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黄煌教授医话:我用经方第一惑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换算,又与习惯用量相差极大,比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60克黄连的药液病人能否下咽?大青龙汤麻黄达六两,近百克的麻黄煎汤下肚,病人将是何种反应?就是病人肯服,但因用量远远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其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规定绝对剂量有困难,那相对剂量是否可行?相对剂量,就是看经方药物的用量比例。不少医家认为,用经方,首先应按《伤寒论》的比例。在绝对用量不能统一的今天,这种思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世许多医家的意见更强调用经方酌情增减。如芍药甘草汤的比例,原方是1:1,而后世有3:1到6:1,甚至10:1的变化。病人个体差异极大,病情变化无端,经方的加减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是,其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很多医家没有说清,相互验证的医案也不多。古往今来,留下的这些加减方无法统计,如何规范这些演变后的新方,困难极大。


经方的剂量问题还和药物的干鲜品种等密切相关。半夏是干品还是鲜品?原文中注“洗”,则很可能就是新鲜半夏或生半夏,那今天我们用的是干半夏和制半夏,用量是否酌减?再有,经方中的药物,药名虽然与今天相同,但其实还有争议。比如人参是当今的吉林人参还是山西的党参?桂枝是当今的桂枝还是肉桂枳实是现在的枳实还是枳壳白术是当今的白术还是苍术?芍药是当今的白芍还是赤芍?如果品种不同,则用量也当然不一样了。


至于药物的质量,更是难说清楚。当今药物,人工种植者多,而当年则野生者多,而野生者气味多浓烈。按常理,古今用量也当变化。如当下用的黄芪,量均大,通常30克左右,甚至达数百克。但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仅三两,与桂枝、芍药相等,如桂芍用15克,黄芪也用15克,但验之临床,药力明显不足,是否古代黄芪质量更好?再说大黄,产地不同,药效不同。岳美中先生说过,河北的大黄,服用后容易腹痛,而四川大黄就没有如此副作用。上海焦东海先生专门研究大黄,为此深入产地调研,结论是青海西宁的大黄质量最好。那么,仲景用的附子是否江油附子?黄连是否产于四川雅安?看着现在我们用的中药饮片,问一句你从哪里来?很多是说不清楚的。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经方推广之关键,也在剂量。对于经方剂量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经典原文,这些古代的经验和规范,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原始凭据,这是基础,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经方用量的最终结论。我们既要研究经典原文,开掘字里行间的秘密,也要面对眼下的中药饮片,并在临床研究这些饮片的应用规律。这些研究工程浩瀚,绝不是少数几个人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和学术团体组织和动员全国的力量,如当年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在期待政府参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经方爱好者的自觉行动,个人的研究也会掀起不小的波澜!我非常期待每个经方医生能拥有自己的实验药房,让我们对开出的每张药方心中有数;或者有几个与我们亲密合作的有社会责任感讲信誉的医药公司,能严格控制饮片或中成药的质量,并及时通报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因为,倘若中药不能规范,要进行经方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形成规范统一的经方医学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2013/3/27写于CA834航班回国途中



-------------------
黄老师辛苦了。

-------------------
先生辛苦了,学习好文章

-------------------
黄老师辛苦了。

-------------------

   黄师,  先天下忧而忧的崇高胸怀, 令人肃然起敬。
  中药的剂量问题, 亟待解决, 否则就成经方医学发展的瓶颈。
  形成规范统一的经方医学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
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一直不敢用大剂量,恐怕惹上官司。

-------------------
这就是针具治病的好处,只是水平的高低,不分药物的好坏
中医之传承首推针灸,次选经方

-------------------
同样也是我们之惑。

-------------------
中医开方是否就象下围棋?下一步的下法永远很多。经方用药的品种数量x、用量y、质量z都是用药的变量,如果把病人病证用w来代替,建立一个等式,w=x+y+z,要研究其中的一个变量,务须其他三项是常项,难啊!

-------------------
黄老师:您好!感谢您!!!经方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需要我们去深挖,更需要向您一样的经方爱好者去诠释,我们会继续努力!!!谢谢您!更希望您能将经方视频和临床经验上传给我们这些后学者!谢谢您!

