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走近中医教程:外邪致病
来源:外邪致病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的病因观
辨证求因
感染性疾病的本质
什么是外邪
外邪与微生物
六yin与疫疠
六yin致病的特性
疫疠致病的特性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反覆强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以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为着眼点,所以中医对疾病病因的研究,也不是微观地研究各种致病因子形态和结构,而是将各种致病因子和它所引起的人体平衡破坏情况相结合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就在于不管外界致病因子如何复杂多变,我们只要把握住了人体平衡的变化情况,我们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也就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对病因的这种研究方法,使我们能永远用已知的目光来看待疾病,因为如果我们把致病因子作为疾病的重点来研究,那我们永远只能跟在疾病后面跑,一旦遇到未知的致病因子,我们就傻眼了,就毫无办法了;而如果我们把致病因子所引起的人体动态平衡变化作为重点,那我们就可以不管致病因子是否已知,只要根据疾病的症状表现来判断体内的平衡变化,从而就能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这就是中医病因研究方法的优越性所在,而且这种研究方法是更符合生命科学的法则的。

举个例子来说:感冒,西医学认为多由病毒所引起,但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诱发感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感冒的原因可以列举出很多:如受凉、过度疲劳、出汗后受风等,我们再对这些原因进行一些分析,则不难看出,自身免疫防卫能力的下降是引起感冒的真正原因所在。原因找到了,那么感冒的本质是什么呢?你也许会很快回答,当然是病毒感染。这又错了,我们不妨来问一个问题:如果病毒是感冒的本质,那么同样的病毒应该引起的症状也是一样的,但事实上,不同的人感冒时的症状也是不尽相同的,有发热、有不发热,有恶寒、有不恶寒,有鼻塞、有不鼻塞,有流涕、有不流涕,有咽痛、有不咽痛,有头痛、有不头痛, 可以这么说,没有两个人感冒的症状会完全相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道理就在于病毒只是引起感冒的一种客观因素,而人体对病毒侵犯所产生的反应才是疾病的真正关键。正因为这样,由于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同一病毒的侵犯下,人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人体对病毒产生的不同反应,其本质是什么?就是人体动态平衡的不同破坏!中医遇到感染性疾病,不讲细菌,不讲病毒,不讲微观化的理论,而是讲风、讲寒或是讲热(火),这不是中医落后的象征,也不是中医不科学的象征,这是因为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微观的水平,中医对疾病的着眼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你人体内在的平衡破坏在哪里!所以中医的风、寒、热(火)都是表明疾病状态下人体平衡破坏的一种类型,而这个内在平衡破坏的类型,才是我们感染性疾病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苦苦找寻的疾病的真正病因所在。中医把这种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探求体内动态平衡破坏情况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把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和人体内在平衡紧密结合了起来,在抛开了微生物和外界致病因子的多样性、复杂性与不可知性的同时,又牢牢把握住了人体宏观和整体变化的可知性与有限性,走上了一条以疾病外在征象探求人体内部变化规律的医学探究之路。

我们再来看西医学,它把微生物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主体,且不说对付未知微生物时的束手无策,即使是已知微生物,因为其种类繁多,变异多样,西医也往往也找不到好的办法,且随着抗生素过多、过滥使用,微生物对其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地增加,抗生素的疗效也在不断地下降,还有抗生素带来的毒副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了微生物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对于西医研究方法下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我把它比喻为“农药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农药的发明和使用,蔬菜的病虫害并未减少或消失,反而给我们医学招聘网人类自身造成了更大的麻烦,比如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的毒性越来越大,病虫害的危害性越来越重,农药残留导致中毒,长期食用含有超标农药的食物而导致肿瘤发病率日益增加,等等,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治理病虫害的关键。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虫害的关键在于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如害虫的天敌鸟类、青等大量减少,气候环境的异常,等等,这些因素的改变,导致害虫获得了大量繁殖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注重恢复这个自然的生态平衡,而是一味地用毒药来杀害虫,非但杀不完害虫,反而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西医现在对感染性疾病所采用的抗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复我们当年对付病虫害时的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这种方法的错误之处。了解了中医对病因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进入本章的正题——外邪致病。

