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古代文献中所称“心痛”,多指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治法(一)
【取穴】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在双侧胃俞穴,直刺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继拔火罐,每次治疗15分钟。
【来源】为笔者经验,尤其胃痉挛等急性发作胃脘痛病效果明显。
治法(二)
【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右图。 【操作】
(1)取双侧足三里穴上下压痛点,直刺2寸,得气后施捻转法,强刺檄,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日针1次,7次为1个疗程。
(2)应用水针疗法,在双侧穴位注射安痛定,每穴注入2毫升;或注射0?5%普鲁卡因2毫升。
【来源】哈尔滨中医,(10):78,1960。
治法(三)
【取穴】灵台。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圆利针直刺灵台穴0?3~0?5寸,不提插捻转,不留针,起针后,在针孔处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
【来源】针灸学报,(6):41,1992。
治法(四)
【取穴】内关。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操作】取患者左侧内关穴,针尖向肩臂斜刺,运用捻转手法得气后,用力向上斜刺1寸许,使针感向上放散。采用针尖迎随补泻,并结合努法行气,即将针下至地部,复出人部,得气后,控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来源】针灸学报,(6):41,1992。
古方辑录
(1)足三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中脘《针灸甲乙经》云:“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
(3)内关《神农经》云:内关治“心痛腹胀,腹内诸疾。”
(4)胃俞《针灸甲乙经》云:胃中寒胀……胃俞主之。”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