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黄师注解伤寒论是什么版本的?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师注解伤寒论是什么版本的?

看来学习中医是跑不出伤寒论了,我一直以来反感经方,治疗问题都是我自己开药方,当然了我现在也就能治疗小问题,但是有时候我开出的药方会和伤寒论的什么什么汤很像,我也没有在意,但是时间长了经常这样我就比较郁闷了,我在想并没有看过伤寒论啊也反感用经方怎么我开药和伤寒论差不多?

于是我拿出了不知道多久以前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自从买回来感冒就没有看,还和新买的一样没有折页的痕迹,简单看了看感觉药方挺简洁挺好的,就是解释的太少,当我翻看到苓桂术甘汤时候,心里一震,这个药方配伍的非常好啊呵呵,于是我想好好看看伤寒论,

但是问题出现了,伤寒论里面的药量让人非常难理解,找资料问医友,说什么的都有,一两=30克,一两=15克,一两=5克。。。。。
其实这并不重要,根据病情药量变化非常正常, 我现在想明白的是伤寒论里药量的比例各个版本的伤寒论不一样,

比如苓桂术甘汤,黄师的书里比例是4  3  2  2,就是茯苓4,桂枝3,白术2,甘草2, 但是在百度百科比例就不一样了,下载好几个伤寒论金匮要略里面比例都不一样,这个就比较费劲了,因为是经方,组方,药量,药量比例都是古人用经验得的,对现在学习非常重要,可能有人会说要学会变通, 但是我想如果要用经方就一点别改变,要不就别用经方,你们说我钻牛角尖也好,说我不可理喻也行,反正我就这样想就自己学,

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咱们一同交流

回帖推荐

xiaodiega 发表于7楼 查看完整内容

回复 心灵传输者 的帖子学书法,也是要临摹的学围棋,也是要打谱的学任何一门学问,到了真正的高境界,自然不拘成方,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但是在初学阶段,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啊
收藏1分享0
回复引用

举报返回顶部

jojojo2007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jojojo2007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10 
积分
28 
注册时间
2010/1/15 
最后登录
2012/11/2 
在线时间
720小时 
精华
日志
主题
帖子

新手上路

新手上路, 积分 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 积分
2#
发表于 2012/4/13 15:47|只看该作者
同问,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
-----------一般来讲,只要比例对了就会有有效,学院派的认为一两=三克,有几个我个人敬佩的大家认为三到六克都行,他们一般折合五克。
-----------黄祖的四圣心源是苦读了三年的伤寒论读出来的
你的自拟方最好参考下经方
个人意见 呵呵
-----------
nanshanju 发表于 2012/4/13 16:33
一般来讲,只要比例对了就会有有效,学院派的认为一两=三克,有几个我个人敬佩的大家认为三到六克都行,他们 ...

同意。原则上据考证东汉的一两约在15g上下,但考虑到古今煎服、饮药法、以及体质和处方用量习惯上的差异等因素,一般根据病情轻重,确实控制在3~6g左右差不多

个人以为,药物之间的比例,往往比绝对用量更重要些。比如某方A药为君重用,B药为佐使轻用,如此混合后煎药,哪怕煎出来水太多一天喝不完,分了两天喝,也多有效;而如果比例不合适,B药与A药同量甚至更重,就完全不对了,治疗的方向就有了问题。

黄师的方子,在药物比例上确实有点呆板,或者也可理解为仅为示意,几个药物之间何轻何重,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个人其实更欣赏陈士铎与张锡纯的处方风格,君药甚重,往往用至一二两;臣药次之,一般五六钱;佐使药甚轻,多为一钱甚至数分。主次强弱分明,很有音乐感,就像从pp到ff,呵呵)

另,楼主为什么对经方存在反感呢?



-----------xiaodiega 朋友说的挺好,呵呵, 我是这样想的,给病人治病如果用别人的药方【经方】就感觉自己非常无能,要用别人研究出的药方治病是不是不算高手?或者说成不了高手?就好比如拿着别人的成绩来展示自己是的,感觉非常不爽,也不是我反感经方,而是感觉用别人药方成不了高手
-----------回复 心灵传输者 的帖子

学书法,也是要临摹的
学围棋,也是要打谱的
学任何一门学问,到了真正的高境界,自然不拘成方,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但是在初学阶段,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啊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