首先我们要来解释一个概念,什么是“外邪”?从字面意思看,外邪当然就是“外来的邪气”的意思,那什么样的因素可以称为外来的邪气呢?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就要时刻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等,同时还会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如风、寒、暑、湿、燥、霜、雨、露、雾、雪等,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季节更替和风霜雨露等因素都不会对人体造成疾病,这是因为人体自身的防御和调节体系(正气)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而进行变化和适应,使人体能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维持内在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机体的健康。比如在夏季人体会通过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等方式来增加人体的散热,而在冬季又会通过收缩血管、减慢血液循环、减少汗腺分泌等方式来抑制人体的散热,通过这种自身调节,人体就能在各种环境温度下维持自身基本恒定的体温。但如果遇到气候反常,如冬季反热,夏季反冷等,或某种气象因素过于强烈,如大风、梅雨、炎夏等,还有气候变化过于急剧,如暴冷暴热等情况,这些异常的自然变化超过了人体正气的防御调节能力,这时就会破坏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造成疾病的发生。此外,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还有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特性各异,有些对人体有益,而有些则对人体有害,在正常的自然环境下,各微生物之间也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气候异常(如冬季过暖),或在某种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如梅雨季节),微生物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出现某一种微生物过度繁殖和生长的状况(如梅雨季节,霉菌就会大量繁殖和生长),当这些过量增长的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超过正常人体的防御调节能力时,就会扰乱人体的内在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当人体自身的防御调节能力下降(正气虚弱)时,那些平常正常的气象、气候因素,或是微生物也会乘虚侵袭人体,造成人体内在平衡的破坏,产生各种疾病。这些凡是能对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引起疾病的气候、气象因素及微生物,中医统称为“外邪”。

在外邪中,气候和微生物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在一年之中会出现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性,如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热,长夏(即梅雨季节)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等。这些不同的气候因素,会对人体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风可引起人体血压波动,寒可引起血管收缩,热可引起血管扩张,燥可引起组织缺水,湿可引起血流缓滞,等等。同时,在不同的气候特征下,微生物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夏季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霉菌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冬天气候寒冷,微生物数量就会减少等,这些气候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风、寒、暑、湿、燥、热(火)为代表的六个综合体,中医把它们称为“六气”。由于人体在和自然的抗争过程中已经逐步适应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规律,所以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存在的“六气”不会给人体造成疾病,但如招生简章果这个“六气”出现了异常,过于旺盛(如春季风过多过大、夏季过于炎热、长夏过于潮湿 、秋季过于干燥、冬季过于寒冷等),这时就会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过于旺盛的“六气”,中医给它命名为“六yin”,我们有个成语叫“yin雨霏霏”,这个“yin”,就是太多、过量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这“六yin”引起的疾病到底有什么特点。

一、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大风、汗出受风、体虚受风都会导致发病。由于风有流动性、吹袭性、走窜性、开泄性,加上一年四季都有风的存在,因此风邪是“六yin”致病中最常见的因素,很多其他的外邪,如寒邪、热邪、湿邪等也常常借助于风邪的这个“活动”性而侵犯人体,所以古人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多影响肌表和上半身,所以皮肤、胸背及头部疾患多与“风”邪有关。风邪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下面的特征性表现:

  1. 发病迅速,变幻多样,发无定处。如风疹,起病快,发无定处,此起彼伏。

  2. 游走性关节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
  3. 皮肤瘙痒,痒无定处,遇到风吹则更加厉害。
  4. 汗腺分泌亢进,出汗怕风。
  5. 脉象浮。

在上面这些风邪致病的特征性表现中,发病突然是

桓龊苡胁慰技壑档奶卣鳎芏嗉膊。淙换颊噗□挥忻飨允芊绱档牟□罚颐强梢愿□渫蝗环□〉奶卣鳎衔欠缧八稹1热纾以瘟埔桓鲋心昴行缘募毙匝矗颊□胍估锿蝗怀鱿盅矗弁淳缌遥岩匀淌埽笔奔辞袄醇闭铮钠燃觳槲捶□忠斐#昧酥雇匆┤晕薹□航散弁矗さ缴衔?

