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转贴专栏:疯狂的“过度医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现在输液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像大剂量地使用头孢等抗生素,而这些药品的回扣往往很高。

“疯狂的支架”

“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它对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但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儿。因此,在稳定的情况下,我作为心脏科大夫不建议做支架。”这段石破天惊的话出自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之口。10月13日,在参加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时,他或是无心的一席话,被媒体记者捕捉到,一经报道迅即引起舆论哗然。   

北京某心血管专科医院主任医师宫常羽(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穿刺血管,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开被阻塞的血管,使血液重新流通。手术过程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不过,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支架的再狭窄几率在临床中较高,支架使血管通了,使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液供应,但支架内还会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再度狭窄。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在处理冠心病时的态度通常是,能够药物治疗的绝对不安装支架,应该安装一个(支架)绝对不会安装两个。   

但是,我国却出现与此背道而驰的发展情况。资料显示,我国心脏介入手术市场增速惊人。据统计,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2万例,到2011年达到了40.8万例,增长了20多倍。对于冠心病患者,国际上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而我国竟高达12∶1。   

比数据更直观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案例。   

2009年10月,北京某三级医院,给一位患者硬塞进去了8个支架,结果因手术时间过长,导致病人心源性休克,最终死亡;2010年,北京某医院,给一位70岁的男性病人放了11个支架,但因放太多,阻塞了血管,导致病人次日死亡。   

而成都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给一位病人放了17个支架的“事迹”,更是让很多业内人士都备感惊讶。   

各地医院频现“疯狂的支架”,源于其背后的“暴利”驱使。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就曾表示,一个国产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上述数据也得到了某医疗器械代表陈华生(化名)的证实。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般国产心脏支架由公司卖到医院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进口心脏支架在2万元左右。之后医院会继续加价给患者使用,一般价格还会上涨一至两倍,这些所得归医院和医生所有。   

宫常羽介绍,其实相比做支架,外科搭桥手术应是治疗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而且早在几年前也出台了标准来规范哪些患者适宜做支架手术,“但现在医生大多不按标准来,不考虑实际病情,会以各种理由让患者做支架。目前国内的很多大医院中,每年进行多少支架手术都在攀比,因为放得越多,收益也越大,甚至有的医院每年会给相关科室下达放支架的指标,要求当年放支架的病例要达到多少”。   

而很多医生也乐此不疲,并且会主动给病人推荐进口的、价格高昂的支架,因为每给病人上一个支架,主治医生就能得到非常“诱人”的回扣,一般一个支架是10%至15%的提成,高一些的医院能给到20%,放一个支架,医生至少能拿到2000元。   

在利益驱使下,医生也会想尽办法多放支架。宫常羽说,同款心脏支架不论长短,价格是一样的,因此有的病人明明放一个长支架就可以,医生会给他放两个短支架,多赚一个支架的钱。   

“还有的医生在手术前告诉患者家属只要上一个支架就可以了,而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出来告诉家属病人病情严重,还需要多上支架,这时病人就在手术台上,家属肯定会同意。”宫常羽坦言,不该上支架的被上了,能少上的被多上了。现在一些医生的确放弃了应有的医德,在向“钱”看。   

过度医疗花样多   

心脏支架的“暴利”只是揭开了过度医疗的冰山一角。北京某综合医院医生李文松(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过度医疗是一整个体系,从最初的检查,到后续的诊断治疗过程,都存在着过度医疗的情况。   

“现在很多病人到医院看病,大夫没问两句,就给开了核磁共振、CT、造影等各项检查。”李文松说,这就是“过度检查”,虽然不能排除有一些是因医生经验不丰富,难以判断病情,怕漏诊误诊,所以用设备“大撒网”检查,但最主要的仍是谋利。   

