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熊科动物
棕熊和
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
熊胆。
《药性论》:臣,恶
防己,
地黄。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
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时气热盛变为
黄疸,热邪在足太阴也。久痢,疳匿,湿热在手阳明也。
心痛疰忤,热邪在手少阴也。入三经而除热邪,故能疗诸证也。极苦而寒,故又能杀虫,治恶疮,点
痔。
简误: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盖以类相从也。小儿
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本草蒙筌》:味极苦,性恶地黄防己。任为丸散,勿用煎汤。治男妇时气热蒸,变为黄疸;疗小儿风痰壅塞,发出惊痫。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病久发不愈,涂之立建奇功。
《药性解》:熊胆,味苦,性寒,无毒,入胆经。主时气热盛变为黄疸,小儿风痰壅塞、惊痫疳蛪,杀虫散毒,可敷恶疮及痔。入水分尘,如练不散者真。恶防己、地黄。按:熊胆入胆,从其类也。清火定惊之功,较胜诸胆。
《本草备要》:泻热。
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五痔。涂之取瘥。性善辟尘,扑尘水上,投胆少许,则豁然而开。
《本经逢原》:熊胆,苦入心,寒胜湿,手少阴、足厥阴药也。其性洁不染尘,故能清心平肝,为时气热盛,变为黄疸之要药。又能杀虫明目,除翳障疳痔,虫牙蛔痛,小儿惊痫瘈疭。以
竹沥化豆大许服之,去心中涎。痔疮赤肿,水化点之即消。凡实热之证,用之咸宜。苟涉虚家,便当严禁。
《本草求真》:[批]凉心平肝。
熊胆专入心、肝,兼入脾、大肠。味苦性寒无毒,功专凉心平肝。惟其凉心,所以能治心痛、疰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疸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蛪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发作惊痫,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熊胆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熊罴壮毅之物属阳,故书以喻不二心之臣,而诗以为男子之祥也。
《得配本草》:恶防己、地黄。
苦,寒。入手少阴、厥阴经。凉心平肝,为眼障疳虫之要药,并治黄疸惊痫。得
片脑,拌
猪胆汁,涂十年肠风痔瘘,并搽风虫牙痛。拌
使君子,蒸研为丸,治诸疳羸瘦。
《本草分经》:苦,寒。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涂痔。
【现代药理研究】
1. 熊胆有镇静、解痉、抗惊厥作用。
2. 熊胆有解热、镇痛作用。
3. 熊胆对心脏的影响:其水溶液对离体
蛙心呈现小剂量抑制、大剂量兴奋作用。
4. 熊胆有保肝、利胆作用。
5. 熊胆有镇咳作用。
6. 熊胆有解毒、抗炎作用。
7. 熊胆有溶解胆石作用,其所含多种胆汁酸可使胆汁中胆固醇量降低,并使呈过饱和状态的胆固醇胆汁成不饱和状态。
8. 熊胆能影响消化功能。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牛磺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等还能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
9. 熊胆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
10. 熊胆能消除
亚硝酸钠,且有明显量效关系;另外,熊胆液能明显阻断二甲基亚硝胺的合成,其量与阻断率呈量效关系。
11. 熊胆有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12. 熊胆有降血压作用。其所含多种胆汁酸盐均能扩张离体
兔耳血管,静脉注射可引起麻醉
兔血压下降,并可降低正常和自发性
高血压大鼠血压。
13. 熊胆有降血糖作用。
14. 熊胆对
白血病细胞分化有分化诱导作用。引流熊胆可使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 80%以上的细胞分化为单核-巨噬细胞特征的细胞,使该细胞失去自发形成集落的能力,同时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