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不知其苦,方称手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论中有“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此乃古之大医者的精辟论述,指出了祖国传统医学手法操作的一种境界,在不断学习及从事推拿按摩实践和培训教学中,本人体会到“不知其苦,方称手法”至少包括了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在此给予简单论述,仅求抛砖以引玉,如有谬误,望斧正。(待续)
[
Last edited by 天健 on 2006/9/21 at 21:02 ]
-----------一、去除病患之苦
此乃医患者之直接目的,术者所施之法,无不是以去除疾病,消除患者痛苦使身体健康为目的,如骨伤扭错,施手法可复其位;再如“岔气”,虽是小病,但其痛难忍,甚则影响呼吸,施以手法治疗,立竿见影,速解其苦。而去除病患之苦,则要求医者首先要诊断清楚,辩证正确,施法得当,对此症之发生、发展及病理有清楚认识,进行辩证施治,在治疗上再权衡利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孰是标何为本,又往往是判断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在相当意义上其是优于现代医学的。表现在以手治病之按摩疗法上,就是根据辩证施以恰当的手法,当然手法的正确与否,熟练程度是治愈疾病的基础,此不再多述。正如《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伤有轻重,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所施之得宜”。
-----------二、不附加给患者再多痛苦
此是治愈疾病之法高明与否的标准之一,也应是医者不畏追求的目标,是“不知其苦”之精要所在,其蕴含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等相关内容,涉及范围之广,意义之深邃,凿之不竭。
首先:手法的“柔”和“刚”是手法补泻的关键之一(当然应用经络穴位针对“气”的调整不是手法刚柔的问题),表现为阴阳的两个方面,“刚”和“柔”是相对的,较重刺激者为“刚”,较轻刺激者为“柔”,其之间是辩证的关系。阴阳是辩证的总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手法亦应是辩证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如伤痛处肌肉痉挛掣硬,怎样施以手法呢?如果用“刚”力,则加重局部肌筋和气血的损伤,所以用较为柔和灵活均匀节律之手法逐渐渗透,使其“松”,“松则通,松则不痛”其乃以柔克刚。而较深在之伤病,在局部施术时,亦需较重之力,但应逐渐缓慢加力,渐达深部,以痛定痛,而不引起外层损伤,痛而不苦,其乃“刚”中有“柔”,如梨状肌损伤的手法治疗则需如此,以中病所而愈其变;还有一些急性损伤病症,如踝扭伤等,施以较“柔”之摩擦手法会加重出血
水肿,较重之“刚”力施术会加重损伤,若在邻近或循经取穴基础上,以及对应点施法,再施以针对性的局部点按,捋顺之法则有良好的促进消肿止痛之效果。《正骨心法要旨》在论述“提”法时也讲到“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倘重者轻提,则病莫能愈。轻者重提,则旧患虽去,而又增新患矣。”此阴阳之辩证法,对中医按摩手法选择及施术操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景岳全书·传忠录》中也讲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而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
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07/4/28 10:50 编辑 www.med126.com/wsj/]
-----------再者: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天人合一”。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而每个局部又包含了整体的全部对应信息,局部和整体亦都是相对的。在疾病的治疗中,除局部施治外,还应重视其与整体,气血以及脏腑的联系,有远端取穴上者下,下者上,左者右,右者左,前取后,后取前,内治外,外治内,对应点或反射区等,皆是循于整体观念与辩证及经络学说,有特定的疗效。但在中医按摩疗法上很多的病症仍需在患病局部施术更直接彻底,但患处之局部施术怎样使患者“不知其苦”呢?其有很深的学问,亦有很多的课题要去深入考究,前面已提过在手法上有阴阳的辩证法。又或怎样配伍选端取穴之法去其苦,亦是重要的经验课题。故按摩手法治疗常常采取局部辩证施法与辩证远端取穴配伍之法。例如
落枕者,除在患颈部施放松,温经散寒之法外,配合落枕对应点有奇特的效果,如先施术于对应点(穴)则减轻或消除患部施术之苦;再如现在社会上较流行的应用足部对应点,施以合理手法的足部保健可起到一定的防治疾病效果等。(待续)
-----------谢楼主文,患者得此医者方为大幸。
看此文让我想起我经过的一种正骨疗法,被戏称为“
咳嗽疗法”。即:病人举臂握拳,听大夫一声令下咳嗽并松拳,正骨完成,即有趣又有效。此法倒符合楼主文中之意。
-----------多谢先生分享指导!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要做到使患者不知其苦,这实在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与经验
曾看过一位前辈先进的文章说到
欲处理肩颈的疾病
需请患者的头后仰15度
想来,应该是背后的两条总筋因为后仰
而不致绷紧,施术时才不致有大的痛感
也比较容易能解除病灶的紧张
不知有哪位先生能提供类似的经验法则
让众多末学能学习观摩、体验实践
协助病患解除痛苦....先生功德无量
-----------
Originally posted by 酸杏 at 2006/9/22 12:54:
谢楼主文,患者得此医者方为大幸。
看此文让我想起我经过的一种正骨疗法,被戏称为“咳嗽疗法”。即:病人举臂握拳,听大夫一声令下咳嗽并松拳,正骨完成,即有趣又有效。此法倒符合楼主文中之意。
好方法。好的手法就是要朴实,简、巧、效。谢谢!
