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初学中医,今后在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将用此帖提问,请各位前辈解惑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小弟初学中医,难免会有不少疑问,今后在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和不解,将用此帖提问,请各位前辈帮助解惑,共同讨论,一起进步,谢谢大家!
-----------问:
《景岳全书》之《传忠录》上里证篇五,“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于里也。若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证,皆邪入于里也。若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者,此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可下之也。”

其中“潮热斑黄”和“可下之也”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问:
《景岳全书》之《传忠录》上虚实篇六,“阳虚者,火虚也,为神气不足,为眼黑头眩,或多寒而畏寒。阴虚者,水亏也,为亡血失血,为戴阳,为骨蒸劳热。气虚者,声音微而气短似喘。血虚者,肌肤干涩而筋脉拘挛。”

其中“戴阳”是指什么症状?
-----------其中“潮热斑黄”和“可下之也”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潮热斑黄”  这要结合上下问连做一起看,单独解释我的理解是阵阵嘲热盗汗汗斑发黄。
            “可下之也”指里实证 可以用下法使客邪从下而出 则病解。
这我觉得应该通看是指里实的证。
错误不堪 望间量 指正。
-----------其中“戴阳”是指什么症状?
我觉得是 元阳外越  上浮   也可理解有点阴胜格阳  ,所谓戴有点向玳瑁的意思,有点指在上,在外,而不潜藏的意思。不知道这样讲 你明白点了吗?
我是乱讲的 请大家指正。
-----------其中“戴阳”是指什么症状?
先讲的应该没有阴胜格阳,应是血虚 血出 阳也随血而出  为阴血虚不能潜阳
-----------
原帖由 tty355 于 2009/11/13 10:24 发表
其中“潮热斑黄”和“可下之也”这两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潮热斑黄”  这要结合上下问连做一起看,单独解释我的理解是阵阵嘲热盗汗汗斑发黄。
            “可下之也”指里实证 可以用 ...


谢谢,整篇里证篇如下:
里证篇(五)
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以此言之,实属易见,第于内伤外感之间,疑似之际,若有不明,未免以表作里,以里作表,乃致大害。故当详辩也。
       身虽微热,而 汗出不止,及无身体酸疼拘急,而脉不紧数者,此热非在表也。
       证似外感,不恶寒,反恶热,而绝无表证者,此热盛于内也。
       凡病表证,而小便清利者,知邪未入里也。
       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于里也。若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证,皆邪入于里也。若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者,此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可下之也。
       七情内伤,过于喜者,伤心而气散。心气散者,收之养之。过于怒者,伤肝而气逆,肝气逆者,平之抑之。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脾气结者,温之豁之。过于忧者,伤肺而气沉,肺气沉者,舒之举之。过于恐者,伤肾而气怯,肾气怯者,安之壮之。
       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脾之实也。宜消之逐之;不能运化者,脾之虚也。宜暖之助之。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清之泄之;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
       劳倦伤脾者,脾主四肢也。须补其中气。
       色欲伤肾而阳虚无火者,兼培其气血;阴虚有火者,纯补其真阴。
       痰饮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从来,方为至治。若但治标,非良法也。详具本条。
       五脏受伤,本不易辩,但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肝病则目不能视而色青,心病则舌不能言而舌赤,脾病则口不知味而色黄,肺病则鼻不闻香臭而色白,肾病则耳不能听而色黑。


