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请教一下中医阴阳五行的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在《伤寒论》上,且不说六经的提法或者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单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词上探讨一下,在《皇帝内经》中有关于三阳三阴的论述,是根据阴阳多少去划分,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是一阴,那么为什么是太阳为三阳所对的是少阴--二阴呢?太阴为三阴对的是阳明为二阳,只有厥阴和少阳是相对的,这是在内经中提到的两感,表里相互结和所说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五行理论,我们知道木是升发之性,金是收敛之性,火是炎上之性,水是润下之性,甘缓,可是为什么辛味归于肺,辛是散,是外达之性,而酸为木,酸收而非升发,苦在于心,而苦是清火经常用到的,说明苦应该是走下的,大黄之苦,黄连等等吃了一般都是泻下,按五行所归类怎么正好相反呢?
希望大家能给予赐教
-----------六经,只是一种阴阳的传导,在实际中不会是这样传导的,我把它称之为,夫妻形,家庭形,社会形的传导联系,而伤寒病不存在两感病,只有风热病才有两感病,它是肺经风热传肝,因为热病有吸收的功能,所以太阳经就受寒,一个肺经风热,一个太阳有寒,这才是两感病,五行,他是以药的特性,去克藏的本性,就说肝,喜好风,吸收热,有好强之性,所以疏就是养,酸就是收,去克它的本性,也正是相反才正确,
-----------在《伤寒论》上,且不说六经的提法或者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单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词上探讨一下,在《皇帝内经》中有关于三阳三阴的论述,是根据阴阳多少去划分,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是一阴,那么为什么是太阳为三阳所对的是少阴--二阴呢?太阴为三阴对的是阳明为二阳,只有厥阴和少阳是相对的,这是在内经中提到的两感,表里相互结和所说的。
另一个问题就是五行理论,我们知道木是升发之性,金是收敛之性,火是炎上之性,水是润下之性,甘缓,可是为什么辛味归于肺,辛是散,是外达之性,而酸为木,酸收而非升发,苦在于心,而苦是清火经常用到的,说明苦应该是走下的,大黄之苦,黄连等等吃了一般都是泻下,按五行所归类怎么正好相反呢?
希望大家能给予赐教




手足太阳小肠膀胱经、手足少阴心肾经,手足阳明胃大肠经、手足太阴脾肺经表里,手足少阳胆三焦经、手足厥阴肝心包经,表里之经也,经气循表里之经及其流注次第循环无端,则“五脏元真通畅”。若为外邪所感,外邪沿表里之经乘经气之虚而传,亦可直中两经,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即其明证。

药物疗病,以偏纠偏,制肝木升发太过,舍酸收何味能胜?制心火过亢,舍苦降其谁能敌?制肺金敛降太过,舍辛散而欲何为?咸归肾成龙火潜藏之妙,甘入脾协坤土造化之机。如此认识,不知君以为然否?

[ 本帖最后由 胡不群 于 2008/9/5 10:40 编辑 www.med126.com/jianyan/]
-----------对于阴阳上来说,我主要是觉得为什么拥有三分阳气的太阳来配少阴,是三阳二阴相互配合,同样的太阴配阳明,也同样是三阴二阳相互配合,而厥阴配少阴是一阴配一阳,按阴阳相互的平衡来说,应该是三阴配三阳,二阴配二阳,除非一点可以说的《伤寒论》中,没有遵循三阴三阳的配合,而是只有病层次的划分,伤寒上是有两感的,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就是两感吗?所以又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如果两感怎么去把握是表里同治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还是单治疗表之桂枝加附子汤,或者单从里治疗用四逆汤?中间的区别是什么?说是病情的轻重,可是怎么样准确的去判定?在比如条文中先用小柴胡汤解表后在用小柴胡加芒硝汤治疗少阳阳明证,小柴胡汤和小柴胡加芒硝汤就多一味药,可是凸显出仲景治疗的层面把握。
再说五行吧,我们知道木---酸----肝,金-----辛-----肺这样的从属关系不是相克的,而是相类归类法,所以说木要升发,而太过用酸,但是按五行相克用金,金是敛,可是用的是酸敛,但是酸是归到了木,所以说由于木和酸是相克才归类,那不就否定了五行相克的本质吗?所以楼上的解释不敢苟同,五行于五脏配合都是相似才归类,木升发而肝主疏泄,所以都有升发之性才归为一类,而到五味上则相反,而用个酸敛,这样我想并非古人的归类方式吧,而在《内经》上说过酸苦涌泄,这样又怎么去启发我们,所以希望大家能继续探讨,在此先谢谢大家的启发。
-----------你们把书背的大熟了,在实际切脉治病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一次一个人的左关脉,浮细数,这是丹毒病,我把过多次的,因为肝受阴,丹毒传的是皮,皮是受阳,而这个人,皮肤上没湿症,把脉传的是肾,引起肾囊肿,他在医院做了检查的,也住了一个星期,吃了一包药,囊肿没了皮肤上起了湿症,再吃了四包才好了,你说什么配什么,所以中医是一个变子,按书上的作用不大呀,中医也不能发展的,
-----------其实在这个方面我查了一点书,在《脏腑用药法式》上有关于各种药的分类,确实是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行不一样,看到有个《五行辅》的文章,上面说:五行真正的配伍关系也不指这样一种,有好多种。中医的发展是不能死读书,但是也不能不读书,对于古代理论上的探讨可以是使我们更加明确,一个灵魂上的东西是内在永恒的,外在的发展是在内在固定下发展的,简单的的一个万有引力,不是时间能让它消失,而只是万有引力外在表现的多样性,所以中医的发展不仅仅是外在的发展,还要有内在的不断认识,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
相关文章
 《伤寒论译释》不错
 小便疼,感染发炎
 竹茹石膏汤(《疫喉浅论·新补会厌论》。)
 龙骨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二)
 zt:刘逢军:饮食起居与传统养生
 紫金膏(《普济方》卷二九六引《卫生家宝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