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期内查阅了叶天士医案,叶先生在<中风>门治某妪一案,应用了运气,节令等学说,对我们今天学习有较大帮助,因此发出供大家参阅:
某妪: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功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上午服:
金
石斛10 化桔红1.5 白蒺
藜6
秦皮3 草
决明6 冬
桑叶3 嫩勾藤3 生
白芍3
又 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九制
熟地240
肉苁蓉120 生
虎胫骨60 淮
牛膝90 制首乌120 川萆解120 石斛240
赤白
茯苓120 柏子霜60
右药照方制末,另用小黑穞豆皮八両应煎浓汁法丸.毎早百滾水服三钱.
议 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
人参60 熟
半夏60 茯苓120
广皮60
川连30
枳实60 明
天麻60
钩藤90 白疾藜90
地栗粉60 右末,用
竹沥一杯,
姜汁十匙,法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又 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虚,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燥舌糜,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暂以清润上焦.其本病再议.
白
扁豆9
玉竹9 白
沙参6
麦冬9 甜
杏仁6 象
贝母6 冬桑叶3 卷心
竹叶3
洗白
糯米七合,清汤煎.
又 暂服煎方.
北沙参9 生扁豆6 麦冬9
百合4.5 白
茯神4.5 甜杏仁4.5
又 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麦冬240
天冬120 苡米240
柿霜120 沙参240
扁豆衣240 甜梨汁1000
甘蔗浆1000
水熬膏,其真柿霜收.毎服五钱,开水送下。
又 夏热秋燥,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都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进手太阴清燥甘凉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
燕窝菜 洗净另熬膏一斤 甜梨 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人参 另熬收三两
九制熟地 水煮四两 天冬二两 麦冬四两
黄芪皮四两 炙
甘草二两 茯神三两
-----------大医就是在这体现了。
-----------又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著右肢,心中热炽,难以言状,此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夹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
九制熟地 240 肉苁蓉120 天冬120
当归60 白芍90 石斛熬膏240药
黄柏盐水炒60
淮牛膝90 右为末,另用
虎骨胶90,溶入蜜,捣丸.服五钱,滚水.
又 太太诸恙向安.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夹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独甚于四肢者,风yin末疾之谓也.经云:风yin于内,治以甘寒.夫痰壅无开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
天冬120 麦冬240 沙参240 天麻120 白
蒺藜120 甜梨汁500
芦根汁240 蔗浆500
鮮竹沥240 柿霜120
先将二冬,沙参,天麻,白蒺藜加
泉水煎汁滤过,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午食远服五钱,百滚水调服.
又 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热,议铁瓮先生
琼玉膏方:
鲜生地 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绵阳市纸滤清,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 另置一
铅罐,或圆铅球,盛前药,封坚固,用铁锅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可住火,至三日后,连器浸冷水中,一日顷取出,入后项药:
人参研细末180 白茯苓研粉十六两 真
秋石煅,候冷研30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样,收贮小口瓷瓶内,扎好勿令泄气.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又 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
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120 杞子45 天冬60
茺蔚子60 黄
甘菊45 黑穞豆皮60 茯苓60 石斛熬膏八両
虎骨胶60水溶 右末以石斛膏同溶化,虎骨胶捣丸。早上滾水服三四钱。
又 久热风动,津液日损,舌刺咳嗽.议以甘药养其胃阴,老年纳谷为宝.
生扁豆120 麦冬120 北沙参90
天花粉60 甘蔗浆360 柿霜60 百合120熬膏,加
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服三四钱,晚上服.
又 液燥下亏,阳夹内风上引,阴不上承,舌络强则言謇;气不注则肢痿乏力步趋.凡此皆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透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耳.
九制熟地 120
阿胶6 0 女贞实60 穞豆皮60 淡肉苁蓉30
旱莲草60 石斛90
用精羯
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又 暂服煎方:
生地 沙参 茺蔚子 黑穞豆皮 川斛 牛膝
又 晚服丸方:
桑叶 240 三角
胡麻120 九制首乌90 茯苓90 人参60
炙甘草30
酸枣仁炒60 苡仁60
右为末,
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每服三钱,百滚汤下。
-----------又 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而阳明务盛阳耳.阴阳不肯相依,势必暴来厥中,过大暑可免,以暑湿大热,更多开泄,致元气不为相接耳.然此本虚标实,气火升腾所致.经旨以苦寒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
人参3 生牡砺15 白芍6
乌梅肉1.2 川黃连1.8 熟半夏3 上午服.
丸方:
人参60 茯苓90 盐水炒
黄连 半夏45
陈皮60 枳实45 白蒺藜45 白芍45 乌梅肉30
为末,竹沥法丸.早上服三钱,百滾汤下.
又 夏月进酸甘泄热,和胃通隧,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缩下降之理.缘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熏蒸胃脘,逆冲为呕;舌络被熏,则绛赤如火,
消渴便阻,犹剩事耳.凡此仍属中厥根萌,当加慎静养为宜.
生
鸡子黄一枚 阿胶4,5 白芍9 天冬3 川连0.3 上午服.
又 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先以补心汤,理心之用.
人参3同煎 川连1.8
犀角6
玄参6 生地15
丹参3 卷心竹叶6
又 苦味和阳,脉左颇和,但
心悸少寐,已见营气衰微。仿“金匮”
酸枣仁汤,仍兼和阳,益心气以通肝络。
酸枣仁15 茯神9 知毌3
川芎0.3 人参1.8 天冬3
医案终.
按:叶氏本则医案,前后十八诊,历时二年余.充分展示了叶氏周密,清湛的医疗风格,如神龙升天,光芒四射.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领略他的医道:
1.叶氏深究五运六气学说,善于根据运气偏胜,节气风寒暑燥火的推移,结合病人的体质,活用内经治则,从而正确地处方.如第一诊,他首先指出"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病人又"平昔怒劳忧思,"以致肝木内风因外风而鼓动盘旋,固为中厥之萌,也就是"中风先兆"了.在十五诊,又提出"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而阳明为盛阳耳.叶氏在这二诊中,提出了"苦降辛泄,少佐微酸","苦寒咸润酸泄,少佐微辛",都可在经中找到依据,二法一字之差,当仔细玩味.另叶氏在季节推移中,春夏秋冬,风火燥寒,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应对,且做到丝丝入扣.
2.提出了"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的中风类型,有效地指导了中风病的治疗.
3.在十八诊中,叶氏使用了汤,丸,膏"等剂型,且体现了急则用汤,缓则用丸,调理用膏,用得恰到好处.且在制药上强调道地药材,强调制法,如九制熟地,就是典型例子.铁瓮先生琼玉膏的制法,更是详之又详,若无身历其境的历练,是不可能说得那么详细的.
[
本帖最后由 yeqin 于 2008/1/24 18:10 编辑 www.med126.com/zhi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