-------------------
黄师的困惑,也是我们这些自学中医后辈的困惑!

-------------------
我在临床中体会,经方的量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于药物相互之间量的配比很重要。只要你把握好效果很好

-------------------
想大众之惑,黄师大爱!

黄师加油!

-------------------
胡定年1:中医开方是否就象下围棋?下一步的下法永远很多。经方用药的品种数量x、用量y、质量z都是用药的变量,如果把病人病证用w来代替,建立一个等式,w=x+y+z,要研究其中的一个变量,务须其他三 ..?(2013-03-28 08:23)?700)this.width=700;" >

有意思

-------------------
黄老师思考的非常全面。中医规范起来的确很难。
我一直在纳闷:当今科学界,基本囊括了一切,为何独不能将中医也囊括进去呢?中医不也是一门科学吗?它能逃出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范畴吗?

-------------------
药物标准化是第一步,这个标准化后,大家的经验直接分享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黄师若能推动这一步,功莫大焉。

-------------------
黄师之惑,亦是同仁之惑。我读医书,见大胆者按伤寒剂量,效如桴鼓,自言仲景不欺我;谨慎者按药典规定剂量,亦谓疗效可期。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处方下量甚是踌躇;大剂量怕出问题。小剂量有时效不显,有言与药材质量有关,有言与用仲景方不按仲景量有关。怎样规范,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
医徒:这就是针具治病的好处,只是水平的高低,中医之传承首推针灸,次选经方 (2013-03-28 07:52) 700)this.width=700;" >

针灸效果很快,但复发率高,效果对有 些病是暂时的,对于经络不敏感的效果很差。比如说急性咽炎患者体质又差,针灸后大多数只能是暂时效果,病人不会接受的,运动肌的毛病复发率不高首推针灸。而且针灸耗气很厉害,对体虚的尽量别用毫针。各种疗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缺陷,首推啥疗法要看具体情况的。不分药物的好坏,药物绝对分好坏?药物如同老板的手下员工,员工不听你老板的,或者办事不力,你老板能办好事情吗?

-------------------
我越来越觉得咱经方爱好者力量太弱,基本上没多少人支持,大家都在想赚钱。我是个穷医生,能医好病,比赚到钱更高兴,治不好病,比病人还难受。在别人看来我是笑料。还有我要说一个问题黄连阿娇汤说少冷再放鸡蛋黄,少冷后汤就没有100度了,能不能完全杀菌呢疑问!感觉不安全。
因为鸡蛋很容易受到沙门氏菌和其他致病微生物感染,生食易发生消化系统疾病。而且生鸡蛋有特殊的腥味,会引起中枢神经抑制,使唾液、胃液和肠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而且国外有人吃生鸡蛋死亡的。这点又是个问题。还有现在的人快死亡一个星期左右的是三阴病的好像也不多,我见过好几个都是脉洪大,重按也很有力,舌质也很红,说话有力,而且口渴汗出这不是回光返照因为还一个多星期呢,现在的人的体质和东汉时有点区别吧,再加上现在环境复杂了,问题比东汉时更复杂,仲景只是个传说,我真怀疑,如果仲景复活,对21世纪的病10人中能不能治好7个都有怀疑,如果仲景复活不去进修现代医学在当今医界技术是不是最高的也是个疑问,或许当今有很多医生水平已经超过仲景了。经方有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
如果中药的用量仍然要严格按照药典,那么正规的医院中医师都将被老百姓所抛弃。

振兴中医的重任将落在,也只能落在民间经方家的肩上。

实在是无奈和可悲!

-------------------
干姜:我越来越觉得咱经方爱好者力量太弱,基本上没多少人支持,大家都在想赚钱。我是个穷医生,能医好病,比赚到钱更高兴,治不好病,比病人还难受。在别人看来我是笑料。还有我要说一个问题 ..?(2013-03-28 11:09)?700)this.width=700;" >

仲景在绝对不止十个治好七个的,兄弟你我都要有信心哈。

-------------------
生姜干姜:我越来越觉得咱经方爱好者力量太弱,基本上没多少人支持,大家都在想赚钱。我是个穷医生,能医好病,比赚到钱更高兴,治不好病,比病人还难受。在别人看来我是笑料。还有我要说一个问题 ..?(2013-03-28 11:09)?700)this.width=700;" >

