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甘蔗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薯蔗、干蔗、接肠草、竿蔗、糖梗
汉语拼音 gan zhe
英文名 Sugarcane
药材基原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
动植物形态 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资源分布 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生态环境 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栽种。 栽培技术 用茎秆埋植法。可用蔗梢和蔗茎作种苗。于冬季,将育苗订做成宽1.3-1.6m、高10-12cm的畦,按间距约1cm把处苗平排或斜排于苗订上,芽向两侧。排种后盖土,再盖塑料薄膜,以保温保温。春季在整好的地上,开沟栽植,行距一般为1m,栽后盖土压紧。 田间管理 苗期,中耕除草2-3次,追肥2-3次,并进行间苗。移栽前施磷、钾肥作基肥,移栽后以追施氮肥为主。生长后期剥除枯老叶。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 病虫害防治 棉蚜虫、粉介壳等害虫为害茎叶,可用化学药剂防治。
采收和储藏 秋、冬季采收,除去叶、根,鲜用。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 蔗汁含多种氨基酸,有本酸。氨基酸有:天冬酰胺(asparag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丝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正亮氨酸即α-氨基已酸(norleucine),赖氨酸(lysine),苏氨酸(threonine),谷氨酰胺(glutamine),脯氨酸(proline),酷氨酸(tyrosine),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有机酸类有: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乌头酸(aconit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和草酸(oxalic acid)。茎含维生素B1(vitamin B1),维生素B2即核黄素(riboflavin),维生素B6即吡哆素(pyridoxine)和维生素C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1.净制:去除根、叶及茎尖,洗净,刮掉外表腊粉,表皮及节芽等。 2.切制:绞、切成小节、碎块、生食(嚼汁)或捣汁。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甘蔗制糖过程中提出的糖蜜内,含有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中抑制作用的多糖类(0.55g/1.2kg),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组成。榨去汁的甘蔗渣中,也含这种多糖类(2.6g/2.6kg)。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1.蔗浆煎炼:与鱼笋之类同食,皆不益人。 2.配莱菔:清热解酒;配生:温中降逆;配粟米:补脾润肺。
药性 甘;寒
归经 肺;脾;胃经
功效 清热生津;润燥和中;解毒
功效分类 清热药;润燥药
主治 烦热;消渴;呕哕反胃;虚热咳嗽;大便燥结;疽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甘蔗汁,30-90g;或榨汁饮。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甘蔗莱菔汤《山家清供》:酒食过度。甘蔗生姜汁《梅师集验方》:治疗反胃。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1.《纲目》:蔗,脾之果也,其浆甘寒,能泻火热。煎炼成糖,则甘温而助湿热,所谓积温成热也。蔗浆消渴解酒,自古称之,而孟诜乃谓共酒食发痰者,岂不知其有解酒除热之功耶。《日华子》又谓沙糖能解酒毒,则不知既经煎炼,便能助酒为热,与生浆之性异矣。
2.《本草经疏》:甘蔗,为稼穑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气,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热润燥,故主下气利大肠也。《大明》谓其消痰止渴,除心胸烦热,解酒毒。今人用以治噎膈、反胃呕吐,大便燥结,皆取其除热、生津、润燥之功耳。
3.《玉楸药解》:蔗浆,解酒清肺,土燥者最宜。阳衰湿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本草》谓其下气止呕,则虽属甘缓,亦颇疏利不壅,与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
4.《纲目拾遗》:黄海若云,凡痘疹不出,及闷痘不发,毒盛胀满者,此痘属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与食,不时频进,则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过于蚯蚓、白,惜人不知其功用。
5.《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
6.《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
7.《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
8.《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
9.《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
10.《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
11.《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
12.《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考证 出自1.《别录》。 2.孟诜:蔗有赤色者,名昆仑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殊胜于蜀。 3.《纲目》:蔗皆畦种,丛生,最困地力,茎似竹而内实,大者围数寸,长六、七尺,根下节密,以渐而疏。抽叶如芦叶而大,长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茎,可留过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谱》云,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西蔗,作霜色浅。曰竻蔗,亦名蜡蔗,即荻蔗也,亦可作沙糖。曰红蔗,亦名紫蔗,即昆仑蔗也,止可生啖,不堪作糖。凡蔗榨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隽永也。 4.《随息居饮食谱》:甘蔗,榨浆名为天生复脉汤。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Caulis Sacchari Sinens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Saccharum sinensis Roxb.
科属分类 禾本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24-Ethylidenelophenol
cis-Aconiticacid
甘蔗甾醇
甘蔗滓
甘蔗皮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