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学子:【推荐】绿豆甘草解毒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1:59 编辑 www.med126.com

绿豆甘草解毒汤
组成:绿豆120克,生甘草15~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草石斛30克,白茅根30克(鲜者为佳),大黄15~30克(后下)。
[用法]  清水煎熬,日夜各1剂,必要时6小时服1剂,口服。昏迷病人可下胃管鼻饲。
[功用]清热养阴,通利排毒。
[主治]食物、药物(包括农药、毒药)等中毒后引起的呕吐腹泻、昏迷、四肢逆冷,或高热i、抽搐、惊厥、汗出等症。
[方义]一般中毒的主要病机是毒热内聚,耗伤津液,伤及神明。绿豆甘草解毒汤中用绿豆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之功;甘草甘平,是解毒常用药;丹参苦微寒,能活血祛瘀,清热除烦安神;白茅根甘寒,清热养阴利尿,可防止出血,并加速毒物从小便排出;大黄苦寒降泄,荡涤毒物实热,使毒物从大便而泄;连翘苦寒,清心除烦,解毒安神;石斛甘寒,清热养阴防止毒物伤阴。各药皆重用,以重剂抢救中毒病人,以免病重药轻、毒物吸收。综合全方,有强有力的清热解毒、养阴护胃、排泄毒素的作用,可用于多种药物、食物中毒病人。
[体会]此方是我们抢救一位误食大量商陆中毒病人所用之方。后来推广用于各种食物、药物中毒病人,表现为热毒伤阴型者,皆取得较好疗效。应用时,首先要问清何物中毒,时间久暂。病人清醒时,应先用催吐、洗胃等方法,尽量排除未吸收的毒物。若属神志昏迷的病人,应同时应用输液、洗胃,配合针对性较强的解毒剂等多种救治措施,综合治疗。据应用体会,此方可以直接排泄毒素,有加速毒素从大小便排泄的作用。 如出现中毒性黄疸时,可加板兰根30克,茵陈30克,郁金30克,如遇抽搐惊厥者,可加羊角6克(另煎)、钩藤15克(后下)。

   摘自张学文编著(疑难病证治)p265~266.
此方治疗煤气中毒有效!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1:58 编辑 www.med126.com