蛋黄放入100度的药液便成蛋花了,说明你没煮过黄连阿胶汤。说鸡蛋有细菌,那是鸡蛋汤不是黄连阿胶汤。

-------------------
谢谢黄老师此文!对于剂量,我一向很感兴趣,也是有很多迷惑。下面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各位网友参考。
首先,觉得相对剂量,即各药物之间的比例,比绝对剂量更重要,事物内部各结构的构成比例影响其性质。但是,治疗重症急症时,绝对剂量很关键;平常时,很多方子的相对剂量要关注。
其次,煎法要注意,仲景方应该是只一煎的,还有就是一般打碎或绞碎,现代药理研究一煎药效约50%,而现在大多二到三煎。
第三,服法不可忽视,仲景原书中,有的是顿服,有的是再服,还有的是三服··而现在大多二到三服。
还有,现在处方药味增多,无形中每一剂的总量就增大了;药材干鲜,产地,品质;时代环境的变更,现代人体质与古人是否有所变化等等因素也是值得注意的。
再有,剂量换算,肯定是有一把客观的尺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公认的。我比较赞成15.625。习惯用量有效,并不代表按仲景量效果就差,可能更好,有的还是习惯量无效而仲景量有大效,也有案例证明。当然这只是就疗效而言,不考药典之类。


-------------------
寻梦:谢谢黄老师此文!对于剂量,我一向很感兴趣,也是有很多迷惑。下面是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供各位网友参考。
首先,觉得相对剂量,即各药物之间的比例,比绝对剂量更重要,事物内部各结 ..?(2013-03-28 13:14)?700)this.width=700;" >

一煎不是问题,关键是药物浓度,水加的多就好了。口父咀是打碎,效果不见得比现在饮片差。
仲景剂量里面有两个核心是无法忽视的,一是生药、而是野生。
现在的药材人工种植,用化肥速生,药力已大大降低。
炮制品跟生药相比药力也想去甚远。当然仲景也有炮制,但这个炮制只是把生品弄熟,跟后世的过度炮制完全是两个概念。
因此从逻辑上理解,现在的药量应该要远超书上的才对。

-------------------
当然,仲景原书剂量也非探索的终结,后人也可以进行实践探索,以加发挥完善。当然,这要以弄清楚仲景原书愿意为基础,这是后续补充。

-------------------
今再来:一煎不是问题,关键是药物浓度,水加的多就好了。口父咀是打碎,效果不见得比现在饮片差。
仲景剂量里面有两个核心是无法忽视的,一是生药、而是野生。
现在的药材人工种植,用化肥速生 ..?(2013-03-28 13:43)?700)this.width=700;" >

有道理,谢谢指教!

-------------------
近30年的坚持中医:迷惑。你的:方,证,人。使我的疗效大增。感谢黄师

-------------------
一、清末民初以前,学者考证路径多从文献到文献,伤寒论一两等于几克这一问题,考证结论多有不同,如黄元御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三钱四分;陆懋修引用其外曾祖王朴庄结论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七分六厘(倪海厦亦采次此说),这结论差距也未免太大。后考古起,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兴,伤寒论一两=15.625克,柯雪帆和仝小林教授的这一考证结论令人信服。若再有怀疑,则可亲自动手把《汉书 律历志》上说的1200颗黍米买来称称总可以。所以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伤寒论一两=15.625克的考证结论,在没有新的相反证据之前,很难推翻。

二、黄连阿胶汤黄连用四两,按一两=15克计,四两=60克,但也是分三碗服用,病人一次只吃到20克黄连,应该可以忍受。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同理等于90克,但分温三服,一次只吃到麻黄30克,况且还有杏仁护驾,危险性也大大降低了。