他介绍,随着当下医院的发展,很多医院陷入了“技术至上”的恶性竞赛,即争相购买大型医疗设备。“像一台双源CT机要1000多万元,尽管在购买设备时,厂家会给医院不少的回扣,但为了尽快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医院都会鼓励医生多给患者开这种费用较贵的新设备检查。”   

医院会以“处方费”的方式来鼓励医生给患者多开大型设备的检查,比如现在医院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费用约1000元,有些医院给医生的处方费就高达20%左右,因此医生大多会让病人选择价格高的设备。   

“以前结核病的很多诊断根据X光胸片,再结合痰检等就可以确诊,但现在很多医院,CT的使用量已经远远超过X光,因为X光检查一次只要几十元,而CT检查动辄就要两三百元。”李文松说,过度检查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而且长期接受射线、辐射类仪器检查,也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相比过度检查,在治疗中的过度医疗行为则更为严重,李文松介绍,其中较易被人们忽视的就是最常见的“输液”。   

如今正值换季,感冒多发,各大医院的门诊里又挤满了正在输液的患者们,人们似乎也已习惯了感冒发烧上医院输液这种治疗模式,我国也因此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输液大国”。   

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此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曝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   

虽然这个数据的来源以及可靠性、准确性备受争议,但中国确实存在“输液过度”问题,而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是有道理的。”李文松表示,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几乎都存在风险,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穿刺、滴速操作,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而之所以各大医院对输液特别“青睐”,主要还是“以药养医”的机制在作祟。   

李文松指出,当前医院给病人输液的目的主要在于联合用药,很多医院的输液与药品回扣和奖金提成直接相关。对医生而言,现在输液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像大剂量地使用头孢等抗生素,而这些药品的回扣往往很高。比如某些出厂价仅有几毛钱的药剂,最后在医院里会高达十二三元,这中间翻了十多倍的差价就分别被医药代表、医院和医生等蚕食。    不仅医生,很多护士的奖金也与输液人次直接挂钩,她们也希望医生多开输液,有的甚至为了让医生多开输液而私下给医生好处。   

如今输液已经建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取观察费、注射费等,而输液滥用,不仅使我国病人处方的平均金额不断攀升,也给很多患者身体带来了影响,很多患者体内对头孢菌素耐药率已高达40%,而有些患者更是因医生在输液药剂配置上的失误而枉送了性命。   

除了药品,医疗器械也是过度医疗的“大头”。据了解,不仅心脏支架,小到针头针管、大到骨科用的钢板、人工关节等高科技器械,器械厂家都会给医院和实施手术的医生一定比例的回扣,这些也已成为医院赚取高额利润的有效手段。而医疗器械经过厂家到医院这长长的利益链条,价格也要翻上几番。“我们医生中流传一种说法叫选科就选骨,就是因为骨科手术中所放的器械较多,拿到的回扣也就多。”李文松说。   

“现在医院进购医疗器械基本是通过招投标来进行,但在私下里,厂家早已与医院相关的负责人及个别医生有过接触,并给予提成,水很深。”李文松说,有的医生也会联系熟悉的器械厂商,采取“跟台”,即由厂商将所需的医疗器械直接送至手术台上的方式来避开医院采购环节,私下拿到更多回扣。   

在实际治疗中,还有几类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   

癌症治疗就是一大重点领域。“病人得了癌症,家属肯定会倾尽所有来治疗,有些医生就抓住患者家属这种心理,拼命用最贵的药。”李文松说,癌症治疗中还存在过度化疗的情况。比如像一期肺癌这类患者,术后不宜化疗,但目前很多医院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而多次化疗不但费用高,而且会使病人免疫力急剧下降,诱发其他疾病,最终造成“人财两空”。   

重症监护室(ICU)同样如此。“进了ICU,都是给病人用最贵的药和材料,一般都用五六百元一支的进口止痛针、几十元一根的进口导管等,一天的治疗费花费上万元并不奇怪。”李文松说。   

医生自我辩解“很无奈”   

