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持脉有道 虚静为保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难经》云:“切而知之为之巧。”巧者,技能也。凡按其寸口之脉,辨别虚实,以知病变在何脏何腑,这种技能称之为巧。何以能掌握这种技能呢?《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这里的虚静二字,乃指切脉时的环境与医者的心态。
  怎样保持环境的虚静?“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开篇之言。指出诊脉时以平旦为宜,并用五个未字来形容这个时候正处于“络脉调匀”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医生了解病人胃气的多寡、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进退。但平旦诊脉对于多数病人是难以实施的,后人引申以安静应之。安静首先是指诊脉时的环境。设想,在一个空气秽浊、喧闹嘈杂的场合是难以切脉诊病的。
  笔者认为,虚静更多的是指医者的心态。虚静,在老子《道德经》中多处提及,著名的语句如“致虚极,守静笃。”意为尽量使心灵虚极,坚守清静如一。具体到医者切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应当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食,勿语,消息体气,设有所作。”这种纯洁的心灵,高度的无欲,则是虚静的最好诠释。
  清代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说:“切脉之道,全贵心灵手敏,活泼泼地一片化机,方能因应。”这种心灵与手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而是要靠平时临证多、阅历广,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王燕昌说得更为具体,不但说到虚静的正确状态,而且还说到非虚静的种种表现,言“切脉须临证既多且久,胸有成竹,机园法活,诊时自有把握。……务须安身静坐,闭目折肱,使眼、耳、心、手齐入寸关尺内,每部候十余呼吸,乃能觉得浮、沉、迟、数有准。若值一切劳力、动心、搔神、扰气之顷,而乃顿使诊脉,岂可得哉?况复多言乱语,器物丁东,使三指虽在病腕,而眼、耳、鼻、口俱随心游于别所矣,乌能知脉!”(《王氏医存》)这里所言斥的切脉姿态,至今并不罕见。如切脉时频打电话,轻言谈笑;或信手一按,随口而言;或左右瞻望,举止轻浮等。这样切脉,仅仅是做样子而已,不仅不能获得脉理真象,而且会给病人一种恶感。张景岳在论释虚静时说:“一念精诚,最嫌扰乱,故必虚其心,静其志,纤微无间,而诊道斯为全矣。”(《类经·脉色类》)讲的是分毫之间也不能有视觉、听觉及触觉的干扰。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更为明确地指出:“虚静为保,言无思无虑,以虚静其心,惟神凝于指下也。”
  虚静不仅是指切脉时的心态,而应视为医者诊断时的全部精神状态。只是由于切脉时要有高度的悟性,且是诊断的最后提炼,稍有不慎,就会失真,所以《素问》特别在诊脉时强调虚静二字。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对病人要有高度责任心。最近所通过的《医师宣言》中说:“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为患者利益服务的基础上。信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而利他主义是这种信任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医生都具有这种纯洁的心灵,专门利人的情操,切脉就不会再是那种“其体难辨,指下难明”的愚钝状态了。
相关文章
 乳腺增生——民间验方
 暖炉丹
 三解汤(《医方考》卷二)
 吃素后的问题
 地仙丹(《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保寿堂方
 本草经集注 果菜米谷 上课笔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