张学文: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张学文,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1935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中医世家,经其父言传身教,18岁即悬壶汉中,后考入陕西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深造,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张学文擅长治疗中风等急症,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称。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小中风片”,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的空白。今年74岁的他成为此次国医大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一句“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道出了所有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声。
  中医不是慢郎中
  出身中医世家的张学文,从小就跟随父亲行医,几十年过去,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造诣颇深,声名远扬。
  谈起中医治疗急症这个话题,张学文感触颇深。“中医不是慢郎中,无论是内经时代还是张仲景或是明清时期,中医都是非常重视急症的。”张学文解释道,古时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急症上的优势功不可没。
  张学文认为,中医搞不搞急症,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存亡。中医急症水平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充实中医学术内涵,加强中医队伍建设,解决乏人乏术的一个重大工程。
  为此,多年来,张学文身体力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他提出治疗急症首先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二是中医急症一定要辨证论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三是效必更方。因为急症变化多端,某方初服见效,病机有转,应灵活机动,随时更换处方。
  张学文经常对当大夫的儿子、儿媳说:“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使我深知中医在急症治疗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希望你们不断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这份宝贵遗产。”
  带徒弟代代传承
  “我家四代都是中医,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中医需要传承。”张学文认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关键,教育又分为学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针对中医的特殊性,张学文提出中医教育应以师承教育为主,名师带徒弟,代代传承。
  曾当过陕西中医学院院长的张学文对学校教育自有看法。他说,开展学校教育已经几十年了,大批量培养人才是方向,但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中医学院必须以中医为主。中医学院不能套用西医学院的教学模式,而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学校,中医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中西医比例可能是6∶4或5∶5,有的甚至是3∶7,而原来中西医比例是7∶3。如果不改变这种趋势,中医后继乏人乏术不是危言耸听。
  张学文说,广东省中医院在师承工作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们采取“母鸡下蛋”的方法,聘请全国15位名老中医作为30位徒弟的临床指导老师,30位徒弟又带60位弟子,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六,长此以往,一批有理论、有实践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将为临床一线挑大梁。
  “现在国家这么重视中医的发展,还首次评选了国医大师,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我们一定得把握住这次机遇,将中医国粹传承下去。”
  以大医标准要求自己
  大凡见过张学文的人,可能都会陶醉于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以及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学者风采。
  俗话说得好,“万事德为先”、“百业术为重”,可见德、术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对于以济世活人为要务的中医行业来说,医德和医术同样也至为重要。不管是行政工作多么繁杂、也不管社会活动多么繁重,社会兼职多么繁多,在学生印象中,张学文总是有条不紊、井井有序,从来没有见到他有过烦乱、应付。
  张学文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学问方面,均以药王孙思邈所倡导的“大医”标准来要求自己,德术并重,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他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病人为重。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李满园。
  谈及如何才能健康长寿,研究中医脑病的张学文说,脑子要多用,肢体要多动,气少点生,烟少点抽,乃是长寿之本,生活过度劳累或休闲都是养生的大忌。
  西安晚报 (于忠虎)
中医大师张学文介绍—————介绍———
名传三秦 急症高手——访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教授 精彩推荐:   医疗文档:  
    今年6月10日已近午夜,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张学文还在灯下审阅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突然电话响了起来,寂静夜晚中电话铃声显得格外刺耳,来电人的焦灼语气也让人大吃一惊:请张学文教授马上拟方抢救一个垂危女病人。
   原来电话是某医院打来的,一位33岁的妇女遭遇车祸后多脏器损伤,并严重感染,虽进行了脾切除,但术后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已经50多天了,病情十分危重。医院请了著名西医专家,病情仍不见明显好转,医生只好再报病危。正在家属悲痛失望时,有人提议去找中医看一看,但也有人说:“西医看不好,中医也没门,这时候就是神仙也不行了。”病人家属万般无奈中,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托人找到了张学文教授。张教授听后十分着急,但因病人在西安,自己在咸阳,深更半夜不可能亲自见到病人,于是赶紧联系到在该医院工作的他的研究生,嘱学生去详细了解病情、察舌按脉,学生将病人情况电话告诉老师后,张教授判断这个多脏器衰竭、严重感染的病人为热毒深入营血,用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义加减治之。因病人痰多,再用上牛黄蛇胆川贝滴丸。拟好方药后已是凌晨2点多了,电话告诉病人家属,让立即给药1剂,天亮后再给2剂,可以用鼻饲和保留灌肠的方法及时给药。这一夜,张教授没睡多长时间,天亮后心中也时刻挂念着,但病人一直没有消息。12日晨,病人的丈夫专门来到咸阳,一见面老远就拱手喊着:“神仙!神仙啊!”,原来病人用药3剂后,体温很快从39.5℃降到37.9℃,眼睛能睁了,神志也逐渐清楚了。张教授说:“我不是神仙,中医是神仙”。
   当日他来到医院,见到病人有手足震颤肝风内动表现,就在原方中加重平肝熄风药,加服安宫牛黄丸。2天后病人病情稳定。随后诊病4次,随证加减共用10余剂。到了7月2日下午,病人家属来电告知,病人与以前判若两人,病情大为好转。病人因气管切开尚未缝合不能说话,但死而复生的她心里高兴,时常点头微笑。后来病人的丈夫告诉张教授,病人在切除脾脏后的近60天内,花了57万元病情都控制不住,而中药仅仅吃了10余剂就起死回生,他说:“中医太神奇了”,而张教授坦言道,这里面西医也有很大的功劳。张教授将此事讲给在北京某医院急诊科当大夫的儿子、儿媳说:“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使我深知中医在急症治疗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希望你们不断继承发扬祖国医学这份宝贵遗产。”
