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中医外感热病“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与时令时间、机维序列,是先哲真人面对天道——运气的高端感应。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是建构在敬畏天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感应”基点上。“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正是解构中医外感热病天道时令时间、机维有序律信息指令系统;不同属性的两个分支,即
伤寒、温病与烈性传染病发生学的思辨模式
【关键词】 太阳;太阴;主寒水;风热;甲型H1N1
On Sun Governing Cold Water,Taiyin Governing Wind Heat—One of Cold and Febrile Differentiation Systems Su Yunfa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53) Abstract:TCM exopathy disease mechanism of “Sun Governing Cold Water,Taiyin Governing Wind Heat”,and season time and machinedimensional sequence are the highend induction the sage facing natureQi function.Six channels,protection Qi nutrition blood and trijiao theory are based on awing nature and sky,earth and human being unified.The mechanism of Sun Governing Cold Water,Taiyin Governing Wind Heat is just directional system explaining TCM exopathy heat disease natural season time/machinedimensional rule;2 branches of different natures are the thought model of occurrence of febrile,epidemic and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Sun;Taiyin;Governing Cold Water;Wind Heat;typeA H1N1
1 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内在机理 站在现代系统复杂性研究方法论的一个焦距,揆度伤寒论、温病学的两大体系,三种辨证纲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纲领,不能不教人产生一个极大的疑惑。
1.1 伤寒论为什么选中了六经辨证作为外感热病的纲领,后继者温病学为什么不沿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另创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再者,既然温病学已经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为什么还要再创三焦辨证作为外感温病的辨证纲领?
解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三者之间纵横交叉的构架支点,其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中医哲理与龙脉象气?这对承传经典,开掘中医外感热病的深层结构,改变某些中医人士的苍白颜脸,树立中医自尊、自信,面向世界、正视全球化不断变异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病毒的基因片断,病毒结构,为中医中药积极主动地介入甲型H1N1治疗,提供多元思考资源,是有为的、必要的探索。
