是功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你说你要是德很高,到最后人都拥护你,你就能成就你的事业,你的事业成就还能保护一方人民,或者保护天下人民。你像孔子,大家后来都念他的好,他死了是死了,但是德很高。

 

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寡助,助不就是德吗?你要得道,什么道?就是得到大家都能帮助你的这个正确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数理化、工作学习等等的技能,此外还有个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你如何学礼仪,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知道别人的好恶,然后如何与别人互助,这种方法你都得到,这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条件。

 

穷究竟

 

有天我开车出去就问学生:“汽车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有学生张口就说:“有花纹摩擦力大呀!”那没花纹摩擦力就不大吗?没花纹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更大,摩擦力应该更大呀?咱们鞋底都有花纹所以不滑,那你到冰上为什么滑?所以只说有花纹就是要增加摩擦力,这句话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要一说什么事情就马上对应一个概念,觉得我是知道的。佛是讲穷究竟的,不能知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很多佛教徒就是这样一说什么马上一句话对应,实际上他什么也不知道。佛法佛法,道教就叫道,法就是方法,道就是道路,从没有说只用一个方法就能修成的境界。道教修成的那个境界他没法说,只能说怎么通向那个地方的道路。佛经、道书说的都是法或者道,现在很多人张口就是境界,这就是大错特错,这就叫妄语,我问你为什么在这里打坐,你说:“何处无道场”,这就是妄语,“何处无道场?”如果这时候有债主来催你,有女人来抱你,你敢说有道场吗,这就是“未得曰得”,你说何处无道场这话就太大了,女人抱你,你身体一点不动这叫何处无道场,这谁做得到,做不到就说就是妄语。说瞎话和妄语是两码事,你看贾宝玉撒了疯,旁边的人说句瞎话劝他,那不是妄语,妄语是我不是罗汉,但是却说我已经是罗汉了,“未得曰得”,这叫妄语,没得到说得到了,平常骗人那叫撒谎不叫妄语。

 

很多人总是把“戒心”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但从不谈如何去戒心,一说境界就是魔说,一说方法就是佛说。说境界,你没达到,那么就是魔了,没达到你说了就是妄语。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佛经或者通过老师来讲得到的。就像你平常做物理实验,你先看别人做实验的实验报告,你把那些材料都准备好,按照他的步骤去实验最后得到那个结果,一看结果,颜色、味道、质感什么都有,如果你没看实验报告,也没有自己做,而是说就那样一发光就行了,那就是境界。那么因缘是什么呢,就是实验报告、实验材料、实验步骤,这就是佛经所说的因缘。比如《楞严经》所说的就是针对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尤其强调的是身体、生理,阐述了生理和心理的关系。《楞严经》一开篇说的就是摩登伽女咒阿难,实际上哪有咒能把人给咒了呢,就是为了说明阿难有感应,就是说明心理的变化身体是有感应的,其他的佛经也是一样,开篇说的是什么,后面也都是阐述这个的,都是说明譬喻因缘的。

 