另外,虚实篇六里也出现这个用词,如:
” 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此易知也。而不知实中复有虚,虚中复有实,故每以至虚之病,反见盛势,大实之病,反有羸状,此不可不辩也。如病起七情,或饥饱劳倦,或酒色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其既病,则每多身热便闭,戴阳胀满,虚狂假斑等证,似为有余之病,而其因实由不足,医不察因,从而泻之,必枉死矣。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于经络,食饮之滞不消,而积聚于脏腑,或郁结逆气有不可散,或顽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还当治本。若误用补,必益其病矣。此所谓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还有,寒热真假篇八里也出现了,如:
” 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病伤寒,或患杂证,有其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以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为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认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等证,而但知攻邪,则无有不死。急当以四逆、八味、理阴煎、回阳饮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源,但使元气渐复,则热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仲景治少阴证面赤者,以四逆汤葱白主之。东垣曰:面赤目赤,烦躁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者,此无根之火也。以附汤加人参主之。《外台秘要》曰: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 本帖最后由 zhqlxy 于 2009/11/13 18:28 编辑 www.med126.com]
-----------问:
中医里的”痿证“是一种什么样的病,以什么症状为主呢?
-----------看到版主bygzpf 上载的一篇名为《走出阳痿为肾虚水冷下寒的误区》的文章,如下:
                                           走出阳痿为肾虚水冷下寒的误区
    遍观古人论疾,多言内热。今人所未详。内热溲膏,使人精竭。《左传》谓:yin则生内热,盅惑之疾。今人谓劳病。知内热之名者甚少!况能治疾乎?
    大抵人皆由思虑纷扰,不能内省;一意外慕。不求诸以致心火炎上、血脉错乱,而生此疾。故养生者深谨之,而善学者以为至诫。知此疾之生在我不在外也。(《紫微杂说>宋.吕夲中)
    天大以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于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属禀日之光而为明。是谓:自然之理-本阳盛阴衰,人亦应之。况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
    五行之中,惟火有君相二火;肾虽有二,水居其一。一水不胜二火。故《内经》常言: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故丹溪言:天生之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恒于动者,皆相火之所为也。主闭藏者,肾也。可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而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疏泄。火起于妄,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病生内热;阴绝则死!
  男子阳道不强者,由于肾之气不足。肾作强之官,伎巧出蔫;肝罢极之本。肝之罢极,生于肾之作强。故阳痿不坚者,筋气未至。肝主筋,肝虚则筋气不足。阴起不振者,骨气未至。肾主骨。肾虚则骨气不足。至于交接时精易泄;或流而不射,散而不聚、是心神内乱,心气不足。
    肝居东方为苍龙。为火之母。肺居西方为白虎,为气之母。精气与火相交于中,母护其傍,各有所侍。心为火。四脏为烧。yin火烧肾、怒火烧肝、忧火烧肺、思火烧脾。故心火壮盛,四脏皆衰!(壮火食气)。心火衰,则四脏皆壮(少火生气)。
    火本不燔,遇风烈而焰;肝夲不甚热,因金衰而旺。肺金不胜心火,故诸燥痿之病作。
歧伯言:肾热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夲病》言: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则意yin于外。入房太甚,则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yin。《内经.痿论>。
    观时人,凡痿者。无论肥瘦。皆是丰于滋味、过食肥腻、酷啖烧烤、或饮酒嗜欲无度之人。不热者,何人?
心本热虚则为寒;肾本寒,虚则为热。既知阳痿为肾虚之疾,当知其人心火阳热为实。以症验之,为热明矣!
庸医不明此理,曲解王太仆经注: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的辩证服药法则为用药法则。妄言:阳痿为肾虚水冷之疾。动辄鹿茸巴戟乌头、附子、官桂等辛温燥热之剂,妄补命门之火,谓能强肾之阴!有是理乎?…
    温补之剂,易见小效。以致坚信者众。正如明代医学家万金在《养生四要》中所言:阳道常痿者,易为庸医所惑。惑以附子、起石…为内功,蟾酥、哑芙蓉…为外功。吾见阳事未兴,内热已作;玉茎虽举,顽木不用。深念此辈无辜,医药之害也!
    众所周知:泽中之潦,涸于炎晖;鼎中之水,干于壮火。
    误服辛温燥热、壮阳之剂。能鼓动真阳之火,煎熬肾水真阴。以致相火热极,阴精愈涸。以此补法,只能愈补愈虚。不但不能治愈阳痿。反而会有使患者津液内涸、阴绝阳脱、猝死之虞!意如经言:积温成热、积热成燥生痿、阴虚则病、阴绝则死之意!
    《内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万物负阴抱阳而生。孤阴不长,独阳不成。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常安。
    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以致房劳所生之热,熏蒸于骨。骨枯髓少,以致男子阴消。
    夲草经疏有言: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者,皆肾不足之候。腰乃肾之府。肾虚髓少,则腰脊不举;血虚而热则发白;虚嬴劳顿则伤绝。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痿自愈。
    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之气。万物根于此,以生长化收藏。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根本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五常政大论》言:根于中者,命日神机。是谓:动物神机根在于中。根本者。脾胃肾也。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以成天地之交泰--食入胃,脾为变磨,腐熟五谷。布化五味,以荣养五脏六府、四肢百骸。
    凡有病,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病恒易愈。胃气虚者,攻之不去。盖为夲虚,不能行其药力,而病所以自若。非药不去病,主气不行药力尔。
   《生气通天论》言:阴阳二者不和。若春无秋,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治者。当以滋养肾水真阴,以抑阳火为主。以凉骨益肾生髓为辅。滋阴润燥、益气健脾、补肾固本,使心火盛而不壮、使精生而不枯。如是肾肝足,则精气日盛。精血盛则多子。《内经》言: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充。
    如是;阴平阳秘,阴阳比和。伤中少气、男子阴消…阳痿之疾,何病不愈?!!!    遍观古人论疾,多言内热。今人所未详。内热溲膏,使人精竭。《左传》谓:yin则生内热,盅惑之疾。今人谓劳病。知内热之名者甚少!况能治疾乎?