1.2 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什么叫“太阳主寒水”?太阳,乃足太阳膀胱经,其经出自目内眦之睛明穴(命门)。其浮络布遍于项背:①华佗夹脊,②足太阳经第一侧线,③足太阳经第二侧线。外感风寒侵袭人体,首伤人体阳经浮络。足太阳主司阳背之表,阳督之脉为十二经阳气之总司。以阴阳无限可分,分割督脉,至阳穴大椎百会谓阳中之阴直达阳中之阳。风寒凝聚,紧束之气首当其冲侵袭至阳大椎百会,即罹患项背强几几等
麻黄汤八证,太阳伤寒表实证。此为“项背为太阳之专位”。
1.3 太阳主寒水之“主”字,试从动词看与读作名词,则内涵完全不一样。按照(《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主”字的篆文书写为“”,至少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的解释有:①表示自下而上一柱灯火在燃烧;②主人、君主;③主持、掌管;④主张、决定;⑤事物的根本、主体;⑥基本的、主要的。借用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任何一个符号内涵有三支系统:所指系统、被指系统、解释系统。站在系统论,全方位多元交叉点解读“主”字,汉字的动态多维叠加结构,注入了中医无限的生生之机。太阳主寒水之“主”其偏奇点是落在,伤寒论首当其“要冲”;发病机理太阳伤寒表实证;足太阳膀胱经项背浮络至阳大椎百会,阳中之阳,遭受风寒侵袭,寒凝紧缩,项背强几几之
麻黄汤八大证。“水”者,肾为水脏,膀胱为肾脏之表腑,主藏泌别水液。膀胱腑病的变证可以表现为
太阳蓄水证。
1.4 太阴主风热。什么叫太阴主风热?太阴,乃手太阴肺经,穴出云门,从胸内肺外侧,自内向外走手臂内侧直至少商井穴。叶天士论温病的发病机理,开卷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
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一句话点中要害,论证了外感温病的发病机理与伤寒论完全不一样。以最初始的感病症候学状态为鉴别点,从足太阳膀胱经所主项背之皮毛走向手太阴肺经所主周身之皮毛;从玄府气口门户侵袭发病说,转移到从口鼻而入;即从呼吸道、消化道,直趋上焦
肺脏。十二经脉气之总司,脉之要会,生命之化源,藏真之始高处。上焦病不解,顺传中焦,足阳明胃为“三海”之门户:水谷之海,气血之海,十二经之海,即《内经》所言胃之“三海”论。
1.5 这样把伤寒论的“项背为太阳之专位”的皮毛发病说,口鼻吸入的发病学说与现代传染病,传入途径发病机理接上了轨。卫分初证的治疗大法,从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改创制为辛凉解表的
银翘散、桑菊饮确立了“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养阴生津法,处处以顾护人身津液,作为立法处方总旨,与现代医学辨治急性外感热病以输液为主,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充多种微量元素为主的原则相一致。
2 麻黄汤八证与银翘散八证之对比研究 《伤寒论》的汤药组合整体调治集中反映了汉代之前医家、阴阳家、中国道家黄老学派的治人治己的东方大智慧。
2.1 张机论治伤寒,始从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三条路向,分头切入。太阳伤寒表实证从麻黄汤作为楔机,引发了六经辨证体系的展开,成全了外感热病伤寒论397条文112方剂的全局构架。太阳中风
桂枝证的病机展开,最终形成了以《金匮要略》为框架的内伤杂病体系。而太阳温病,仅以太阳病篇原文第六条的瞬间展开,一闪而过而收局,为后人留下了永恒之谜和不尽的猜想与追踪。伤寒与温病同样萌芽于《
黄帝内经》时期,后者历千百年而沉默,迨至明清一代,叶、薛、吴、王四大家出现,才完善了外感温热论完整体系。
2.2 所谓麻黄汤的八证是指:太阳病:
头痛,
发热,身疼,
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八证之中有四证主述疼痛,说明外感风寒发病特点:收引、寒凝、拘缩、引发肌腠经脉,孙络拘结,风寒伤阳,血气凝聚闭结,故疼痛症状突出。而发热、恶风无汗的外感状态,足以说明太阳伤寒表实证俱在。“喘”之一字点化出,肺气上逆,风寒侵袭触动肺之藏真。治以麻黄汤辛温发汗散寒,开泄腠理。
2.3 银翘散八证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