点,由家人抬来门诊。患者痛苦貌明显,腰部肌肉紧张,整个腰背均有压痛,腰部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到限制,没有明显的怕冷、乏力症状,食欲正常,大小便也没有异常,双手的脉象都呈浮弦。我根据风邪致病的特征,诊断为风邪袭络,给予处方:

麻黄15克,桂枝15克,细辛6克,川乌9克,草乌9克,炙甘草9克,生白芍30克,1帖。

并嘱咐患者,将药浓煎半小时,乘热服,服后多盖衣被睡上一觉,让全身微微出汗为宜。第二天,患者自己走着前来复诊,并欣喜地告诉我,昨天药服下后,就觉全身暖和,逐渐有汗出,汗出后就觉得疼痛好像减轻了一大半,腰部活动基本上恢复正常,只是在活动时略微还有些牵掣感。这是由于风邪虽去,腰部经络中的气血运行还不畅快,我又给开了2帖舒畅气血的药:

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宣木瓜10克,独活10克,杜仲10克。

服完后诸症消失,腰部活动恢复正常。此外,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早期,也常和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治疗时,常根据风邪与寒、热等其他邪气的夹杂情况,而给予去风寒或是去风热的治疗。

二、寒邪

寒为冬季的主气,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或夏季贪凉取冷都会导致寒邪致病,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对寒冷刺激抵抗力较差者。寒有什么特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这个道理,还有水遇冷就会凝结成冰块,这两个现象告诉我们,寒邪具有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的特性,中医把寒邪的这种特性描述为“寒主收引”和“寒性凝滞”。寒邪引起的疾病,往往会出现下面这些特征性表现:

  1. 疼痛。寒邪伤于肌表,则表现为一身尽痛;寒邪伤于脘腹,则为胃脘冷痛;寒邪伤于关节,则为关节剧痛。这都是由于在寒邪的影响下,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甚至凝滞不通,导致人体组织器官因为缺血而发生功能障碍。

  2. 畏寒无汗,手足厥冷。这是在寒邪的凝滞作用影响下,人体血液循环变慢,新陈代谢抑制,产热减少,汗腺分泌减少的结果。

  3. 肢体拘挛、少腹拘急、身体蜷卧。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自动蜷缩身体,这是因为通过蜷缩身体可以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从而减少寒冷对机体造成的影响,而肢体拘挛、少腹拘急正是寒邪收引特性的体现。

三、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到立秋之前。暑热对人体的影响往往是因为环境温度高,人体在高温环境下,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失调所致。因此,自身调节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就容易发生暑病。在临床上,由暑热引起的疾病往往有两种类型:

1汗腺闭塞,散热不足。出现高热无汗,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症状。

2汗出过多,机体脱水。出现汗出如洗,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脉数而无力或虚大。

另外,暑季因为天气炎热,所以人多喜欢贪凉喜冷,比如夜宿于露天、多食冷饮、汗出后洗冷水澡或汗出后马上吹空调等,往往会导致寒邪乘机侵犯人体,造成头痛恶寒、胃脘冷痛、大便溏泻、纳食不香、脘闷恶心等症状,这其实并非暑邪所引起,而是因为暑季贪凉,寒邪伤人而引起,所以古人称这种情况为“阴暑”,以区别于真正暑邪所引起的“中暑”。

四、湿邪

湿为长夏(即梅雨季节)的主气,尤其多见于江南,因为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气候潮湿多雨,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更为多见。涉水淋雨、久居潮湿之地、气候潮湿、冒受雾露等均可导致湿邪为病。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常常有下面的特征:

