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庚网 时间: 2003-10-30
董洪英 付均如
(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天津 300193)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概括,旨在反映艾灸疗法研究的进展和最新水平,为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主题词] 艾灸 综述
艾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论述,说明灸疗法具有独特功效。笔者就近5年来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研究
1.1 内科病症
(1)肺系病症,方氏[1]观察了
雀啄灸(肺俞、大椎、定喘穴)对
支气管哮喘患者RCD及IgG,IgE的影响,以探讨艾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内在机制,治疗组治疗前RBC-IF,IgG,IgE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其中IgG,IgE接近正常水平。吴氏[2]隔
姜灸神阙治疗支气管哮喘,灸治后复检T3,T4,T4/T8值及NK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赵氏[3]进行了隔蒜灸治疗难治性
肺结核的临床观察,灸治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状态得到纠正,表现为OKT4(HT)细胞数量增多,OKT4/OKT8异常比值纠正,IL-2及NK细胞活性增强。张氏[4]对大学生肺俞、尺泽施以温和灸,研究艾灸对正常人肺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灸后实验组的肺活量明显增加。
(2)心脑系统病症,曹氏[5]等进行了“隔药灸改善心肌缺血及对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用自制药饼贴敷至阳穴,并施以艾灸治疗心肌缺血,结果显示本疗法对改善缺血有较好疗效,同时大部分患者甲皱微循环指标有明显改善。任氏[6]用清艾灸条温和灸涌泉穴治疗
失眠症,获满意疗效。梁氏[7]等运用直接灸治疗虚证
头痛,肾虚者,先用艾条温和灸命门10分钟;气血亏虚者,则先温和艾中脘穴10分钟;然后于百会、囟会处施麦粒灸,并酌情配以针刺心、肝、脾、肾等背俞穴,疗效满意。
(3)消化系统病症,王氏[8]等观察了麦粒灸(天枢、脾俞、阴陵泉、足三里、百会)对脾虚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提高脾虚
泄泻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D4值,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CD8值和血清SIgA含量,且疗效与常规中药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肖氏[9]用自拟扶正健脾药饼(
黄芪、
川芎、
党参、
白术等)施艾炷灸(足三里、关元、中脘、血海),并与单纯饼(
淀粉制成)灸组对照,临床观察证明,其确有改善脾虚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单纯饼灸组。方氏[10]等临床研究了艾灸双侧足三里对
胃溃疡患者血浆cAMP的影响,艾灸治疗后血浆cAMP恢复到正常水平。高氏[11]在神阙穴敷自制健脾软膏加灸治疗病毒性乙性肝炎后
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硬化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王氏[12]等研究了艾灸大椎、神阙对
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仅可显著地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使糖尿病人的空腹及糖刺激后血中C肽及
胰岛素均增加,而且胰高糖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抑制了α细胞的分泌,使病情得以改善。
(4)泌尿系统病症,王氏[13]等的“隔药灸结合血透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显示;肌酐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神疲、乏力、腰酸等症状有明显改善,部分患者24小时尿量增加,提高了透析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蒋氏[14]在肾气不足型
遗尿患者的关元、命门穴作隔药饼灸,并与中药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隔药饼灸组优于中药对照组。
(5)胶原性疾病,王氏[15]等间接灸(
附子饼或姜片)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与
青霉胺组对照,间接灸组疗效略高于青霉胺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粘蛋白等临床指标观察,间接灸治疗后有较明显改善。刘氏[16]等采用温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前后血浆亮脑啡肽、白介素Ⅱ、NK细胞活性均有显著性变化,且与疗效呈正相关。崇氏[17]等用督灸(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并使之发泡)治疗疑难病
强直性脊柱炎,结果显示,病人免疫机能亢进者,督灸后呈下降趋势;免疫机能低下者,督灸后呈上升趋势,并且炎性指标的改善也与上述变化同步。表明具有调整病体趋向平衡的双向调整趋势。张氏[18]的“艾灸(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对风湿性疾病降血沉的临床观察”表明,本疗法可明显地控制血沉增速,使之下降,症状消失。
此外,姚氏[19]、王氏[20]分别对隔姜灸、艾条温和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均有升提白细胞的作用,且治疗组作用明显,对改善临床症状亦有较好效果。为临床化疗患者再次用药提供了机会,但其机理不太明确,有待于深入研究。
1.2 皮外科病症
战氏[21]以艾条悬灸患处治疗皮肤表浅溃疡,一般创面经2次治疗(每次20~30分钟)即可明显好转,3~5天可愈,最多不超过7天。范氏[22]在外伤创口消毒换药后,用
清艾条或
药艾条对准创口施回旋温和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总有效100%。邵氏[23]等用艾条灸治疗压疮94例,总有效率91.48%。研究表明,艾灸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白色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灭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灭作用,同时发现清艾条的抗菌作用优于药艾条,而药艾条的活血之力则优于清艾条。故用药艾条治疗Ⅰ度压疮,用清艾条治疗Ⅱ,Ⅲ,Ⅳ度压疮。陈氏[24]、马氏[25]分别用瘢痕灸、七星针加艾条灸治疗