不可否认,某些医院和医生追逐利益的行为是导致“过度医疗”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些医生指出,完全把过度医疗的责任归咎到他们头上,他们也很冤枉和无奈。   

李文松说,医务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医院经济效益严重挂钩,这仍然是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生存状态。这种养医机制,无形中也成为了一种激励机制,变相鼓励了医生过度医疗,为医院创收。   

“每年国家给医院划拨的财政费用很有限,因此医院一直采取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医院要想购进新的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就只能想办法创收。”李文松表示,医生同样是如此,如果一个医生不拿回扣,不在开药、做手术上“动点脑筋”,一个知名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一个月除去奖金可能也就只有3000元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生就成为了双重角色的人,既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又是卖药、卖检查的生意人。   

现在不少医院仍在实行以科室为单位的财务核算机制,科室人员的奖金全部从科室收入账上支出,只有多创收,才能多发钱。因此医院不光会用处方提成等利益来“诱惑”医生多给病人开好药、多上贵设备,有时也会采取逆向的方法来迫使医生进行过度医疗。   

“我就知道有的医院有科室住院率的考核指标。如果住院率上不去,科室就要被取消部分床位,科室医生的奖金也会相应下降。因此一旦科室住院率没有达到要求,医生就会被负责人‘提醒’要多开住院了。”李文松坦言,有这样的考核制度,能不发生过度医疗吗。   

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紧张,不少医生也企图用过度医疗来为自己避免麻烦。李文松解释称,当前的《医疗事故鉴定法》中规定医疗事故纠纷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作为被告人的医生需要自证清白,这也使一些医生滥用仪器设备检查,并留底存证,医生通常将此称之为“防御性医疗”。   

“比如神经外科手术中,本来手术前后只需做两次脑电波检测,但有些医生每隔几分钟就做一次,目的就是留证据,避免吃官司。”李文松说。   

而患者自身的认识误区,有时也是造成过度医疗的原因。“比如有的患者感冒来就诊,我给他开了一些药,让他回家调养,但他坚持要输液,说那样好得快,没办法我就给他开了输液。”李文松说,除了存在“输液好得快”的误区,有的患者也有“复杂的技术和设备会带来更好的疗效”的错误观念,他们会主动要求医生多上高级设备。   

此外,一些学术上的规定也被认为间接造成了医疗过度的现象发生。宫常羽介绍,依照我国规定,只有医生亲自进行一定数量的支架手术后才能发表一篇相关学术论文,而发表论文又是和医生评职称挂钩的,比如必须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的论文才能评上高级职称,这也间接促使不少医生大量进行支架手术。   

对于医生的这番自我辩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卫生法专家卓小勤并不认同。他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生将输液等问题归咎于患者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如今医疗消费是医生主导的消费,而不是患者的主动消费,医患关系中,患方是被动的,现在很多病人的认识误区也大多来自医生的误导,因此即使有病人坚持不必要的治疗,医务人员也应尽到职责,进行正确劝导,而不是借着患者的认识误区,堂而皇之的进行过度医疗。”   

至于职称评定问题,卓小勤表示,虽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绝不能作为医生们为过度医疗开脱的理由。“评职称升官也是为了医生们自己的仕途,为了今后能赚更多的钱,难道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不顾患者的利益?所以当前过度医疗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医生和患者间利益的矛盾冲突。”卓小勤说。

“刮骨疗伤”还得靠法律过度医疗猛于虎。它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极大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残疾人托养之忧托养机构的建立,为符合托管条件的残疾人带来新的生活环境,也解除了一些家庭的后顾之忧,但同时也有打骂、虐待残疾人和弄虚作假、机构建设过度等“不阳光”的质疑。  

患者自述“被支架”经历:装进去后才知没法再取出来

“狂做”心脏支架、多开高档药、多做核磁检查,用“最好的”药物,安排“最高端的”检查,进行“最先进的”手术,当然还有“最昂贵的”费用……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在现实中早已被颠覆。本不该检查的检查了,本不该输液的输液了,本不该手术的也手术了,近年来,我国过度医疗现象屡禁不止。   