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比较银翘散八证与麻黄汤八证,显然可见:外感热病以发热为诸证之首位,银翘散明确其热型为发热重恶寒轻,两者同时并存,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恶寒。发热重于恶寒的症候状态,说明其病机是以损伤阴液为主要倾向,而太阳伤寒是风寒伤阳为偏奇病机,前者须刻刻顾护津液,养阴生津法为第一要务,后者反之以“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为第一要务。这是因为两者病变机理大不一样使然:一为风寒束表,足经膀胱皮毛挛缩紧闭,二为风热袭肺,卫气郁阻手太阴肺经所致。
2.4 辛温解表,治用麻黄汤发汗,其君药已无须争议。然,银翘散之君药为谁主沉浮?历来诸家有不同见解,教科书当然是以
银花、
连翘作君药,也有权威意见,如秦伯未先生认定银翘散君药应是
荆芥、豆豉。其充足理由律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风yin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中医调治外感病目标——祛邪,“祛”者逐也,打开门户,祛逐外邪从何路而来,循何经而去。祛≠杀灭,不存在什么杀灭,阻断病毒的治疗本质。开通一条引病邪外出的管道,故驱逐温邪从玄府皮毛而去,是一条祛邪正道。千百年之前,前辈医家已发现,皮毛是人体最庞大的呼吸器官,刘守真说“玄府幽冥之处”皮毛乃气口之门户,人之爪牙、骨膜皆有气化出入门户,无处不有。所以七冲门,八气口中医辨治外感病,无处不讲各自之通道,管道出入系统,故称病邪谓“客邪”,“客”者,外来者也,既谓外来入侵者,必隐存有疏泄其入侵之路径,驱逐其外出。
2.5 能打开肌腠,逐使温邪外出者,通观银翘散方剂,诸药方中唯有辛微温,辛散之药荆芥、
淡豆豉莫属。运用辛微温法,较之麻黄汤辛大温解表法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体现了叶天士辨治外感热病第一层次,“在卫汗之可也”的辛凉解表便是“汗”法的治疗原则。选用辛微温的荆芥、豆豉,质轻灵动,辛温透泄,轻开玄府气门。豆豉不用
青蒿水炮制而改用麻黄水浸渍,炮制激化其辛微温发散气味,再加
薄荷之力,佐以银花、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
麻黄汤八证之热型:恶寒重于发热,显然在八证中处于似隐似显的模糊状态,只有从方药反测主证才能凸现其恶寒大于发热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病机本质。对此笔者明确赞同秦伯未的学术观点,银翘散君药应该是荆芥、豆豉为是。
3 六经、卫气营血的数字化解构 3.1 有人提出一个质疑,中医研究外感热病肇始于黄帝内经时,《素问·热论》至少已有二千年
流行病学研究史,为什么中医一直没有人发明一项专利,使用体温计测试发热的刻数。这有两种解释可供参考:一是中医历代传人在技术工具制作发明上相形见拙,不开窍显得笨拙。二是体温表计数法无法表达太阳、阳明、少阳,卫气营血的发热本质,无法指导辛温解表麻黄汤,辛凉解表银翘散的祛除病邪机理。试问以体温计上刻度论发热,你能肯定麻黄汤(太阳病)、
麻杏石甘汤发热,一定比小
柴胡汤、白虎(阳明病)发热要低吗?推而言之,中医之所以至今还没有人发明脉象诊治仪以替代“三指禅”的人脑智慧,是天才还没有降世?抑或是中医之天时地利人和压根儿就无须于这样的杰出天才。
3.2 六经、卫气营血的发热体征,是人体与外袭病邪处于正邪抗衡,人体之营卫气血,五脏六腑在整体颉亢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系统复杂性症候状态,体温计刻度显示的数字只能反映人体局部的一个机率数,况且伤寒、温病非常关注的一个症候状态——“恶寒”却无法数字化。“恶寒”的孰轻孰重,直接决定治疗法则是使用辛温解表法的麻黄汤还是辛凉解表的银翘散证。中医辨证思维决定治则,就这一热度而言是绝对不能“模糊”错位的。
3.3 温病学承传、发展伤寒论的六经体系,具体的接轨路向是:卫气营血辨证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外感风热病邪,迅速入里,病势的进展过程显现:表、里、寒、热、痉、厥、动风、
神昏谵语、一系列出血症,与六经辨证纲领中之三阳证走势一致。
卫气营血辨证纲领,比较切中温热类温病阳性、亢进性迅疾入里的病机特征。反之,三焦辨证体系以缓慢发病,呈隐蔽、隐匿性状态,其渐进性演变,比较切中湿热类温病,湿性阴柔、粘腻,淹滞粘附于经络、向内、向下的发病机理。故可对应于伤寒六经辨证的三阴证系统,尤其符合太阴病湿土之气同类相召的病变机理。可以说湿热类温病三焦辨证,气化分治用药是对伤寒论太阴病极大的承传与发展,填补了太阴病理法方药的空白。