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朱氏[26]用自制药艾(
艾绒加
火硝、
雄黄、
青黛、
蜈蚣等)点灸、烧灼
带状疱疹顶部,由外至内顺序点灸每颗疹顶,其止痛效果明显,并可促使疱疹干燥结痂。许氏[27]用艾卷回旋温和灸肛门周围瘙痒区域,治疗肛门
瘙痒症72例,总有效率83%,其中3次熏灸奇痒明显减轻者40例。刘氏[28]采用着肤灸、隔姜灸或悬灸“
痔点”(在腰部的肾俞到大肠俞之间寻找瘀点)治疗痔疮,疗效满意。龙氏[29]以艾条温和熏灸嵌顿
内痔后,肿胀明显减轻,并且还纳容易。
1.3 妇科和男性科病症
李氏[30]等进行了艾灸治疗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主穴取关元、子宫、三阴交,肾虚者加肾俞,肝郁者加肝俞,痰湿内阻者加脾俞、丰隆。结果显示,艾灸疗法促进排卵达到几乎与中药相同的疗效。洪氏[31]对隔药灸治疗
痛经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隔附子饼灸(关元、石门、八髎)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尤为显著。孙氏[32]隔盐艾炷灸神阙20壮,配以艾条悬灸(足三里、血海、至阴与三阴交、气海、大敦交替应用,每穴20分钟),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5例,总有效率88%。杨氏[33]以
艾叶加
苍术灸中脘、天突、内关、巨阙、神门、足三里,治疗妊娠
呕吐,疗效满意。陈氏[34]同时艾灸双侧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43例,总有效率86%。临床观察发现,本法对经产妇较初产妇效果佳,以妊娠7个月者成功率最高。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是一种特殊而常见的男科和妇科疾病,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手段。黄氏[35]等采用温针治疗本病,通过催导温热感传,疗效明显增强。戴氏[36]用温针治疗阴缩症、陈氏[37]用温针治疗功能性
阳萎均获满意疗效。
1.4 骨伤科病症
杨氏[38]等用温针治疗
肩周炎,痛阈测定显示,治疗后患者示痛时间延长。从肢体血流图的变化可以看到,治疗前患侧肩部波幅高于正常,而健侧低于正常,两侧对比波幅差较大;治疗后高者下降,低者提高,均趋向于正常水平。陈氏[39]把麦粒灸放在点有
大蒜汁的肱骨外上髁部最敏感压痛点上,1次3壮,直接灸治
肱骨外上髁炎50例,总有效率96%。刘氏[40]等温针(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八风、足三里)灸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并与
秋水仙碱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胡氏[41]用3年陈艾加少量
透骨草制成艾炷,直接灸肾俞、膝眼,治疗老年性膝
关节痛56例,有效率94.4%。刘氏[42]的温针(上关、下关、听宫)治疗下颌关节弹痛及刘龙彪氏[43]的隔姜灸涌泉治疗
跖痛症,疗效均满意。
1.5 五官科病症
瘳氏[44]采用“三线灸”(悬灸颈段任脉、胃经)治疗急
慢性咽炎,急性加灸少商,慢性加灸太溪,并指出如热力深达病位,效果最佳。姜氏[45]等隔药饼(
补中益气丸)灸百会、膻中及眼周穴位,治疗眼型
重症肌无力30例,总有效率90%。张氏[46]将两支艾条一起点燃,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面瘫,并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4.2%);灸治1个月后机体T淋巴细胞(CD3)及T辅助细胞(CD4)明显上升,CD4/CD8比值明显改善。刘氏[47]先用皮肤针叩刺(阳白、颊车、地仓和太阳、牵正、颧髎交替应用),再在穴位局部施以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亦佳。
1.6 艾灸在急症中的应用
灸法以其效速力宏、简便实用而倍受历代医家的推崇,为古代急病救治的主要措施之一[48]。周氏[49]认为若正确辨证、施灸得当,对于众多急症,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灸百会治低血压之
晕厥;艾灸双侧断红(奇穴)和隐白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盛氏[50]运用麦粒灸并使之发泡成功地救治了失血性
休克、自发性
心绞痛等急重症。
2结语
近年来,艾灸疗法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
发展迅速,已广泛运用于包括急症在内的临床各科病症。为进一步拓宽艾灸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下列问题值得重视。
2.1 关于艾灸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进行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的同时,实验研究亦颇为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今的实验研究多为一些终末指标和现象描述,重于现象的观察而略于机理的探讨,如艾灸效应的产生机理及物质基础等问题仍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2.2 关于艾灸的刺激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旨》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临床上掌握刺激量的大小是取效的关键之一。从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人们均认为艾灸的疗效与刺激量有关,即与艾炷的大小、壮数、时间及病人的耐受度有关。但临床应用悬殊较大,如灸治时间从每穴5~6分钟至30~40分钟不等,壮数从3~5壮至数十壮,乃至百余壮。故最佳刺激量的壮数、灸治时程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3参考文献
1方向明.艾灸对支气管哮喘者RCD及IgG,IgE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31
2吴炳煌,等.隔姜灸神阙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与T细胞亚群含量变化关系的分析.中国针灸,1997;17(7):389
3赵粹英,等.隔蒜灸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6;16(2):41