初学中医,本文有未看明白之处,恳请各位高人指教:
1、肝居东方为苍龙。为火之母。肺居西方为白虎,为气之母。精气与火相交于中,母护其傍,各有所侍。心为火。四脏为烧。yin火烧肾、怒火烧肝、忧火烧肺、思火烧脾。故心火壮盛,四脏皆衰!(壮火食气)。心火衰,则四脏皆壮(少火生气)。
其中,
1)“肺居西方为白虎,为气之母。”
文中说肺为气之母,为何?道理何在?
2)“忧火烧肺”,为什么忧过度能伤肺,道理何在?


2、夲草经疏有言: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者,皆肾不足之候。腰乃肾之府。肾虚髓少,则腰脊不举;血虚而热则发白;虚嬴劳顿则伤绝。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痿自愈。
    土为万物之母,水为万物之源。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之气。万物根于此,以生长化收藏。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根本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五常政大论》言:根于中者,命日神机。是谓:动物神机根在于中。根本者。脾胃肾也。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以成天地之交泰--食入胃,脾为变磨,腐熟五谷。布化五味,以荣养五脏六府、四肢百骸。
按照我初学中浅显的理解来看,肝木生发、心火散,因此肝和心应该为阳,肺金收敛、肾水藏,那么肺和肾应该为阴。为何在本文中,肾肝为阴、心肺为阳呢?道理何在?

[ 本帖最后由 zhqlxy 于 2009/11/13 20:07 编辑 www.med126.com]
-----------为了治疗让自己痛不欲生的3年不愈的顽疾怪病,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刚开始自学中医不久,还未能有时间精力深入中医运气学的知识,现在想熟记和掌握十二正经,但是发现连记住这十二正经的名字都不易,经常弄不清三阴和三阳各搭配哪个脏腑,更别说记清每条经脉的在身体里的路线了。《圆运动》一书的原理上篇也看了,但是其中十二经圆运动这一节没怎么弄明白。现在请教各位前辈高人,若在没掌握中医运气的前提下,什么方法、书籍和图谱能够让初学者更方便的记住十二经,理解到十二经之间的层次感、经与经之间的关联性、各经的路线呢?也就是说,我觉得死记硬背这十二经对我来说太难,想用比较整合的观念先理解了,那样才容易记住,呵呵。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巴豆临床有妙用
 小钓藤饮(《得效》卷十一)
 宣昶玮:关于中医与西医的随想
 古本《四象金匮秘方》
 人参养荣汤(《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血虚阴亏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