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蔚生曰∶自黄帝有风论篇,仲景有伤风说,风病之名,遂成千古不磨。然而后之习医诸家,亦即因此互相立论,互相眩迷矣。有谓风为阳邪者,有谓风为阴邪者。彼云此误,此议彼非,卒使最易了解之风字,成一群医争讼莫结之案,岂不大可怪哉。迨至近代西学输入,而医学高明之唐容川,始将西说参合。言空中之气,有冷热二种,空气热则涨而上升,他处冷空气,即来补之。试于门中热火,门之上下各有孔,则上孔之热气必外出,下孔之冷气必内入。成风之理,与此相同,因此成两种风。一为自冷处吹向热带之风,一为自热带吹向冷处之风。
是成风之理,已可得其梗概。然其解《内经》之东方生风,为应春气,阳回阴退之象,是其犹未能将先圣成风之奥旨,阐发无遗,而明乎天地之底蕴者也。予以个人之研求,体先圣意义之所在,谨敢直抒管见,而为风症之谈。
虽是否有当,不能无后贤之指摘。而见之所至,实亦曰不敢自己云尔。夫风者,乃空气之被牵引,而流动以变其常体者也。有寒有热,有缓有速。不可以寒拘之,亦不可以热拘之。不可以阳拘之,亦不可以阴拘之。先圣名之曰风,盖已以包乎寒热二者在内,与包乎寒热平均之和缓亦在内也。大地之上,惟空气为最多,故亦惟风为最甚。
然风不自成,必有使之所以成者,而后得行其撼山摇海之威,翻天覆地之状。推厥其物,则惟日球。盖日球为阳热凝聚之一大火体,其积较地球为大,有蒸晒调剂空气之力,有旋转左右空气之力。其将空气蒸晒至热也,则空气失其常度,随阳热之蒸发,由至静而变为至www.med126.com/kuaiji/动,成为一种热风。如西人之所谓热则澎涨,容川之所谓自热处吹向冷处之风是也。其将空气不能蒸晒为热也,则空气亦失其常度,随阴寒之凝聚,亦由至静而变为至动,成为一种寒风。
如西人之所谓冷则收束,容川之所谓自冷处吹向热带之风是也。吾人试于平旦无风之时观之,见天地清阔,本一俨然空气静寂之天地也。而霎时旭日东升,空气融和,渐由温暖变而为亢烈,即觉有微风生焉,此即东方生风,空气随太阳为转移之一验也。如日被云掩,或沦胥西没,则空气由和暖而变为寒冽,亦觉有微风生焉。其他暴风旋风等类,亦无不系空气随太阳热度之增减,以为转移进退者矣。俗语有开门风,关门息,关门风,开门息之说,实则《内经》东方生风之义,而兼含有风之成息之理。不过识见尚浅,未能将其所以成息之理说出耳。而昧者不察,以为东方即为生风之处,毫与太阳无涉,不亦惑乎?予言未竟,客有笑于予者曰∶古人云∶东方为震,震为木,木生风。子言东方不能生风,得勿木能生风乎?曰非也。木者,风之标也;空气者,风之本也。然空气亦非真本,太阳则其本中之本耳。试思地球之上,本木最多。然参差于木之间者,何物无有,不过木体为最高,可以代风之扬威耳。若曰除木而外,湖海不为之激荡而扬波,房屋不为之吹嘘而震动,此则必无之事,伐木以止风,竭泽以理痰,是何异扬汤止沸。故仲景治风大剂之桂枝汤,除桂枝祛风,白芍扶肝而外,余则姜甘大枣,俱系温理脾胃之药,然亦即合助火热以化阴寒之药也。入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名为小天地,实则与天地有异。天地寒热之风,既能伤及万物,而人之元气有亏,亦能受风之袭击而成病。故有元气本寒,又感寒风而病寒者,如桂枝汤是也。亦有元气本热。又感热风而病热者,如风引汤是也。如谓风为阳邪,则不宜有桂枝汤之用桂枝生姜;如谓风为阴邪,则不宜有风引汤之用大黄石膏。是风之有寒有热,于此益彰。天地体人之微,生长防风桂枝等类,以治寒风,又生长天麻白头翁等类,以治热风,是诚天地造化之妙,无美不具,人体造化之妙,因症制宜。而利用之道,亦可谓无奇不偶矣。然感寒而病寒风,感热而病热风,此尚为风之正面,非风之对面者也。
今试再为风之对面者言之。人之心脏,犹夫日球,本以化生血液,温养肢体。设也寒为之积,火热不能行其职权,则脏腑为之阴凝,肢体为之收引,而寒风暴然作矣。治之之法,则惟有疏寒以解之,助热以化之。寒退热盛,而风自息。设也热为之炽,水阴不能行其既济,则脏腑为之阳亢,肢体为之炙灼,而热风暴然作矣。治之之法,则惟有清热以降之,助水以潜之。热退阴盛,而风亦息。此皆风之由于内因,而为风之对面者也。其他若吾人素患阴虚,阴液渐形消涸,肢体渐形羸瘦,俄而舌黄面赤,大渴引饮,烦躁抽掣,坐卧不安,甚或昏迷不醒,此亦热风暴发之候,急宜滋阴以启生化之源,并宜重用苦寒,以降其上亢之火,阴滋火潜,标风自减。
若夫病始而为寒风,病终而为热风,则非由于外感之传变。汗出过多,津液为之涸竭,即由于过服辛热,以伤水泉之源也。若谓吾儿未出门户,未食生冷过热等物,何至有寒风热风之感伤,是则拘迂之谈,未知常变者也。
