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说,钱学森还真有点象个科学家捏!
在中国的当代,能够称得起科学家的人,除了杨神经之外,其次就应该轮到钱学森了哟!
考察一个人能不能列到科学家的队伍中里来,不是看这个人的名气大小,也不是看他的社会地位高低,更不是看他的技术成果多少,而是看他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各个学科领域中事物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用他们的言行来衡量他们的认识级别,尤其是对自己专业之外的事物的认识,是考察这个人是否具备科学家的条件。
在中国的许多名人中,他们更多的是专家,不是科学家。有些人是技术专家,有些人是思想专家、艺术专家、文化专家、政治专家等。这些专家只是在某个领域中比较擅长,有所研究,高于一般人的看法和成就,所以就出名了。但是,他们在其他领域中的认识,与一般人一样,或者干脆不客气地说,在其他领域中,这些名人的认识是错误的。
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比较懒惰,不喜欢动脑子,考虑问题都是按照书本上或者名人的已有思考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所以不能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新事物的真正面目。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你在你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操作的时候,这个领域中的知识和认识比较丰富深刻一些。可是,你对其他领域中的事物,未必熟悉,所以就不存在权威的认识问题了。
我们来判断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全面和正确,主要是看他在身边熟悉的事物的认识上,而不是在抽象的领域或者说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中存在事物的认识上。
中国人缺乏科学意识,所以一些记者和电视主持人经常把航天方面的技术专家叫科学家,把锅炉方面的技术权威叫专家。实际上,从事物理化学试验的人员的行动,和从事焊接、铸造、电子、建筑等等工程技术人员的行动,都属于技术层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动手操作比较多,猜想比较少,设计的时候需要的是设想,不允许假定的。
猜想是地地道道的认识领域中的手段,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它本事并不存在的必然的科学和不科学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除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之外,最熟悉的是我们的祖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对科学认识深浅的重要判断指标。
傻瓜说,身体和生命,医生最熟悉,他们把每根骨头和肌肉都能叫出来名字来,每个器官细胞他们都知道,所以,他们的责任是研究身体和生命的必然,我们是外行,什么都不知道!我靠,你自己长个身体非让别人认识么?你不会思考思考身体的工作原理吗?医生说自行车是技术专家设计制造的,自己的自行车坏了就可以不会修理吗?我除了会修理锅炉之外,一般的东西坏了我都会修理,只要打开看看都能摆弄好,除了电脑比较笨蛋之外,我基本上不算傻瓜。
中医是中国文化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基本上都接受过中医的治疗。中医中的庸医和西医中的庸医数量上几乎相等,由于他们对疾病和药物没有充分的理解,对遇到的病人没有有效的治疗,属于正常的技术和经验方面的操作问题,不属于骗子。我有一些疾病让中医和西医看多多少年、花了很多钱也没有治疗好,我从来没有说他们是骗子,我只能说他们技术低劣或者说他们是笨蛋,从来不怀疑他们的人品!
