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书籍 > 正文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辨温暑凉寒诸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论曰∶伤暑伤寒俱有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感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天久yin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夫伤寒二字,盖冬时天气严寒,以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人触犯之,实时病者为伤寒,乃有恶寒头疼发热之证,故用麻黄桂枝发散表中寒邪,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证?如或头疼恶寒,表证皆除,而反见谵语怕热燥渴,大便闭者,以法下之,大便通而热愈,有何怪证?其余春夏秋三时,虽有恶寒身热,头疼亦微即为感冒,非时暴寒之轻,非比冬时气正伤寒为重也。如冬感寒不即病,伏藏于肌肤,至春夏秋时,其伏寒各随时气改变为温为热者,因温暑将发,又受暴寒,故春变为温病,既变之后,不得复言其为寒矣,所以仲景有云∶发热不恶寒而渴者,其理可见,温病也,暑病亦然,比之温病,尤加热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明其热自内达表,无表证明矣。治温暑大抵不宜发汗,过时而发,不在表也。其伏寒至夏,又感冒寒变为暑病,暑病者,即热病也。取夏火当权而言暑字,缘其温热二证,从冬时伏寒所化,总曰伤寒。所发之时既异,治之不可混也,若言四时俱是正伤寒者非也。此三者,皆用辛凉之剂以解之,若将冬时正伤寒之药通治之,定杀人矣。辛凉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治伤寒见风,伤风见寒为至稳,一方可代三方危险之药,如垣夷其神乎哉!世俗皆所未知也。若表解其里证具者,亦以法下之无惑,又伤寒下后,过经不愈者,亦温病也。已经汗下,亦不在表也,随病制宜。凡有辛苦劳役之人,有患头疼恶寒身热,加之骨腿酸疼,微渴自汗,脉虽浮大而无力,此为劳力感寒,用补中益气辛温之剂为良www.med126.com/pharm/。经云∶温能除大热,正此谓也。若当和解者www.med126.com/Article/,即以小柴胡加减和之,下证见者,即以本方加大黄微利之,切勿过用猛烈,其害非细。

若初病无身热,无头疼,便就怕寒厥冷,腹痛呕吐泄泻,脉来沉迟无力,此为直中寒证,宜温之,而不宜汗下也。疫疠者,皆时行不正之气,老幼传染相同者是也。缘人不近秽气,免伤真气,若近秽气,有伤正气,故病相传染,正如墙壁固,贼人不敢入,正气盛,邪气不敢侵,正气既虚,邪得乘机而入。与前温暑治又不同,表证见者,人参败毒散;半表半里证者,小柴胡;里证具者,大柴胡下之。无以脉诊,以平为期,与其疟痢等证,亦时疫也,照常法例治之。

按∶此辨伤寒伤暑,最为吃紧,广度慈航,一披卷而了然者,当熟读精思,方得其解,斟酌用之,方得其妙。

相关文章
 请教
 茯菟丸(《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济阴丹(《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急救仙方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半夏汤(《千金》卷七)
 发现《四圣心源》的一个错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