三、学习伤寒论,求真归求真,有效归有效。求其真是第一步,学习就要很毛,因为涉及病人性命,死生大事,不龟毛不行。比如伤寒论原文桂枝汤大枣分明是12枚,为何有人说用10枚?用6枚?首先得给我解释解释,如果有师傅说这是他的师承经验和用药习惯,10枚或6枚是随机开的,那别人要想自学中医就没有办法了,必须找个“活”师学他的经验和用药习惯。如果我用12枚,但我说我的师承是“死”师,他是2000年前的仲景,到底你的师承厉害还是我的师承厉害,这就不好说了。求其效是第二步,如果麻黄用45克分温三服有效,用15克分温三服也有效,为病家银子考虑,毫无疑问当然用15克。鉴于《中国药典》的用量紧箍咒,反过来思考,即使用量大而违反它,但只要安全有效,没有出问题,起码病人不会找医生麻烦。为了这一考虑,学习伤寒论就要更加努力才行,减少被病人找茬的可能。

四、仲景常用药也大概50味左右,中医药大学完全可以分配10个人集体只研究一味药,比如桂枝,可查历代文献,东汉的桂枝主要产地在哪里、收成季节,加工手法等等,现在又是如何现状,有何变化。中国还是那个中国,总不需要跑到美国去调查。我是老师我就出这样的期末考试题目,本科生科研水平差,就找研究生,每年都能收上来一份桂枝研究报告,一份芍药报告,几年下来足够可观。以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学术风气,还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只要勤动手,勤翻书,总能有所收获。

-------------------
徐苏蓝天:我在临床中体会,经方的量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于药物相互之间量的配比很重要。只要你把握好效果很好?(2013-03-28 09:44)?700)this.width=700;" >

同感,关键是要达到“气化效应”,尚书有云:药不眩冥,厥疾不谬

-------------------
黄师在途中依然勤奋如此,令人敬仰!
经方同道们,努力哈!
用行动、用疗效影响掌权者。

-------------------
生姜干姜:我越来越觉得咱经方爱好者力量太弱,基本上没多少人支持,大家都在想赚钱。我是个穷医生,能医好病,比赚到钱更高兴,治不好病,比病人还难受。在别人看来我是笑料。还有我要说一个问题 ..?(2013-03-28 11:09)?700)this.width=700;" >

看来兄没有喝过黄连阿胶汤,自己亲手做一下,亲自尝尝就不会这样讲了

另外,针对黄师的这个话题很有感触,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药材质量,剂量可以慢慢探讨研究,但是剂量的探讨一定是以质量稳定的药材作为根基的。比如黄师谈到的黄芪,个人拿到过不同产地的五六种黄芪,差异的确很大,无论颜色形状味道以至于效果!
另:黄连阿胶汤很好吃,味道真的很好

-------------------
经方用药确实如老师所说,涉及到方方面面,存在者好多问题。如药材的来源是否地道?炮制是否遵循古法?是否掺假?是否用硫磺熏蒸?药材的新陈?等等。
就拿柴胡来说,有山西,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出产。有红柴胡,有黑柴胡,有软苗的,有硬苗的,有野生的,有家种的。有掺山豆根的,有掺腐烂药材的。不管什么样的柴胡,估计这些柴胡都会被患者吃掉。医者,如何判断疗效,如何开出合理的计量,无疑是难上加难了。
所以,医者要懂得你所用药材的质量,才会心中有数,如同元帅用将一样,知其所长,才能应用自如,进退有序。我每次进一批附子,都是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递增,把附子的质量就掌握了,可以一次给到治疗量,这样用起来放心。其它药材也是这样,尤其是含有毒性的。

-------------------
如黄芪,山西浑源的质量最好,但都出口了。我们只能买到一些加工后的下脚料,甚至下脚料也买不到。内蒙古的黄芪也不错,俗称蒙芪,因种植多年才上市,以前一般是 5到10年才挖出来。现在一般2年就上市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也买不到了,市场上基本是甘肃的,据说:含量低于前二者。一般1到2年就上市了,都是农药化肥或膨大素等加速生长。所以要大剂量用了,开手30到60到90或更多才有明显效果。

-------------------
自己先试试不要怕死。最近用葛根汤。麻黄我服15克。人觉得有点精神的感觉,但小便有点慢。我打算自己用到20克看看会什么反应。我父亲80岁有眼病服10克眼睛发蒙,看东西看不清,但过了几小时后变正常。用5克没问题。我妹妹服10克人觉喘,5克没问题。黄芪我喝100克没问题。我表弟腰脊痛,扑阳还五汤黄芪120克腰脊痛立愈。为了了解真相牺牲自己值得

-------------------
医者仁慧:黄师之惑,亦是同仁之惑。我读医书,见大胆者按伤寒剂量,效如桴鼓,自言仲景不欺我;谨慎者按药典规定剂量,亦谓疗效可期。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处方下量甚是踌躇;大剂量怕出问题。 ..?(2013-03-28 10:44)?700)this.width=700;" >

因为规范不了,所以流派纵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许他就不适合规范,为何要规范呢?