西医治疗效果比较迅速,效果显著,这是建立在正确的治疗方法上的。如果你
感冒了,吃点痢特灵片,那是不行的。
中医公开技术很多是笼统概念或者说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方法,在辩证的理由下,缺乏对常见疾病的定性定量,包括中成药。但是,中医中有许多个人发现和摸索的秘方,治疗疾病很有效,一般是不写到课本上的。
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是自然物质,都是天然的,与人体细胞属性接近,副作用小,但是疗效也慢。西药主要是人造物质比较多,物质属性往往比人体细胞属性高出很多,所以在补充人体器官细胞能量的时候,显得很迅速。但是,由于药物是对全身普遍能量扩散的,所以部分不需要补充能量的人体细胞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西药容易有副作用。
作为一个科学家,对中医和西医都应该公正的评价,不能因为中医是中国的文化就
盲目地歌唱它,它存在的问题要能够正视。西医虽然是外来文化,但是由于它在技术层面上比较浓重,我们也不能排斥它。但是,西医的缺陷也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一些西医中的庸医把这些缺陷容易放大。
知道反对中医的名人都是谁么?他们是孙中山、鲁迅、胡适、梁启超、陈独秀、梁漱溟、郭沫若、严复、傅斯年、李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是中国思想开放的先行者,深受科学民主思想的洗礼,其中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者,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中坚力量,孙中山是共和宪政的启蒙与缔造者,胡适、陈独 秀、鲁迅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傅斯年是北大前校长、国学大师,郭沫若和李敖都是著名学者。
这些人在某些领域中是很有造诣的,但是,他们在对自己身边熟悉的领域中却存在着盲点。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更不了解祖国的文化。
你们不要看鲁迅、郭沫若、李凹等他们会码几个中国字,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的文化认识和了解都很凹!我不认为鲁迅比杨神经牛,即使在社会政治方面,我的文笔和思想也都比他牛。论对科学的研究方面,他这个混子医生就更不行了。
我们在欣赏一些名人的专业才能的同时,一定不要相信他们在跨专业领域中的胡说八道。
上述那几个名人,对中医根本不够了解,凭着对一些中医中的庸医治疗的效果,否定中医的价值,在科学研究上一定是个乡下人!
中国的科技名人很多,有些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是能够算得上科学家的人很少。我简单看了看钱学森的言论,他倒算一个!
下面摘要一些钱学森谈中医的文字: “1、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
2、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
3、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
4、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5、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
6、西医源起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也就是为了深入研究事物,把事物分析为其组成部分,一个一个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 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大约二十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到,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 "系统时代"。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7、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
8、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
9、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
10、回顾建国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 说,把中医看做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 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 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三十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 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三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
11、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
12、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
13、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
14、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
15、就是说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16、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 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摘 录自《论人体科学》198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
根据他这些言行,我认为他是对中医和西医进行了正确的思考的,我基本上赞成这个观点。
如果他要与杨神经谈论一个上午,这个老科学家可能要扑通一下跪拜在杨神经面前:“小杨,你是我的老师”!
我用振动论的原理来解释人体器官工作原理和生命原理,以及中医西医治疗疾病的原理,只要是爱因斯坦、牛顿、哥白尼等著名科学家当面聆听之后,一定会统统地扑通一下跪拜到我的面前:“老师,你好”!
我靠,缘分哟!这些名人与我无缘,他们想要找的知音没有逢面,彼此两两相恨!
混子们看了这个文章不要说话,你们从来没有动过脑子,你们有什么资格跟我里根冷呢!
你不服气么?我问你:人体是物质的,怎样产生了意识了呢?微观上你能说清楚吗?告诉我,每个细胞怎样的运动,物质就产生了意识的?物质体怎么样有了思想?你怎么会说话的?微观上说清楚!!!
-----------话都不错。但为何总想别人下跪拜您为师?您又跟多少人下跪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扯淡
-----------世上没有科学家 只有楼主才是唯一的科学家
-----------哀悼! 只为力挺中医!
-----------“中国的科技名人很多,有些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誉,但是能够算得上科学家的人很少。我简单看了看钱学森的言论,他倒算一个!”
楼主你“贵”姓呀!你“简单”的看了看?你谁呀!不是像达赖那样的诺贝尔得主吧!笑死人啦。。。。
-----------你别说,楼主还真是个科学家鉴定大师厄。
-----------此人转帖从来不注明,爱替人挨骂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资料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 本站发表时间: 2009-03-30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 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2]。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Σ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参见[3]) !
有人会说, 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 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4]。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
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
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 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 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 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 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 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 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
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转引自[6])。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注释:
[1]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第536页,商务印书馆,1992年。
[2]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B.格林:《宇宙的琴弦》,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技术出版社,2005年。
[4]罗嘉昌:《关系实在论:纲要和研究纲领》,载《场与有》(一),第78页,东方出版社1994。
[5]潘宗光:《佛教与人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九卷《愣伽大义今译》, 第三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