  1. 沉重重着、胀满痞闷。我们在浴室里或是大雾天气里常会有胸闷、呼吸不畅等感觉,这就是因为“湿”具有重浊、妨碍气机流通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往往也会表现出沉重疼痛、痞满憋闷的特征,如湿邪侵犯头部,会出现头部沉重疼痛,就像有毛巾包裹在头部,或像有重物压在头部,以及头目困重不爽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四肢,则会出现周身酸重乏力等症状;如湿邪侵犯关节,则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湿邪侵犯肌肤,则会出现皮下水肿、按之凹陷或皮肤起水疱,挑破后渗出液体等症状;湿邪侵犯肠胃,则会出现大便稀溏,甚至水泻等症状;湿邪侵犯心胸,则会出现胸部痞闷,胀满不适等症状;等等。

  2. 秽浊不清、粘腻不爽。湿邪的这个特征常会表现为面色秽垢(面部看上去不清爽,就像是粘有污垢,但又擦不去、洗不掉);白带增多,气味腥臭;大便粘腻不爽快,解后又想解或大便夹杂黏冻样物;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痰白而粘,滞于喉部不易咯出;舌苔厚腻;等等。

  3. 病程缠绵难愈。

因为湿邪具有上面讲述的重着、黏腻的特性,所以湿邪导致的疾病常常病程长,易反覆,缠绵难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潮湿的环境适合真菌和霉菌的生长,因此,湿邪为病,常常可以在局部的化验检查中发现真菌或霉菌,如湿疹、真菌性皮炎、霉菌性阴道炎、霉菌性肺炎等,西医对这些疾病常常把真菌或霉菌放在首要位置,常常使用杀真菌或霉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可临床效果并不好,而且容易造成菌群失调、肝肾损害等不良后果。其实我们只要来看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们就会明白西医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存在着多么幼稚的错误。在梅雨季节里,我们的衣物容易发霉,这时我们如果在屋子里喷洒一些杀菌药,是否就能达到防霉的效果了呢?当然不可能。一般我们防止衣物发霉,常会在衣物中放些干燥剂,或者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来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因为湿气除掉了,霉菌自然就不会繁殖了,而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防霉的目的。西医之所以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就因为它的微观化研究违背了生命科学的法则,从而导致了无法正确认识疾病的全貌。对这类疾病,中医的治疗很简单,也很有效,这就是“祛湿”,这个“祛湿”的方法就好比是我们日常生活用干燥剂,体内的湿气去除了,霉菌、真菌当然也就无法存活了,也就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了,何必费心去杀呢?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男性患者,尿道口红痒伴小腹胀痛一年余,小便化验结果示衣原体阳性(放免法测定),西医诊断为“非淋性尿道炎(属于性病的一种)”,在这一年当中,患者一直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医药费总共花去了一万余元,但效果就是不大,患者非常苦恼,心理负担也非常重,我一个同事建议他到我这里试试中医治疗。患者来诊时一般情况良好,体格较壮实,面色正常,无明显疲乏、困顿的感觉,胃口好,大便正常,唯一的症状就是尿道口红痒,伴小腹睾丸牵引胀痛,小便并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舌苔白腻,脉象左脉沉弦,右脉沉滑。衣原体是一种类似于真菌的微生物,在西医目前的治疗上尚缺乏好的办法,抗生素等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像这例患者这样,不但花费了大量的金钱,而且无法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这些都表明了体内水湿过多,而体内这个“湿”的环境正是导致患者疾病的关键所在,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去除体内这个“湿”,我们才能有效地治疗由此而产生的衣原体感染。由于考虑患者因为疾病治疗一年多而不见效,思想包袱较重,这又存在着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因素(关于肝气郁结的意义在后面章节中有详细介绍),因此,我给患者开了一张利水化湿、行气疏肝的方子:

苍术15,车前子10克,地肤子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楝子10克,黄柏12克,滑石10克,刘寄奴10克,白藓皮15克。

这个方子共服了半个月,患者自觉小便通畅,小腹及睾丸胀痛消失。复查小便,衣原体转为阴性,这样迁延了一年多的疾病就痊愈了,而药费仅用了20余元。

相关文章
 接骨丹(《普济方》卷三○九。)
 噤口痢
 关于女子性梦
 脏躁悲伤
 脐膨出
 中医在非洲造福大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