所谓过度医疗,是指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违背临床医学规范和伦理准则,不能为患者真正提高诊治价值,只是徒增医疗资源耗费的诊治行为。医生通过大量使用高价药品、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收取回扣,数额之大已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阳光收入”。   

近年来,过度医疗是全国各地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明令禁止和严厉打击的行为,但却屡禁不止。最近,随着业内人士自曝“心脏支架一半不靠谱”、“9倍暴利如贩毒”等内幕,过度医疗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过度医疗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影响了医疗卫生行业的形象。面对几近疯狂的过度医疗这一“毒瘤”,我们应该如何斩除?专家建议要进行“刮骨疗伤”,而当前真正能起到“刮骨疗伤”效果的,唯有法律。

◎我国是心脏介入手术的大市场,且增速惊人。有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每台心脏介入手术平均使用约1.6个支架,依此推算,2011年中国介入支架使用量超过65万个。

法治周末记者陈霄   

半个小时前,躺在医院诊疗室的手术床上,郑成涛还在心里盘算,这到底是这两天来自己做的第几个检查了?   

两天前胸口的不适感现在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但一系列一项项的检查下来,他内心的不安比两天前明显加剧——这么难查,该不会是什么疑难杂症吧?   

旁边,医生在给郑成涛做心血管造影。两人都不说话,房间里很安静,已经不新的电脑主机发出滋滋的声音。   

心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是通过心导管向心脏和大血管的某些部位注射造影剂,使心脏血管显影,快速拍片,以显示心脏及大血管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循环功能情况。   

由于心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其他检查难于观察到的病理改变,如肺部动脉发育情况,大血管的位置,心内分流方向,冠心动脉的通畅情况等。因此,大多数复杂的心脏病都要进行此种检查,是心脏外科手术前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半个小时后,郑成涛从手术床上下来了,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过去了30分钟而已。但事实上,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了,他的身体里多了一个金属支架,而他的医保卡账单里多了4万多元钱。   

只是这一刻,郑成涛还没有意识到,这短短的30分钟,究竟会给他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多余的异物   

感到胸口不适的那天,郑成涛正在北京的办公室上班,一开始他没太在意,因为6月份单位的体检才刚刚结束,体检结果表明,一切基本正常。   

但他感觉胸口有些难受,呼吸起来有点费劲,郑成涛决定还是去医院看看,有病没病,求个安心。   

在单位附近的望京医院看过之后,由于设备问题,没有得到确切的诊断结论。当天,他转院到附近一家医院,这家三甲医院的心血管病中心,宣称开创了“内外合一、中西合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症模式。   

两天下来,郑成涛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化验……到后来他自己也懒得去数到底做了些什么检查,只是机械地接过医生开来的单子,去交款,检查,继续拿单子,交款,检查……   

造影那天,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正在担忧地出神,他听到了两天来一直想要的答案,坐在旁边的男医生告诉他:“你的血管堵塞很严重,要做支架手术。”   

郑成涛回过神来,医生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像对他说:“你看,这里、这里、这里,全是堵的,必须放个支架进去,把血管撑开,使血液流通。”   

郑成涛使劲地盯着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的巨大而清晰的像蛛网般密集的大小管道,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此时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还好,不是什么疑难杂症。   

“必须要装支架吗?”他问道。   

“必须装。一般血管堵塞70%就得装了,你这个血管,都堵了90%了。”医生的口气不容置疑。   

医生继续在旁边说,放心,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小手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郑成涛点点头,问道:“是不是装进口的好一点?”他知道进口的支架要比国产的贵,但为了健康,贵也不在乎了。   

