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康平:
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孪急,反与
桂枝汤(嵌注:欲攻其表,比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吐逆者,作
甘草干
姜汤。(傍注:以复其阳)……
康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孪急,反与
桂枝汤,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吐逆者,作甘草
干姜汤,以复其阳……
按:只摘录了傍注,没有摘录了嵌注。康治本摘录时嵌注仍未注入。
例二:阳阴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傍注:其脉不负者,为顺)。(嵌注: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
按:按逻辑,看嵌注为傍注之注。嵌注晚出。
例三:伤寒例:……内不消,大满(傍注:大实坚)有躁屎
按:“坚”字没避隋讳改“鞭”,比注隋后所增。
例四:宋本,康平本第173条,
黄连汤方后: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嵌注:昼三夜二)(傍注: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法)
按:傍注晚于嵌注,应无疑矣。
由上面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康平本的注文是多个时代的产物,绝非一两个人作注。
康治本六十五条文中,有一条在康平本里为准原文(退一格)。有一条在康平本里为追文(退二格),其余均为康平本的原文。康治本抄写者在摘录时(也可能非摘录,而所据之本残缺,不过以其每条文基本都方法同有,摘录可能性大),所见的版本已经有准原文与追文,且这些条文未有全排为一种格式,因摘录者只摘了一条准原文与一条追文,且两条均有方。
按例一,康治本抄写出,只看见康平本中注文(非谓抄自康平本)的一些部分,可见当时抄者比我们今天看到的少,而我们所能多看出来的,就是康治本成书后才增入,不仅注文,就连正文,康治本也有比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条文简略。或少了一两个短句或字词的。(其实康平本正文有些也是注文,但由于当时传抄,已有一些在某时归为正文。康治本反能鉴别康平本的这个问题)不过,康治本是一个摘录本,所以,对于其比现在所见他本文少的地方,就要考虑到是否非实用性不大而不选的问题。
虽然,康治本经隋时整理(坚字避讳改鞭),比金匮本晚出,也没有分出正文注文,条文少,但经上述所论,其所据底本,应该是众本之最早者。条文接近原文原貌也相对较大,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