3.4 太阳主寒水与太阴主风热之大不同处至少有九,一是受病的经络不同,足经膀胱与手经太阴肺;二是外感病邪不同,风寒病邪与风热病邪;三是外邪侵袭人体感受体表部位不同,足太阳经项背之皮部浮络,手太阴经前胸,双手尺肤内侧及周身皮毛;四是受病的脏腑不同,膀胱水腑,肺之化源;五是脏腑主使对象不同,寒水与风热;六是外邪侵袭损害人体的功能不同,阳气与阴津;七是吸入外邪的通道不同,项背玄府气门与口鼻呼吸系统与消化道;八是外邪入侵发病后传变的路径不同,六经传变与卫气营血传变;九是两种外感热病的属性不同,风寒性质与温热性质此乃是所有不同中之最大不同。
3.5 什么叫属性?属性是中医分类学,藏象经络学说,病因学说,主使学说,几乎贯穿中医所有学科范畴内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划界尺度,分类准则。什么叫属性?北宋的张载说:“性者万物之一源也!”中国古代科技与古希腊科学起源于同一个划界分类、初始立基点——分类学。但是分类的尺度却是完全不同,中国人以“属性”为划界准则,希腊人以纯粹的结构为分类尺度。前者从虚体出手把握实体结构世界,后者从实体结构出发分解实体物质细微。这就决定中医的整个体系无法用纯粹数理逻辑加以分析与综合,而只能选择象数、模型、直觉推理,演绎其内在的机理,这是中医整体浑沌说已先天内定的无法改变的机序之道。
4 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时令时间、机维度序列 温病学承传、发展了伤寒论的路向之一,是从时令时间、机维度上加以突破的。太阳主寒水的理论框架内已萌芽了时令时间、机维度序列胚胎;以“六步六气节气表”为佐例:初之气——厥阴风木——立春,二之气——少阴君火——立夏,三之气——少阳相火——夏至,四之气——太阴湿土——立秋,五之气——阳明燥金——秋分,终之气——太阳寒水——大雪。
4.1 “六步六气节气表”构图框架[1],以最简略的天道运气渐变曲线序列,告示天下众百姓如何从事农耕稼穑,观测天象,顺循自然天道,将一年四季,六气转换,二十四节气运作过程演绎模型化,有序化,物候时令时间数字化。遵循二十四时令节气防病治病,仰观天象,俯察地气,返观内视,揆度预测瘟疫疠气可能流行的规律。
太阳主寒水的伤寒论发病机理解构,显然与六步六气节气表中“终”之气,即第六步四个节气相关联: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时令走至大雪,严寒降临天地冰冽,时到冬至,阴极而一阳动也,人受天地之非常时令之邪气“感应”而罹病。
4.2 伤寒论是温病学的源头之水流,温病学是对伤寒论的承传与再创新、拓展。特征之一,是从时令时间、机维度上加以突破,这从病因学说的建构上可见一斑,一部伤寒论397条原文中,找不到一条专门论述伤寒病因究竟是什么样结构的原文。而温病学明确地建构了风热病邪、湿热病邪等至少不下于七种病邪,并且内构了每一种病邪的临床发病特征,具象性内涵要素。
温病学发展到了清代末年,明确地论证了“时病”医学概念,从雷少逸的《时病论》中可以确认,十一种常见的温病之发生学,发病机理,都与二十四时令节气对号入座,新感温病以顺应的天道时令时间、机维度曲线为表达模式;伏气温病以逆相反时令节气时令时间/机维度曲线作为表示模式。
4.3 从魏晋太医令王叔和书《伤寒例》开始,疫疠之气的传染病时令概念已从朦胧趋向觉醒,陈亦人教授对此已做了明确的阐述[2]。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境内
温疫几乎平均每隔五至十年频发流行一次[3],如暴发型的明代万历年间天下大瘟疫,诚如吴又可所描述惨状,并没有造成灭顶之灾,反之清代人口的繁衍是空前的人丁兴旺,生生不息,这一切难道能排除中医中药的防与治吗?清·雷丰《时疫论》及四大家之末王孟英《温热经纬》将天下感染性温病及烈性传染病
霍乱完全纳入五运六气,二十四节气时令时间、机维度框架之内,足以证明中医如何看待天下瘟疫——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学机理,不是什么病原体、病毒的结构决定了天下瘟疫的流行,而是什么样的时令节气,“运气天道”时令时间、机维序列运作过程诸要素组合决定了什么样病原体、病毒结构。