4张安民,等.灸法对正常人肺活量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96;16(2):97
5曹忠义,等.隔药灸改善心肌缺血及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10
6任建军.艾灸涌泉穴治疗
失眠症38例.中医杂志,2000;20(2):90
7梁金玉.直接灸治疗虚症头痛50例.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67
8王文莉,等.麦粒灸为主对脾虚泄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20
9肖鸣.健脾药饼灸治疗脾虚症临床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9;17(10):52
10方向明,等.艾灸对胃溃疡患者血浆cAMP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8;25(3):135
11高荣慧.神阙穴敷灸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国针灸,1996;16(9):25
12王海,等.艾灸大椎神阙对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1999;19(5):305
13王志萍,等.隔药灸结合血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0;20(3):136
14蒋和鑫.隔药饼灸治疗肾气不足型遗尿108例.上海针灸杂志,1996;15(2):16
15王伟明,等.间接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99;18(6):5
16刘心莲,等.温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上海针灸杂志,1997;16(5):4
17崇桂琴,等.督灸治疗
强直性脊椎炎的临床与镇痛机理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46
18张青竹.艾灸对风湿性疾病降血沉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9;19(8):477
19姚俊青.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8;17(2):40
20王晓.艾灸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的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17(1):13
21战敏,等.艾灸治疗皮肤表浅溃疡117例.中国针灸,1996;16(11):50
22范宜文.艾条灸治疗外伤创口感染60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8;18(5):463
23邵永红.艾条灸治疗压疮94例及护理要点.针灸临床杂志,1999;15(5):308
24陈海滨.瘢痕灸治疗神经性皮炎42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7(3):19
25马天伟.七星针加艾条灸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63例.中国针灸,1996;16(9):19
26朱福林.艾火点灸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7(2):10
27王盟.艾灸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2):30
28许山鹰.艾灸治疗
肛门瘙痒症72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7;16(3):30
29刘兴忠.艾灸“痔点”治疗痔疮50例疗效体会.针灸临床杂志,2000;20(8):463
30龙澜允.温和灸治疗嵌顿内痔3例.中国针灸,2000;20(8):463
31李晓清,等.艾灸治疗排卵障碍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9;19(12):727
32洪钰芳.隔药灸治疗痛经35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9;15(1):31
33孙良君.灸法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25例,中国针灸,1996;16(10):576
34杨宗善.艾叶加苍术穴位灸治疗妊娠呕吐.中国针灸,2000;20(4):225
35陈筠.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43例.中国民间疗法,1999;7(2):11
36黄蜀,等.温针治疗盆腔静脉瘀血综合症.四川中医,1999;17(4):50
37戴萦萦.温针治疗阴缩症3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16(6):14
38陈安福.温针治疗功能性
阳痿4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7;16(6):15
39杨顺益.温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0;20(2):83
40陈立飞.直接灸治肱骨外上髁炎50例.中国针灸,1996;16(2):26
41刘鑫.温针灸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61例.中国针灸,2000;20(9):537
42胡永春.直接灸治疗老年性膝关节疼痛56例.中国针灸,1996;16(11):46
43刘建国.温针灸治疗下颌关节弹痛46例.四川中医,1999;17(11):56
44刘龙彪.隔姜灸涌泉穴治疗跖痛症132例.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30
45廖海清.三线灸治疗急慢性咽炎320例.上海针灸杂志,1998;17(3):30
46姜建勇.隔药饼灸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0例.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38
49 张彤,等.重灸翳风穴治疗青少年周围性面瘫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0;20(10):587
47刘龙彪.皮肤针加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8例.上海针灸杂志,1996;15(4):6
48周健伟,等.试论灸法在古代急症救治中的应用.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65
49周秉真.艾灸在急诊中的应用.针灸临床杂志,1999;11(1):55
盛生宽,发泡灸在急重症中的应用.中国针灸:2000;20(9):538
编辑:白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