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糖尿病的针灸治疗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和无副作用的优点。自80年代以来,糖尿病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均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 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主要因素。根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区别,《内经》中又有“消瘅”、“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金贵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立专篇,始名以消渴,开创了消渴病辨证论治的先河。
-----------《史记.扁仓公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案。晋代《针灸甲乙经》提出了6个治疗穴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更详细的记载,穴位增加到35个,治疗以灸治为主。宋代《扁鹊心书》记载有灸关元、气海200壮,同时服中药的病例。《扁鹊神应玉龙经》强调灸脾俞、肾俞。《普济方》集明以前之大成,总结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代《针灸集成》对病机进一步认识,分型论治更加具体。总之古代治疗糖尿病多用灸法,而且强调多壮数灸。
-----------近代国内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针灸治疗穴位与手法研究进展也很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汉以前《内经》数食甘美多肥,致内热中结,病在中上二焦。《金匮》在《内经》基础上又提出肾虚而治肾之说。隋唐《千金》补酒热脏燥之因。《诸病源候论》提石热结肾、房室过度、下焦虚热。《外台》腰肾虚冷,不能蒸为其本。宋、金、元《圣济》肥美、醉酒、房室诸因合致,以肾虚内热为本。《三消论》主要病机特征为燥热。《儒事亲门》提出火邪消津。《丹溪心法》提出肾阴虚。《证治要诀》提出肾虚。明、清《医贯》提出命门火衰、不任蒸腾之肾阳虚说。《医门法律 》提出劳伤荣卫、元气不足。《景岳全书》提出火、热、阴虚之阳消,也有气血日渐衰败之阴消。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针灸室 孙华 王凤琴

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和无副作用的优点。自80年代以来,糖尿病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均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糖尿病是以多食、多饮、 多尿、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它相当于中医书中的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主要因素。根据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等区别,《内经》中又有“消瘅”、“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金贵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立专篇,始名以消渴,开创了消渴病辨证论治的先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糖尿病灸治病案。晋代《针灸甲乙经》提出了6个治疗穴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更详细的记载,穴位增加到35个,治疗以灸治为主。宋代《扁鹊心书》记载有灸关元、气海200壮,同时服中药的病例。《扁鹊神应玉龙经》强调灸脾俞、肾俞。《普济方》集明以前之大成,总结辨证取穴18种,总穴44个。清代《针灸集成》对病机进一步认识,分型论治更加具体。总之古代治疗糖尿病多用灸法,而且强调多壮数灸。

近代国内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针灸治疗穴位与手法研究进展也很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本病的研究又有进展。汉以前《内经》数食甘美多肥,致内热中结,病在中上二焦。《金匮》在《内经》基础上又提出肾虚而治肾之说。隋唐《千金》补酒热脏燥之因。《诸病源候论》提石热结肾、房室过度、下焦虚热。《外台》腰肾虚冷,不能蒸为其本。宋、金、元《圣济》肥美、醉酒、房室诸因合致,以肾虚内热为本。《三消论》主要病机特征为燥热。《儒事亲门》提出火邪消津。《丹溪心法》提出肾阴虚。《证治要诀》提出肾虚。明、清《医贯》提出命门火衰、不任蒸腾之肾阳虚说。《医门法律 》提出劳伤荣卫、元气不足。《景岳全书》提出火、热、阴虚之阳消,也有气血日渐衰败之阴消。

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主次,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瘅》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但在治疗上不宜绝对划分,因虽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脾(胃)、肾有密切关系。本病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

(1)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湿热内生,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积热内蕴,化燥消液耗津,发为消渴。

(2)五志过极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导致肝郁气结,化火灼胃,消烁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或劳心竭 ,心气郁结,精血暗耗,而生消渴。

(3)劳欲过度 素体阴虚,房室过度,损耗阴精,下焦生热,导致阴虚火旺,上蒸肺、 胃,而发为消渴。

(4)先天禀赋不足 五脏虚弱之体之小儿,尤其是肾脏不足者每多易发本病。这可能与小儿稚阴稚阳有关。
-----------综上所述,消渴的病机主要有几个特点: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愈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脾、肾,而以肾为关键。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如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于濡润,肾失滋源;胃热偏盛,灼伤肺津,耗损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上炎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常可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也常可同时存在。

?气阴两伤,阴阳俱虚;本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衰微之候。

?阴虚燥热,常见变证百出:如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疽。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发为中风偏瘫。

此外,消渴发病常与血瘀有关。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或病损及阳,以至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也可导致血瘀。
-----------辨证施治】

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燥,胃热、肾虚之别,实际上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的不同,或有明显的多饮,而其它二者不甚显著;或以多食为主,而其它二者为次;或以多尿为重,而其它二者较轻。由于三消症状各有偏重,故冠以上、中、下三消之名,作为辩证的标志。通常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在治法上《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上消 肺热津伤

主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则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处方 肺俞、脾俞、胰俞、尺泽、曲池、廉泉、承浆、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 烦渴、口干加金津、玉液;

方义 肺俞、脾俞、胰俞背阳之穴,从阳引阴,使阴生而阳热除;尺泽为肺经合穴,清泄肺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大肠经气血所入之处,有由表达里,走而不守、通达上下、调和胃肠气机、和胃降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气之大会,补之则能壮元阳,益脾胃、补脏腑之虚损,生阳举陷;泻之则能生清阳、降浊阴,引胃气下行,助胃气水谷之运化;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交会穴,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调和气血之功;廉泉、承浆、金津、玉液为治口干之验穴。

操作 除尺泽、曲池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中消 胃热炽盛

主证 多食易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燥,脉滑有力。

治则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处方 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庭、中脘、阴陵泉、曲池、合谷

配穴 大便秘结加天枢、支沟

方义 脾俞、胃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同上;中脘为胃经募穴,六腑之所会,胃经之气所汇集之处,有健脾胃、助运化、调生降之功;内庭为胃经荥穴,清热养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生阳、运中焦、化湿滞、通调水道;合谷为大肠经原穴,与曲池相配,通降肠胃。天枢、支沟为治疗便秘经验穴。

操作 除内庭、曲池、合谷用泻法外,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下消

(1)肾阴亏虚

主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视物模糊,下肢软弱,舌红,脉细数。

治则 补肾填精

处方 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

配穴 视物模糊加太冲、光明。

方义 肾俞温补肾阳;关元为保健要穴;太溪与三阴交相伍,增强补肾填精之效。

(2)阴阳两虚

主证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恶寒,阳萎,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则 温阳滋肾固摄

处方 气海 、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复溜

方义 气海、关元、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具有补肾气、益肾阴之功,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力。

操作 用补法或灸法,隔日或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
-----------【其它疗法】.

1. 耳针疗法

取穴 胰、内分泌、肾上腺、缘中、三焦、肾、神门、心、肝

配穴 偏上消者加肺、渴点;偏中消者加脾、胃;偏下消者加膀胱。

操作 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法。每次取单耳4~5穴,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相关文章
 痧后清热汤(《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叶天士
 漏疮二十七
 婴儿喉鸣
 莲肉汤(《准绳·幼科》卷六。)
 千年健
 通脑散(《御药院方》卷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