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新手关于针灸的问题,恳请坛里高手以指点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人想学习针灸,最近在论坛看了一些帖子,因为是新手有些地方不明白,请先知者以指点:
1、艾灸中的重灸、直接灸、温和灸、壮的概念是什么?
2、针刺穴位有多大的危险?身边没有老师自学行不行?
-----------呵呵,我不是高手,更不是先知者,不过正巧我这两天也在学习艾灸,昨天碰巧比你先看到了ZHOUXL2000先生的帖子,复制过来给你看看:


【原料】

  艾灸,以艾为原料,经燃烧散热,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体机能旺盛;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具备虚寒则补之,郁结则散之,有病则治之,无病则可延年益寿的作用,正因如此使之流传至今。
  艾绒燃烧后的特性是其他物质不能代替的。若以普通的火热,则只会感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有温养细胞,旺盛循环,增加抗体,改变血液成分,调整组织器官功能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艾灸对于调动一切内在积极因素,增进机体防卫抗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艾灸是用干燥的艾叶,捣制后除去杂质,即可成纯净细软的艾绒,晒干贮藏,再根据需要制成艾炷、艾卷或其他,然后运用于临床的。

【种类】


  艾灸可分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温灸器灸,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间接灸又分隔、隔蒜、隔盐、隔附子饼四种;艾卷灸又分为艾条灸、太乙针灸、火针灸,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和啄灸。贺老临床多用隔姜灸、温和灸和温针灸,故本文主要讨论这三种灸法。

【隔姜灸】

  隔姜灸属于间接灸法,是利用姜片做隔物,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炷的制作是将艾绒根据临床需要捻成蚕豆或黄豆大小上尖下平的小圆锥体,即可使用。生姜辛温无毒,具有升发宜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作用。用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有相得益彰之效。
  隔姜灸的操作应注意几方面:姜片应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制作不易太大,否则热力太强,容易发泡,同时还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燃烧缓慢,过松则燃烧又太快,这样都达不到疗效。
  治疗时一般选2~3个穴位,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温和灸】


  温和灸,是一种常用的灸法,一般有药无药的艾卷均能使用,比较方便易行。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觉得大热时,即可缓慢作上、下、左、右或回旋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对于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温针灸】
  温针灸亦称温灸针、针柄灸或热针,最早记载始见于《伤寒论》。它是在针刺后,于针尾处点燃艾绒,加热针体的一种针刺法。通过艾火之温热,以达温通经络,疏行气血,用以治疗寒郁经络、痹阻气血之类的疾病,可起到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明·王节斋云:“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此法现较喜用者为苏南及辽南地区。疗效较高,收效亦速。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不同选择其相应长短粗细的毫针,在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将针捻转刺入,根据疾病虚实情况不同,施以或补或泻的针法,得气后即停针不动。再以硬纸壳剪成如铜钱大,中间弄成一孔,套入针柄,或以香白芷作圆饼套上(可免艾火落于皮肤上致成烧烫伤),以附着于皮面上,继取艾绒捻如枣核大,包装于针柄上,随即点燃艾绒,俟患者感到针处有温热感即可停止,然后将针捻转拔出。一般可燃烧1~7壮,如患者感觉迟钝,亦不可因不喊热而无止境的施灸,通常灸6~7壮即足。如不愈可隔日或隔二日再施术一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可休息一周。
由于温针的热力是靠针柄上燃烧的艾,借针身传热而达入穴内的,所以对风、寒、湿、痹等经络闭塞不通等病最为适用。如关节流走痠痛等风湿症、肢体麻木不仁、腹满肿胀、脚气病、机体瘫痪痿痹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对一些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肠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凡由邪热所致的疾病或不宜留针的疾病皆不宜行温针治疗。如高热性疾病、关节赤肿、肿、惊厥、抽搐丹毒、重症精神病、高血压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选穴】



  选穴应少而精。杨继洲说:“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可见,选穴要精要、准确,而不在于多。贺老在临床上往往只取一、二个穴,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配穴】


  配穴原则:治全身性或内脏疾病时一般为双侧取穴;治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时可单侧取穴;任、督脉自然是单穴了。为了达到好的疗效,在治疗中,一般可根据病情配合针法。

【灸法程度】  

  《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又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针学入门》上也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以上说明,在施灸时要根据病情轻重不同,部位的深浅不同,选用不同的方法,恰到好处,使疾病迅速治愈。贺老认为,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决不能草率,用艾烟熏烤,表热里不热,结果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必须认真对待。


【治疗程序】  
  在治疗时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千金方》上曾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疗程】  



  灸法的疗程:急性病一般一天可灸2、3次;慢性病可隔日灸,10~30次为一疗程。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隔天的多少,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此外,还要病人明白,施灸法治疗要有耐心,灸同久,必须长期坚持下去,长期灸才能收效。

【隔姜灸】  



  隔姜灸要注意所使用的艾炷先小后大,壮数先少后多,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否则病人会觉得很苦楚,不愿再治疗。另外,隔姜灸在治疗后要避风吹,注意休息,这样有利于治疗。

【温和灸】  


  温和灸在施灸时要注意,艾卷积灰过多时,要离开人体吹去后再灸,以免造成烫伤。病人的体位要舒适,这样才能坚持到治疗结束。同样治疗后要防止冷风直吹。施灸后患者觉温热舒畅,温热感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为宜。灸后要把火闷灭,以防复燃。此法容易操作,为便于治疗可让病人回去自己灸治。

【温针灸】 
 
  温针灸施术时的注意事项:
  1. 向针尾装包艾绒时要捻紧,以防燃烧时艾绒的火星下落烫伤皮肤。
  2. 若有艾火星下落,应立即将之扑灭或用手弹去或用口吹于地下。
  3. 施术时,嘱告病人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燃烧的艾绒火星落于皮肤造成烫伤,或造成弯针等现象发生。
  4. 点燃艾绒应先从下端点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传导和熏射,以加强疗效。
-----------多谢二楼指点,明白了隔姜灸、温和灸、温针灸,哪位能告诉我其它的问题?
-----------高手怎么都不来那?我这个低手勉为其难把自己刚刚学到的一点点现炒现卖:
壮就是用艾绒做成的锥形艾柱的量词,一个就是一壮。艾柱可大可小,看自己的承受程度,大者可如蚕豆,小者可如麦粒。

直接灸就是把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开始很痛,第一壮最痛,万事开头难啊(我这点经验是昨晚才得来的,真的是新鲜出炉啊)。不过,想治病健身就不能怕这点痛苦对不对?
直接灸应该就是重灸,我猜的,不知对不对。

自学针刺有危险,昨晚刚刚在一个按摩诊所里看得一本书上说:穴位不准、针刺太深会伤到内脏。我觉得在四肢应该安全一些。
-----------我也不是高手,业余的,经验有限,重灸不一定是壮数多,也指持久的意思灸,就是久火的意思
-----------谢谢泊和灸道小虫的指点,论坛里大家这么热心,坚定了我学针灸的信心
-----------“针刺穴位有多大的危险?身边没有老师自学行不行?”

一般针刺四肢部位的穴位,避免血管,危险性较小。身边没有老师自学完全可以,先选择针刺四肢部位的穴位,熟练后再针刺腹部、腰部穴位。
    胸背部、头颈部穴位尽量不要轻易扎。
-----------谢谢zhouxl2000的指点,那我就先从四肢开始试验。
-----------学习!
相关文章
 颈项强(急肿)
 瘾疹第三
 鳖甲丸(《圣惠》卷四十九。)
 黄胆第三
 丁香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如何治疗湿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