-------------------
愚见:因为规范不了,所以流派纵横,百家争鸣!也许中医就不适合规范。适合自由的环境,有海纳百川气魄!

-------------------
秦望子:一、清末民初以前,学者考证路径多从文献到文献,伤寒论一两等于几克这一问题,考证结论多有不同,如黄元御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三钱四分;陆懋修引用其外曾祖王朴庄结论认为折合当时清制七 ..?(2013-03-28 14:38)?700)this.width=700;" >

精彩!精辟!

-------------------
临床是检验真理的舞台,可以根据不同人的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然后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
真是越学越觉得难了,市场现有颗粒剂与草药药效上有区别吗,那个好,有人比较过吗,周围有的医生都改用颗粒剂了,方便还是?大枣,生姜用的少了,期待解答,谢谢

-------------------
现在这社会,现在出的东西真不好整,骗人害人的太多了.刚在网上看到广药的有毒vc银翘片.大厂家阿

-------------------
黄师文章和各位的讨论真精彩。
1.在飞机上写文章,不是不让开电子产品吗?
2.医不识药,如将不知兵。我的关注的博客里面有个叫 致虚极守静笃 ,这位好友很早就说了那些关木通和木通的区别,也写了关于中药材真假、古今传变等大量有意义的文章,非常值得大家阅读。
3.上文讨论,最重要的是关于仲景用生药、野生的观点。此前忽略了,只知道野生,不知道未炮制。
4.量的秘密。几乎所有古代凭脉治病的方书里,都没写明药量,这是为何,诸君知否?
5.医亡于药。现实意义非常重大。非典时期,安国的锯末都断货了~~~

-------------------
赵绍琴同志药量很小,效果也好啊

-------------------
观海:黄师文章和各位的讨论真精彩。
1.在飞机上写文章,不是不让开电子产品吗?
2.医不识药,如将不知兵。我的关注的博客里面有个叫 致虚极守静笃 ,这位好友很早就说了那些关木通和木通的区别 ..?(2013-03-28 22:32)?700)this.width=700;" >

  那个博客,哪个网站的,给个链接。

-------------------
医徒:这就是针具治病的好处,只是水平的高低,不分药物的好坏
中医之传承首推针灸,次选经方?(2013-03-28 07:52)?700)this.width=700;" >

呵呵,针灸确实如此,拼思维,工具都是一样的。
其实经方的运用也如此,思维有高下,方子无高下。

-------------------
生半夏!用260g没有任何不好!

-------------------
wqpzm:生半夏!用260g没有任何不好!?(2013-03-29 12:25)?700)this.width=700;" >

你有服过吗

-------------------
病之赖生者,医也,医之赖生者,药也。古时,医药不分。医之用药,必亲事手口,非但辨真假,则道地与否,辩之于明。今,药害医也。全虫腹内灌水泥,山甲水蛭加工掺矾,附子加大量巴盐,天麻掺铁丝于中,红花银花、。。。制假者无不为利忘义,道德沦丧,致使不辨药者与病,轻者重,重者死。医尚辨病确切,奈又更方更药,为患东奔西去,奈又更张更李。咦!灭医者,必药也!

-------------------
黄师值得尊敬,

-------------------
今天在网上买了麻黄,我尝了一下,味道跟在药房买的有很大区别。。。

-------------------
黄师辛苦。学生感谢您。
相关文章
 深圳中医药条例颁布:中医立法迈出坚实一步
 乌金散(《医方类聚》卷二一七引《医林方》
 中医初学者的请教(关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位父亲对孩子的现场灭日教育(暴强)
 中药药材 峻下逐水药 上课笔记
 一、少阳解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