予曾亲治数儿,未出户门,未食生冷而病寒风者,以桂枝、防风、羌活、葛根、白芍、生姜、大枣等味而获愈者。余又曾亲治数儿,未出户门,未食辛热,而病热风者,以生地、白芍、川芎、黄芩、黄柏、天麻、白头翁、甘草等味而获愈者。是岂人事之使然哉,夫亦曰履霜坚冰,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仲景桂枝汤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www.med126.com/sanji/(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上五味为仲景治伤寒风之主剂,量小儿之大小,以为药之重轻。服药已,须 稀热粥以助药力,不可令汗太过,重伤津液。夫风之所以有汗者,以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同司太阳经络,膀胱化气,护外为卫,小肠化血,布内为营。犹主之有正副,物之有表里也。先贤仅以六脏各配一腑,相为表里。余以谓犹未尽曲微,不如以其各经气之所主,尚分一个正副表里也。伤寒是太阳膀胱之正表受病,太阳膀胱既化生真阳之气,以为卫外。卫阳虚,招外寒,则寒邪寄居皮毛,而毛孔闭塞,故无汗。伤风是太阳小肠之副里受病,小肠化生真阴之血,以为营内。营血虚,招外风,则风直达营内,而卫气无所根据归,故有汗。汗者乃卫气之变体,如空中上升之气,遇冷变而为雨,口鼻之气,着漆石复化而为水珠也。古人云∶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于风之治法,固已得要略。而以肝木生风之说,白芍平肝之用,便泥于营血是肝血所主,治风专责之肝,将底面之太阳小肠抛去,未免可惜。盖肝虽是藏血之脏,而小肠则为生血之阳腑。风既有伤营血,而小肠亦不能辞其责也。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一钱)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芩(一钱) 党参(一钱) 半夏(七分) 甘草(一钱)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此汤虽系仲景治发热恶寒支肢烦痛之太阳症,与治呕而心下支结,外症未去之少阳症,而以之治小儿大人伤风之症,颇多奇效。不过须根据时气之冷暖,因症之增减,以为权变耳。如时令燥热,可将桂枝易以防风、荆芥等味。如舌苔焦黄,大渴引饮,可将半夏易以知母、花粉,甚则石膏亦可加入,生姜亦可减去。如腹中痛者,可去黄芩,将白芍加重。如咳者可加杏仁、五味。如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可去黄芩加茯苓。用之得当,即为治风之神方。人每疑柴胡为治少阳伤寒之主药,不可以之治风,是其泥于少阳伤寒,切忌汗下之说,而不知尚有少阳伤风者也。夫风既入少阳,故亦时形恶寒,时形发热,出汗。柴胡秉少阳春木之气,直进少阳经络,而佐以祛风之味。使风之由腠理而入内者,仍由腠理而出外。是柴胡得桂枝防风等味之援助,而益肆其散寒之威,而桂防等得柴胡之向导,而愈着其去风之力也。先贤有云运用之妙,存乎其人,其此之谓欤。
金匮风引汤
大黄(一钱) 干姜(一钱) 龙骨(一钱) 桂枝(一钱) 甘草(一钱) 牡蛎(一钱) 寒水石(一钱)滑石(一钱) 赤石脂(七分) 白石脂(七分) 紫石英(六分) 石膏(一钱)
清热去风汤
天麻(一钱) 白头翁(一钱) 川芎(七分)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连翘(一钱)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涂蔚生曰∶此方为予平日之经验所立,为治热风之主剂。昔人只知有寒风,不知尚有热风。然其所用之药,亦多有芩连等味,不过其拘于寒郁生热之说。未知热极所生之风,亦多系热风耳。查其所称惊风丸,即系治热风之药。惟其称此种丸药,可治急慢惊风。遂使此种魔术传至乡里,印入俗人脑海,奉为金科玉律,百折不磨,遗害无穷,此诚最可痛恨者也。不知寒风之与热风,犹水炭不可同炉。寒甚风固急起,热甚而风亦可急起。用寒药以治热风,用热药以治寒风,是则调剂其偏寒偏热不平之气,使之归于平耳。但未有闻治寒之药可以治热,治热之药,亦可治寒者也。为此说者,既不考其自相矛盾;而闻其说者,亦随声附合,不辨真伪,是何愚之甚耶。愿天下之为医者,直斥其非,使乡间尽知其讹。是则天下婴儿之幸,亦天下为父母者之幸也。
地黄去风汤
生地(一钱) 玄参(一钱) 白芍(一钱) 萸肉(一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黄连(一钱) 天麻(一钱) 川芎(六分) 白头翁(一钱) 贝母(一钱)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涂蔚生曰∶此为阴虚火旺,而生热风之方,亦系本余平日经验所立。大人此症最多,小儿颇少。夫阴虚之所以生火者,因水火虽是一家,实则相济为用。如水阴亏损,不能上济火化,心火猖獗,煎熬阴液,渐形竭蹶,迨三阴俱伤,内部纯是一团枯槁无根据之火气,则飞扬上越,发而为风。悲号狂呼,间类六畜之鸣;抽掣搐搦,俨如诸寒之引。此时平肝以止风,则非根本之治,理脾以祛痰,则系速亡之疗。惟滋阴以治其本,清热以治其标,庶克有济。至佐以去痰除风之药,则系标中之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