-----------又者:在治愈此病之同时不能因此而给患者留下“后患”之苦。现代医疗界有人在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过多采用非常强大之外力施术或牵引,甚至施以上千斤之力,殊不知是否造成肌肉等软组织损伤,而神经根的压迫刺激和软组织损伤等继发症以及致病因素才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经大量文献报告及临床观察证明,其实外力的方法已不能让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外的髓核回纳,且有些病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后仍有疼痛或复发,亦有此原因,如能以较柔和之法达深透之力,以放松局部软组织,疏通经络等,再针对性施以腰椎定位或不定位搬动小关节手法,有选择的配合使用适当的牵引法,以纠偏或使突出物移位,解除压迫刺激,常能有较好的效果,又不致患者较大的痛苦,又更为安全,是按摩治疗本病的优势。擅外治法者常说的“外惹内效”,多是指外部特定部位持续的良性刺激对机体内部相关组织器官的疗病效果,所以使用按摩等外治法能够治疗许多的内部病症,如头痛、
失眠、
便秘、
痛经、慢性
腹泻、青少年近视、小儿消化不良、厌食等等,涉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诸科,特别是功能性疾病效果奇佳。我本人还认为,外部特定部位持续的不良刺激亦可以引起内部相关病变,这也是符合于祖国医学之“双向”理论的。如脊柱小关节扭错,
关节脱位等,使用捺正复位手法当然重要,但仅施以局部较重手法整复,而不给予配合轻柔之法以调和气血,舒松肌筋,兼或远端取穴引行气血,疏通经络等,亦可留有后患。而脊柱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相关系统的病症,已被很多专家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广泛重视,且较重的扳动关节类手法所造成的局部不适,亦可用轻柔的手法给予缓解,再有点穴等重手法后给予局部按揉等放松法亦有此意。如点承山穴后遂施以拿定腓肠肌法可防止该肌肉发生痉挛;点天宗穴后施以指掌揉法解除“得气”感所致的不适,亦可防止气机壅滞于胸,等等。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即有“上医治未病”之论,岂可留以后患。
篇幅所限,在此不多加详细叙述。总之,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医者自当以惠济苍生为志,治病于未发为上,祛病于始得为善,愈病而无他伤为功,而作为能堪称祖国医学之祖的按摩外治疗法正是能合于此,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如今其以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为指导,以穴位主治性能及解剖生理功能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能治疗又可保健且无痛苦,无创伤。好的按摩手法亦应当是效果良好,操作简便,施术合理,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不给患者附加较大的痛苦,或痛而不苦,或使患者有享受之乐则更佳,而操作技能是基础的基础。
-----------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健 at 2006/9/22 15:51:
又者:在治愈此病之同时不能因此而给患者留下“后患”之苦。现代医疗界有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过多采用非常强大之外力施术或牵引,甚至施以上千斤之力,殊不知是否造成肌肉等软组织损伤,而神经根的压迫刺激 ...
此真知之笔!
-----------好!
不过真正手法好的..中国没有几个.
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