医生却回答说,你这个没有必要装进口的,现在国产质量也很好,装国产的就完全可以了。   

他听了医生的话,还一度在心中感恩,庆幸自己遇上了好医生。  

心脏支架手术过程并不复杂,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接受手术,一般几天后就能出院。   

躺在手术床上,郑成涛看得见电脑屏幕上自己的血管,看到导管穿刺进入自己的身体,慢慢地探入血管,导丝将一个金属支撑物输送到血管的狭窄处,而后一个特殊的装置将支撑物打开,把血管撑大,保证血流通畅。   

郑成涛当时在想,进入体内的这个小东西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金属——直径只有两三毫米,长度不过几厘米的空心不锈钢圆柱体,价格数万元。   

半个小时后,他从手术床上下来,那一刻,他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这30分钟对他今后生活的影响——不再有准确的核磁共振,不再有准确的CT,每天必须服药以保养体内的金属支架。   

直到一个月后,在另一家三甲医院碰到一个之前熟识的医生,这个博士出身的中医在看了郑成涛的病历和造影后,一个劲地摇头:“你这个完全不需要装支架,都不是主要血管,就算完全堵死也不用装支架。”   

郑成涛有些大惊失色,之前他从没有质疑过医生意见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即使在发现体内放入这个小金属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后,他只告诉自己,没办法,这是必须的。   

看到他的怀疑,中医博士补了句,主要血管堵得厉害的,可装可不装,你的这条不是主要血管,真的完全没有必要装。   

那一刻,郑成涛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   

后来他上网,看到很多这样的报道:“暴利超过贩毒的心脏支架”、“专家称我国心脏支架过度滥用”、“心脏病支架手术儿腻多”……   

郑成涛愤怒了,为求证是否是因为中西医对同一病症的看法不同,他通过同事朋友又向另外的几个心血管专家求证,居然都告诉他,其实可以不用装。   

此前一无所知,现在知道的越多,郑成涛越觉得恐惧,他这个时候才知道,支架这个东西是进去容易出来难,目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在国外,从身体里往外取支架的技术也并不成熟。   

现在,郑成涛习惯每天吃两片药,一片阿司匹林、一片波立维,为着体内那个本来就没有必要存在的异物。   

过度医疗“重灾区”   

在手术后住院期间,郑成涛跟周围的人聊天,发现自己所住的病房里的人几乎全部都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一个月后,郑成涛还从网上看到,在其他地方及至整个世界,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有很多,其中一些甚至更为惨烈。   

心脏支架手术已成为过度医疗的“重灾区”。   

在这个月召开的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胡大一就公开说,目前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   

2010年全国“两会”上,身为医生的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在提案里揭露了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的黑幕:“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可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董协良当时称,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于是,在现实中,出现了一个个郑成涛。   

济南某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因为心梗住院,入院检查后就接受了支架手术,先后被放进了7个支架,花费十几万元。山东省胸科医院医学工程部主任毛树伟当即对媒体评价说,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放7个纯粹变成卖支架。   

支架暴利如此之高,导致心脏支架手术的滥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泛滥,此前国际上的权威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声称,美国有近半数不该放心脏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   

胡大一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内滥用支架的问题并不比美国乐观,国外很少有病人需要3个以上支架,但国内不少病人被放了5个甚至10个支架,这是明显的过度医疗。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过度医疗重灾区是肿瘤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检查出肿瘤之后,家里都会倾尽所有用于治疗,长期从事肿瘤治疗的一些医生看出患者家属的这种心理,于是拼命用药,用药必用最好最贵的进口药。   

北京一位公司职员曾抱怨,自己的父亲检查时发现是肺癌晚期,已经没法动手术切除,一年多时间陆续入了十多次医院,医生输液开药从未间断,直到父亲去世时,家里还有整整3个编织袋的药,而且都是自费药。   

