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读点医书做管理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王和


    这几年,人们的生活好了,就开始注重养生之道,于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开始风靡全国,养生保健的主题充斥各种书籍和电视节目,中医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企业有的时候也叫“法人”,即它具有人性的一面,因此,企业管理也可以用医生治病,特别是中医的方法,换一个视角看事物,相信一定能够看出一番全新的感受,得到一些全新的启发,所以,管理者不妨找几本医书读读,也许能够读出点管理的新心得。


做一个管理的“上工”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又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他告诉我们了一个基本道理,作为一个好医生,即“上工”在人的健康管理中追求的是“治未病”的境界,因为,“治未病”能够最大限度能地保持人的健康不病,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上工求其萌芽”,癒病“十全九”,讲的是好医生应当学会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作为管理的“上工”,其关注的不应当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追求不出现问题,即“未病”。企业要做到始终处于“未病”的状态并非易事,它需要一种良好的治理结构,同时,还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这个结构,确保形成一种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就像一个人,要想保持“未病”的状态,就必须保持着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根据时令、年龄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机体处于一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往往困顿和纠结于问题的解决,而难以自拔,更有甚者是少数管理者大有一种对“被解决”状态的“不亦乐乎”。其实,要做到“治未病”,管理者应当学会“错步”的方法,即暂且放下眼前的问题,去思考和解决导致问题的问题,也就是那些基础性和制度性的问题,通过基础和制度解决,从根本上保证今后不出问题。这就是“治未病”的精髓。同时,作为“上工”的重要素质是“早”,即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早发现、早研究、早处理、早解决,“早”的关键是早发现,而我们许多企业往往是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治疗,其实,“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境界。所谓习惯,就是管理者应当学会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即养成不断反思自我,反省自身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地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加以解决。所谓境界,就是管理者应当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会倾听和兼听,这不仅需要一种理性,更需要一种胸怀和境界。我们的管理者通常是喜欢听好的,久而久之就听不到不好的了,而且,越是位高权重者,这种情况就越突出。所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学会包容和保护,甚至是“纵容”那些敢于讲真话、实话,甚至是难听话的“刺头”,这也许是管理者能够“早”的一种保证。

  整体观是中医的精髓

  作为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的整体观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了内在的脏腑器官之间,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医认为人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沟通,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为用,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同时,认为人与外界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人体在能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稳定的机能活动。

  企业作为“人”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但有些管理者往往缺乏整体观念,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能够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结果是效果往往不好,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而中医认为: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可以影响整体。而且,病变是会相互影响和传变的。同样,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也认为生物某些局部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整体的、内在的规律。因此,管理者在思考和解决局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全局中去,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对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则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特别是一些大企业的部门领导,他们往往从部门和自身职责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常常有一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有的时候甚至会用一种对立的眼光去看问题,对其他部门的问题还会有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看,人的脏腑器官是一个整体,他们无论是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是相互沟通、影响和协调的,部门领导要认识到一个部门的事情和问题往往是难以靠自身独立解决的,部门之间也是“互相为用”的。中医治疗耳鸣耳聋,采用的是补肾的办法,因为,肾开窍于耳。它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

  此外,中医的整体观强调人与时令,与环境,与社会的统一性,即“有诸内必行诸外”,企业管理也一样。从时令的角度看,我们应当理解周期性与阶段性特征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从环境的角度看,我们应当理解“水土不服”往往是企业进入新市场面临的突出问题;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应当理解缺乏正确“客户价值观”的企业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所以,好的管理者应当学会追求一种与时、空和人文的统一与和谐。

  明白“同病异治”的道理

  中医的辨证论治讲“同病异治”,所谓“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即所表现的症候不同,因此,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中医治病注重的是病机的异同,其次才是病的异同。所以,才有“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说法。病是表象,而病机和证候是本质。相同的病不等于相同的病机和证侯,而病机和证侯是主要矛盾,只有针对病机和证侯的“对症下药”,才能够解决病的问题。

  在管理中,人们往往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经典案例、标杆企业、解决方案、管理工具是管理企业,特别是解决存在问题的“葵花宝典”。如“标杆企业”方法,基本的逻辑是寻找“标杆企业”,然后进行“对标”,根据“对标”发现的问题和差距,按照“标杆企业”的做法,“按方抓药”并“照单全收”。殊不知每一个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是不同的,也许他们存在的问题是相同和相似的,但导致问题的原因,即“病机和证侯”是不同。因此,如果我们照搬照抄,“同病同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或许还会带来新的和更大的问题。管理者应当学会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去搜集各种“证”(信息),然后,通过系统思维,辩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因此,辨证的过程就是医生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去认识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反映疾病本质的思维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见中医讲的是从本体出发,从调查研究出发,提出基于本体调查研究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不排除学习借鉴,但一定要明白别人的病是别人的,别人的药也是治别人病的药,即使我们有着同样的病,并不等于我们就应该,或者可以吃别人的药。管理同样没有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的药。

  有的时候,一些咨询机构,包括一些“国际著名”的咨询机构也时常扮演着“同病同治”的庸医角色,他们经常是把上一个客户的“药”给下一个客户吃,基本的做法是用一个“筐”去“装”所有的企业,然后,就“一个方案打天下”。给人的感觉是:你的医生给你一张处方,是他上一个病人的,只是把患者的名字涂改成你的,因为,他连重抄一张都懒得了。这样的医生和方法治不好病,甚至给人“吃错药”就不奇怪了。

  中医阴阳观的启示

  阴阳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当它渗透到中医领域之后,就成为了中医重要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阴阳理论的核心是对立与统一,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体现自然界,也体现反映在人体内部。阴阳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以及属性的规定性。阴阳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感所引发的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是影响和主宰着人的健康状态的基础性关系,同时,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思路。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面临许多矛盾,困顿于抉择与取舍,如果我们学一点中医的阴阳观,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规模与效益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我们不妨用中医阴阳观的方法论去思考和解决。一是阴阳的对立制约,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存在着抑制、排斥和约束的关系。我们在处理加快发展和提高效益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他们彼此抑制、排斥和约束的特性,从而充分关注和兼顾对立的一方。否则,就可能出现“阴阳互损”,即发展速度上去了,效益却严重下滑,结果是得不偿失;或者是在片面强调效益时,却丧失了市场地位,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从中医的角度称之为“阳消阴亦消”的“阳损及阴”。二是阴阳的互根互用,指阴阳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和互为根据的。规模与效益既有相互对立制约的一面,但更有相互依存、蕴藏和资生的一面,而且后者是基础性关系,是主要矛盾。要认识到规模是效益的“根”,同时,效益也是规模的“根”。处理和把握的关键是如何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关系,形成一种“相互资生”的良性循环。三是阴阳的消长平衡,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从宏观的层面看,规模和效益均不可能长期单向发展的,他们总是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实现一种动态平衡,实现一种回归,从而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四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我们在处理规模和效益的关系的时候,要理解“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道理。同时,要学会运用中医的阴阳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继而用盈利优势去促进规模的更大发展。中医的阴阳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均具有“阴阳”两面,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同时,存在“互根”的本质,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管理者应当学会掌握阴阳观,以避免在工作中陷入片面和绝对的思维。
相关文章
 守中丸(《解围元数》卷三引张守中方。)
 请教小孩缺钙
 安心绝梦汤(《惠直堂方》卷二。)
 除烦汤的魅力
 血室指哪里
 女性不孕治疗歌括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