4.4 不幸的是当今社会主流医学,根本就不能理解、认同中医的天道~时令时间、机维度的流行病发生学。杭州葛岭抱朴道院石壁上有二行巨大石勒:“天地者无形之父母也,父母者有形之天地也。”中国圣人的先知先觉在于对天地之象气具有特异的高端感应能力,而道家穷终生修炼研究的大学问之一,就是人首先应当怎样地去适应天道自然时令节气,服气不服药不罹病。试问陶弘景在句容茅山道场是如何研究《神农本草经》?至少是没有做动物药理实验,而是做自身之体品尝百草,感应四气五味之人体直接实验,把自身当作动物造模做实验,然后通过寂然不动的太上气化“高端感应”,亲口品尝百药发现了四气五味,发现了药物“归经”学说。
4.5 鲁迅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林语堂说中国人是世界所有民族中最具敏感的民族,过去不理解,学了几十年中医,最终在“感应”的高山流水上才理解了。有人考证杭州市百年之前地标、路标大部分是道家、道教文化航标如佑圣观路等。所以要振兴中医,而不复兴国粹文化乃是一句空话。
现代医学对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始终定位在:这种病毒是从何而来?它是怎么样经过“中介”途径传播的?它还要往什么方向流行?医学的疾控中心应该如何指导人类,采取什么样预防措施隔离,阻断其传染源。
4.6 最令流行病学家、病毒专家焦虑的是,因为这是一株从来没有流行过、全新结构的病毒,而且是一种“三源重配毒株”,即猪流感、禽流感、人流感的三源杂交变种。其中北美猪流感、禽流感、欧亚猪流感和人流感的病毒片断分别占据有30.6%、34.4%、17.5%和17.5%。而欧亚
猪流感多年来在北美地区都未被检测到,质控中心的病毒专家,虽然对人流感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几千种不同的病毒序列。在禽流感病毒结构序列方面,也至少获得了好几百种,但重要的是对于此次甲型H1N1“三源重配株”杂交病毒,至今对其内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
现代医学的科学哲学导向,钳制这些个病毒学家的科学目光,致使他们始终紧紧盯住病原体、病毒、甲型H1N1、SARS、H1N3病毒结构,一刻不离地聚焦于内构的基因片断。即being——是什么?纯粹结构实体的追踪。在纯真无限分化思路上拷问不息,它们曾经不断地创造辉煌,同时又陷入巨大的“窨井”。
中医外感热病“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与时令时间、机维序列,是道家黄老学派先哲真人面对天道~运气的高端感应。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理论是建构在敬畏天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感应”基点上,什么叫天道?人禀五常之气而生长,五藏元真畅通,安和全赖天道五运六气、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时令时间、机维的有序制约。生命的特征是一个有序的时令时间、机维过程“流”,时间是主宰生命过程“流”的有序曲线,时令时间、机维虚体的有序律是衍化有形有质四时病毒的天道指令系统。
甲型H1N1、SARS,抑或H1N3的背后隐态着一个指令系统,这就是中医先哲数千年以来孜孜不倦、上下探索的时令时间、机维度有序列。正是看不见的天道时令时间、机维度有序列制约,决定了看得见触得及的甲型H1N1、SARS病毒的变异与重组。“太阳主寒水,太阴主风热”的发病机理正是解构中医外感热病天道时令时间、机维有序律信息指令系统;不同属性的两个分支,即伤寒、温病与烈性传染病发生学的思辨模式。
【参考文献】 1] 苏云放.温病条辨白话解[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
[2] 陈亦人.伤寒求真[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95.
[3] 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35
.转自:转http://www。studa。net/yixue/100203/15131825.html
-----------中国人是最早注意到人与自然、宇宙、行星关系的人,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全息的大系统,并依据此系统来给人看病,具大智慧。
-----------
回复 忘忧闲人 的帖子呵呵,是啊,可惜现在很多医生都不能兼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