更多人平常接触到的过度医疗则是抗生素滥用。到了医院要么医生动辄就开消炎药打吊瓶,要么就是患者一上来就要求开消炎药打吊瓶。   

浙江大学医学院一份调查,我国抗生素原料人均年消费量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几倍。世卫组织推荐的抗菌药物院内使用率为30%,我国设置的底线则是60%。   

过度医疗除了造成身体上的损害,有些甚至是不可弥补的损害外,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极大浪费了本就不充裕的医疗资源。   

新华网报道,一些医院的临床病例显示,领导干部、公费医疗及医保病人,更容易成为过度治疗的受害者。   

明明知道,却无法逃开   

各种领域的过度医疗由来已久,诸如某位患者被塞进了5个、7个支架的新闻也频频见于报端,百姓、专家、学者乃至部分医生都一再呼吁,我们不要过度治疗,我们要遏制过度医疗。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常见,多年下来,却仍然没有把郑成涛们的治疗变得更适度——事后回想,郑成涛记得,当时坐在旁边的医生斩钉截铁地说,必须要装。“没有说建议,也没有建议的口气,没有告诉我有可以不装的选择,什么都不知道,只有一条路,装装装!唯一可以做选择的是装多贵的,国产的还是进口的?”   

回扣暴利催生的过度医疗有时也会被医生否认:“不只是支架,几万元的费用还包括体内输送系统、放射、穿刺麻醉等,医生吃回扣的不大可能。”   

对过度医疗更为常见的辩解则被归咎于侵权责任法在医疗事故中确立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在该规则下,被起诉的医方必须举证证明己方无过错或没有造成损害,无法证明的话,一个最直接的可能就是败诉,承担患者巨额的损害赔偿。   

这个规则设立的初衷是为填补医患双方在专业知识上的极度不平衡,患者往往没有办法证明医方的治疗行为有过错或医疗行为导致了伤害,但在实践中,医生往往对此条规则诸多抱怨,有调查显示,为避免因漏诊错诊而吃官司,许多医生会选择多检查、全面治疗、多管齐下,以保万无一失。   

过度医疗纵横多年,迄今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言,根源在于以药养医的体制未改,但从个案上看,遭受过度医疗的患者也很难讨到公道,为应对日益增加的过度治疗占用医疗保险资源,现在保险公司基本都有专门针对是否属于过度治疗的审查,超过范围不予报销。   

“这明明应该让医院受罚,现在却是病人承担了损失。”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这样表态,在他看来,对过度医疗的公立医院光教育不行,还要处罚。   

他介绍,在全世界最早建立医保制度的德国,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从高峰期的2000多家,逐步淘汰到只剩下100多家。残酷的竞争逼得商业医保公司“从生死存亡的角度去监督医院”。   

“保险公司和基本医保都要把(监督)注意力转向医院(而不是患者)。”孙志刚认为。   

郑成涛没有再去找过那位给他做手术的医生。“做都做了,能怎么办呢?”   

(应采访对象要求,郑成涛为化名)  


记者:赵晨熙 陈霄

来源:法治周末
-----------回复 梁知行 的帖子

版主说的极是,的确是现在医疗机构的黑暗内幕。哎!可叹············
-----------不能这样说医院,各行各业亦复如是的。上梁的问题不能怨下梁。
-----------长期的唯物主义教育导致人们不信因果,疯狂追逐物质的必然结果!
-----------医药市场化让医生疯了。
-----------在这样一个国度,真是不知道什么才是能让人相信的
-----------除了医疗机构还有什么要负责的,病人的无知与无奈,医生的良知与现实等等不都在夹缝中见吗
-----------利益熏心,伤尽天良。
-----------现在的医生要钱不要命
-----------一个字 利
相关文章
 大熊猫老师学术贴子精采回放一:颈部抽搐头
 第四节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中计算机的应用
 滑石散(《圣惠》卷十三。)
 血瘀失养证
 看了很多医书后开始感叹黄师的伟大
 “金多土燥”在身体疾病、事业人生方面都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