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猝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udden death
拚音 CUS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循环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发生的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少作为猝死,各家尚无统一意见,有定为1h,有定为6h(世界卫生组织).也有定为24h(美国心肺血液疾病研究所)。由于心血管疾病而猝死的称为心脏性猝死。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1)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肺栓塞(大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尤其是原发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左房室瓣脱垂综合征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动脉瘤破裂和夹层分离、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Q-T间期延长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脏肿瘤、人工瓣功能不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颈动脉窦过敏或其他反射性迷走神经亢进。 (2)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和脑脊髓膜炎。 (4)胃肠道疾病:胃肠道出血、胃溃疡穿孔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 (5)其他:外伤、药物中毒或药物反应、暴发性感染(包括流行性脑膜炎菌血症)、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性变、白血病、内分泌腺功能障碍。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成人中,非外伤性猝死主要见于大于40岁者,男性多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猝死的发生率估计占所有死亡的10%—25%。
发病机理 心室颤动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发病机制。然而,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停搏等也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一般认为冠心病猝死中,心室停搏的发生率不高。而心电不稳定是发生猝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心电不稳定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后者又可诱发心室颤动,因而,近年来对室性早搏的预后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Lown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并认为高级别者即Ⅲ—Ⅴ级室性早搏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其他一些因素也被认为容易诱发猝死:①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吸烟可使循环中儿茶酚胺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碳氧血红蛋白增多以致血液带氧能力减退,使心肌缺血。③剧烈体力活动,因其可导致或增加室性早搏,尤其是饱餐后或低温时。③分级运动试验时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④双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柬电图示有H-V间期延长。以上各种不同因素通过导致或加重心肌缺血和(或)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而引起心室电不稳定,使心室颤动阈值降低。电生理研究示急性心肌缺血时,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减慢,连接的心肌细胞间的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因而易产生电位差和电流,形成折返途径,引起心室颤动。心室颤动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跨膜静息电位的降低,使由Na+所携带的离子流快速通道失去功能而不能通过细胞膜。此时,由Ca2+或Ca2+-Na+所携带的离子流则依然能通过慢通道而进入细胞。此即激起动作电位,称为慢通道反应。这种反应可使离子能够进入细胞维持动作电位,但它同时使心肌细胞的除极速度远远慢于正常的速度,引起传导功能障碍,易于惹起传导阻滞和折返。
中医病机
病理 尸检示大多数病人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通常累及2支或3支冠状动脉,而仅1支狭窄者较少见。冠状动脉可有新鲜血栓形成、壁内或内膜下出血及新近的梗死灶。
病理生理 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室的易损期延长,若室性早搏发生在此期时则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易损期的延长也能激起高级别的室性早搏,使心室肌不同步进一步恶化,发生心室颤动,这在心率缓慢时更为危险。 在心肌缺血后,常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如冠状动脉痉挛后或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局部心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改变,心肌传导和不应期改变及室颤阈值降低有关。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冠心病猝死虽可在急性心肌梗死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出现后1—24h内发生,但更为多见的是发生在起病后1h内,甚而可为冠心病的最早和唯一的表现。这类病人约有半数死于家中、公共场所或路上,未及送医院抢救。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室性早搏或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s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发绀明显,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心电图多示心室颤动,也可示心脏或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图型。
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亡,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惊叫声,也可能无任何动静。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一般认为在无冠心病易患因素和器质性心脏病征象的情况下,室性早搏的预后意义不大,但在冠心病病人。其临床意义和预后与心肌缺血、纤维化或心肌梗死的广泛程度密切相关。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心脏性猝死往往缺乏特异的先兆,且常在医院外发生,故必须及时识别.并就地尽早进行心脏复苏抢救(见“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条)。
此外在抢救过程中也应注意心力衰竭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环节的及时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以提高复苏效果。对于心搏骤停未超过4min者,积极的抢救不仅可使心脏复跳,且约半数复苏成功的病人可望存活。措施包括:①纠正冠心病和猝死的各种易患因素,特别是控制室性心律失常。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就诊和住院治疗,并作心电图监护或收入冠心病监护单位。若出现心室颤动,可立即施行电除颤复律,可用非同步200—300Ws电功率除颤,电功率过大可能使更多的心肌受损。③流动冠心病监护,即24h设值班医务人员,配备有心电示波、心电图机,电除颤器和急救药物的抢救车。通过电话或无线电联系,迅速赶到猝死病人现场进行抢救,并将其护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至于经抢救而能存活的病人,若其心室颤动是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则引起猝死的心电不稳定现象是短暂的,仅存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初阶段。这类病人再发生心室颤动的机会甚小,其预后与转归与未发生过猝死的心肌梗死病人相似。但若心室颤动并非由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则仍有复发猝死的危险。既往有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史,动态心电图记录示高级别室性早搏,是心室颤动的易患因素,所以对存在这些因素的病人,可考虑采用相应措施,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冠状动脉旁路术等。近年来对反覆发作致死性室性心津失常的高危病人,试用埋藏式自动除颤器,能有效降低猝死的发生。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对猝死的预防,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措施。针对冠心病和猝死的易患因素可进行治疗,对具有严重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Lown分级Ⅲ—Ⅴ级)可长期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室性早搏伴心功能减退者。已证实静脉给予利多卡因能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48h内的原发性室颤。心肌梗死后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成功地预防再梗死和猝死的发生。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尚无肯定的结论。必要时可作电生理测试和急性药物试验。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网球肘的最佳疗法--针刀松解
 家秘煎(《中国麻风病学》。)
 芦荟黄连丸(《麻疹备要方论》为《原瘄要论
 前甲散(《直指小儿》卷四。)
 微博面孔刘维忠:让老百姓看一看
 犀角搜风丸(《御药院方》卷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