我们在俗世的人就是爱说结果,因为在人间就是追求结果,到处都是广告,广告就是告诉你你买我的东西你马上就能得到幸福,得到快乐,已经形成这种思维习惯了,要学习就要回到“因”那里去,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你要持戒的话,要明白持戒的内涵是什么。持不杀生戒不是指的你现在不杀他,他将来不杀你,是指不要糟蹋生机,比如胡乱吃药、补品或者胡乱享乐,这叫杀生,那么用感情用事去杀那个能够让你生佛心的逻辑思维,也叫杀生。杀了这个助你缜密思维的因缘,就像我刚才说的轮胎为什么有花纹,张口就说,因为增大摩擦力,这就是感情用事。另外为什么拖拉机轮胎的花纹是人字形,而且还不能反着装,一定是人字形的尖落在地面上朝后,两个喇叭朝前,为什么呢?“反正就是增大摩擦力”,这种“反正就是这样”的思维,这就叫杀生,杀你那种正确的观念。另外还有“不邪yin”戒,与自己配偶之外的人交配叫“yin”,在家人叫“邪yin”,出家人不能“yin欲”。 “yin”是什么呢,“yin”就是过分, “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yin精发动起来,要让它“中节”,“中”到身体里去,而不能随便施出去,不能过分,有多余的应该自己藏着不能浪费掉。我有了正确的观念,我就要好好地存着让这个观念培养好,正确地去学习佛经,而不能出去到处宣讲,就像《楞严经》中说,到同好者处去布法、宣讲。“不妄语”戒,就是“未得曰得”,我还没得到呢,就想像我已经得到了,逻辑已经推到那里去了。现在中学生都会说这样的话,我就问一些学生怎么学习好呀,说了一大堆,什么精神专注啊等等,说的都对,可为什么没做到,该怎么专注呀,不知道,因为那都是老师说的。而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满嘴都是佛说的话,佛说的话那都是佛境界,但是你不是佛境界,这就是“未得曰得”了,你说的是佛说的话,但是你不是佛,这就叫妄语,你仔细一想那没法说话,你只能在那儿看佛经,在那儿打坐。打坐还是要学习具体方法的,《六妙法门》、《童蒙止观》等。不能说我往那儿一坐一念不动,只要一心不动念七日就能到极乐世界,这不是扯淡吗。

 

因此你仔细考虑五戒,每一戒都是一大串讲究――做事不能过分,过分就是yin戒;正常的东西出来你用感情去压制他,了断他,忽略它,这就叫杀生戒,生你佛心的东西你把它杀了。轮胎为什么有花纹,“反正就是增大摩擦力”,它为什么是这样的花纹,拖拉机为什么是那样的花纹,一级方程式为什么没花纹?你仔细地去推敲它要花纹实际上是为了在雨天能制动, 晴天时没有花纹制动最好,但是没有花纹在雨天不能制动,就像那个平底船,越在水面上滑行越快,如果有花纹,着地的面积就小了,压强就大,能够压住地面,压住地面力量一大能把水挤到两边去,如果是平的,在轮胎中间的部分挤不到两边,还是给一种往起托的力量,只有两边能走,有花纹的会把压在地面部分的水挤到花纹里去,因此在雨天能制动。那么平时不下雨我弄平的轮胎好不好呢,好,但是你不能一下雨就换轮胎吧,那多麻烦呀,而且平时生活中的车辆也不要求那么高的速度,所以就都有花纹,因此采取折衷的方式。人间的事情都是折衷的。还有就是拖拉机的人字大花纹必须喇叭口朝前,是因为一刹车能把土往一块撮,越撮土堆得越多、越密实,越容易把拖拉机停住。如果人字纹的尖朝前,就容易把土排开,像船头一样,阻力反而小了,不利于制动。这是个生活中的例子。不止是学佛,学什么都要有穷其究竟、退回到原地再往前推的习惯。你都说到结果了,你已经成佛了你还修什么呀,必须退到众生那里,莲池大师舍戒舍到三皈依,他说五戒他都守不了,这就是退到最后。

 

(全文完。《世相杂谈》系列是根据05-07年王正龙老师和学生的几次谈话整理。王老师的讲解是朴素、实在的,并无玄妙之处,所讲都是他亲身实践三教所学后的体会。由于是与学生对话形式,而非系统论述,所以不成体系,加之整理者水平有限,所以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如想了解作者思想体系,请阅读王正龙老师著作。感谢丁冬、萍为本文完成所做的贡献!)


[本文由 阿B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个人小文集
[url=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2530  ]我的练功日记[/url]
【练功日记的新浪博客镜像】
2008-3-26 10:04#5
        
    

  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订阅主题 | 收藏主题   


论坛跳转:   


版权所有© 2006-2007 炎龙在线™
津ICP备06004479号

所有时间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8-3-26 22:24清除 Cookies

-----------我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了就改
-----------受教了。
----------- 本帖最后由 小康2007 于 2011/5/1 20:07 编辑 www.med126.com/rencai/

保存下来了!
读了很有感受!
-----------随喜功德
相关文章
 烦躁
 配伍
 半夏茯苓丸(《女科指掌》卷三)
 女儿两岁患抽动移语症,我该怎么办,请高人帮
 [原创]中医药正确的发展道路
 齿牙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