   以上这个故事是张学文教授的博士生向记者讲述的。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毕业仪式上,记者见到了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张学文教授。张学文1935年出生于陕西汉中一个世医之家,自幼聪敏嗜学,经其父言传身教,15岁即悬壶汉中,后考入陕西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深造,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陕西省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和中医急症分会主任委员。曾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评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组长,陕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1990年被定为首批全国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学文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50余年生涯中,为人谦和,治学严谨,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验和学术心得,特别在温病、急症以及血瘀证、中风、中医脑病等疑难杂症方面造诣颇深,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声名远扬。1978年起招收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增招中医内科学中风、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20余年来,先后共培养两个专业70余名研究生,他们现已成为各级中医单位的骨干。
   记者久闻张学文教授在治疗急症中的名气,于是就中医急症问题采访了张教授。
   一、中医在急症治疗中可大显身手
   谈起中医治疗急症这个话题,张教授感触颇深。针对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在急症治疗上没有优势的看法,擅长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并成功抢救许多急危重证和疑难顽疾的张学文教授说,不论是内经时代,还是张仲景或是明清时期,中医都非常重视急症,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许多内容都是针对急症的。古时传染病多,死亡率高,中医在急、危、重、难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纵观我国古今疾病的防治,中医在急症上的优势功不可没。张学文教授认为,中医搞不搞急症,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存亡。中医急症水平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中医事业,充实中医学术内涵,加强中医队伍建设,解决乏人乏术的一个重大工程。为此,30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特别在中风、高热、昏迷、中毒等病证的机理探讨和治法方药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如将中风病分为四期(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六证(肝热血瘀、痰瘀闭窍、气虚血虚、颅脑水瘀、肾虚血瘀、瘀热腑实),总结出相应的治法方药,并研制出通脉舒络液、脑窍通治疗各种急性脑病。
   对于高热的治疗,他举了最近的一个病例,同事的73岁老母亲,高烧30多天,各种检查都找不到病因,激素用后体温暂降后又复升。张学文从病人年事已高,发热、脉虚大无力、舌淡暗苔厚白、气短乏力等症状,诊为气虚发热,遂用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加生石膏黄连,因其发热下午重、热退时稍有恶寒,又加用复方柴胡注射液。另嘱咐病人将药煎熬两次后,勿弃药渣,再添水加热后泡脚,以通经透络,可助药力。病人5剂汤药服了2天半后,体温已至正常。药渣泡脚,这也是张学文独特的治疗习惯。张教授说,只要辨证用药准确,中医在急症治疗中确可大显身手。
   二、中医治疗急症贵在有特色
   多年来,张学文在内科急症上不断研究和探索,总结出颇有特色的“四个结合”。一是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如治疗中风,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的治法为底蕴,融汇自己的用药经验,灵活化裁运用。其研制的中药复方静脉用液体—通脉舒络液,1986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先后有数万人使用,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获得了广泛好评,现已被用到脑血管病之外属于气虚血瘀的冠心病、肾病、肝硬化高脂血症等病中。二是他主张医疗和护理相结合。对于急症准确用药固然重要,但精心护理亦不可忽视,应该发挥中医辨证施护的个体化优势,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为合理的生命支持。三是强调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综合疗法在多层次、多途径治疗中的作用,优势互补。四是防病与治病相结合,重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记者向张教授讨教中医抢救中毒的方法时,张教授追忆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件事。文革期间,两位中年马车夫捡吃了外形像萝卜的中药商陆后,很快出现恶心呕吐,神志不清等症状,被人送到城郊镇卫生院后,没人知道此物中毒如何抢救,只好用阿托品,药量已用至阿托品化仍不效。张教授夜半12点多得知后匆忙赶去,只见病人瞳孔散大,神识昏迷,脉象疾数无力,舌红干少苔,唇黯红而干,旁边的呕吐物中有鸡蛋花样的胃黏膜。他想,既是中毒,就用上自拟的绿豆甘草解毒汤吧,夜晚1剂,第2天服2剂。病人服第2剂后病情已有起色,再服1剂后,精神好转,已能坐起。共服4剂后,改用养阴益气健脾之剂,7天后痊愈。张学文说,从这件事后,我治急症胆子就更大了,凡见到中毒者,除洗胃、西药外,中药还可开绿豆甘草解毒汤:绿豆120g,生甘草15~30g,草石斛30g,白茅根30g,大黄15~30g,丹参30g,连翘30g。若有高热、汗出、黄疸等症可加味。药要急煎频服、多服,一昼夜服2~3剂,待病人清醒后改用调理脾胃、益气养阴之方调理,这种方法我的学生都会用。尤其在农村,中毒病人较多,医疗条件也差,用此法了救治不少病人。当然,有条件的话,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好,但中医的疗法必须要有特色。
   三、治疗急症要有胆有谋
   张教授在谈到目前制约中医急症发展的问题时指出三点:一是西医看急症,不用中药是正常的,而中医不用西药抢救则不正常,出了事故,难逃责任,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制订政策予以解决。二是中医给药途径要改进,但研制中药不能完全按西药路子走,那样会失去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和中药四气五味的优势,使疗效打折扣。三是因为经济效益等因素使中医许多简便有效的疗法被弃之不用,这很可惜。如对腹泻患者,一般人都认为应立即输液,补充水分,其实我在临床,常用糖、盐、醋、茶、葱、、枣煮成浓汤,让病人多喝,可止呕、止痛、杀菌、补液、去毒、敛津,经济安全、方便效好,但许多人不以为然。
   鉴于以上情况,张教授谈了自己多年治疗急症的体会。首先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摸索经验。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二是中医急症一定要辨证论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能丢。三是效必更方。因为急症变化多端,某方初服见效,病机有转,应灵活机动,随时更方。
   听了张学文教授一席话,想到他在治疗急症时气定神闲的样子,感觉眼前这位宽厚慈祥的中医老专家真像一个搏击疆场的大将军


-----------请教一个问题:此药方用多少水量,如何熬制?
-----------绿豆本解毒,带壳不见功。
-----------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4 01:58 编辑 www.med126.com

西楼望月
注册用户




UID 66842
精华 0
积分 184
帖子 184
阅读权限 20
注册 2007/4/28
状态 离线
#5
发表于 2009/7/8 05:43  资料 短消息  

  
请教一个问题:此药方用多少水量,如何熬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用冷水浸药1小时,再煎沸45分钟-取头煎药汁;加入开水煎沸45分钟取二煎药汁;两次药汁混合煎沸,装入暖瓶,少量频服,以适舒为度。至于加水量,一般以掩过药面两指为度,自然得依据实际煎药情况灵活掌握,以不把药煎焦为度,这就看火候大小了-一般原则武火煎沸-文火煎好-此中药学之常识尔。
相关文章
 岭南草—小金樱
 特殊难处理性阑尾炎
 探秘中医铺灸疗法
 宣肺平喘
 论坛需要理智,需要冷静
 用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