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夏秋季节多发。临床常伴呕吐、发热。
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所致。外受风寒,餐具食物不洁,喂养冷热不调,乳食无度,过食肥腻或生冷瓜果,突然断奶等造成小儿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泄泻。
积极调养,可以减少并发症,加快康复,避免导致小儿发育不良及其他不良后果。
(一)起居调养法
(1)严密观察病情。每天应详细记录大便次数、量的多少、性状、颜色、气味,测量体温,注意全身情况,防止病情加重或发生变症。
(2)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扑上滑石粉,防止出现红臀。
(3)注意气候变化及居室温度、居室通风、居室卫生,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受凉。不让小儿在烈日下嬉戏,或长久坐卧湿地。
(二)饮食调养法
(1)控制饮食。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或用米汤代替;重病患儿应禁食8~12小时,补给糖盐溶液,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或小儿患病期间断奶。添加辅食时,应逐渐增加,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快,从单一到多种,从稀到软,再到普食。
(3)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食肥厚油腻食品。食品应新鲜、清洁,防止误食变质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人工喂养时应注意清洁卫生,食具在每次喂养前用开水洗烫,最好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4)食欲不振或热病早期,不宜强制进食www.med126.com/job/,应减少奶量,不食油荤,而以清淡饮食代替。
(5)可根据病情,酌选下列食疗方法。①取鲜胡萝卜250克,连皮切成小块,加水适量和食盐3克,煮烂,去渣取汁,1天分2~3次服完。本方宜于伤食泻。②用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鸡内金6克,煎水服。每日3次,每次30~50毫升。本方适用于脂肪消化不良患儿。③炮姜(或干姜、生姜)5克,大米30克,共煮成稀粥,加盐或再加糖适量。分次服。本方适于风寒泻。④取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2分钟后捞出,然后取粳米100克,淘净后放入大蒜水中煮粥,待水开时,把大蒜放入,煮至粥稠即可,分次温服。本方宜于湿热泻。⑤山药60克,水200毫升,煎水,日服2~3次,每次40~60毫升。或将怀山药研粉,每次3~10克,开水调成稀糊,再隔水蒸熟,每日食用3~4次。本方适用于脾虚泻。⑥炒糯米30克,淮山药15克,共煮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加糖或盐适量,分次温服。本方用于脾肾阳虚久泻。
(三)药物调理法
1.常用验方
(1)粳米50克,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开汤未稠时,调入藿香粉10克,改用文火,煮至米开花汤稠即可。或用鲜藿香30克,洗净去根茎及花穗,捣烂取汁,兑入米粥中服用。每日2次,稍温顿服。适于虚寒或伤食泻。
(2)鲜马齿苋30~60克,水煎服,每次40~60毫升,日服3次。或兑入粳米粥中温服。本方适用于湿热泻。
2.中成药方
(1)纯阳正气丸,每次1.5克,每日2次。适用于暑天受寒腹泻。
(2)保和丸5克,开水化开喂服,每日3次。本方用于单纯性和中毒性腹泻患儿。
(3)止泻片,每次2片吞服,每日3次。适用于感寒腹泻。
还可根据病情选用四神丸、红灵丹、脉安冲剂、藿香正气丸等中成药。
(四)按摩推拿调养法
(1)按摩法:以天枢、足三里、长强为主穴,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每次按摩10分钟,www.med126.com/hushi/每日数次。
(2)推拿法:①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揉足三里10次,推七节(向上)50次,捏脊3~5遍,擦脊柱以热为度,揉龟尾30次,推脾上、三关各200次,每日治疗1~2次。②于脊柱皮肤上涂少量油剂,然后自上而下捏脊4~6遍,重提大肠俞、胃俞、大椎。捏脊后用拇指分别揉按肾俞、大肠俞6~8次,再用拇指揉按龟尾穴100次,足三里50次。每日1~2次。
(五)其他调养法
(1)敷贴法: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共研细末。每次用药1.5克,调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外敷脐上,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伤食、风寒或虚寒泻。或用大蒜头捣烂,敷贴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2)拔罐法:根据患儿大小胖瘦选中号或小号火罐,于龟尾穴部(尾椎骨端),用闪火法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或于两侧大肠俞处拔罐,每日1次,每次5分钟。
(3)刮痧法:身柱、大肠俞。点揉中脘、天枢、气海,刮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