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伤寒论》中的南阳方言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不懂南阳方言 误读仲景千年  刘世恩 
《中国中医药报》于5月16日第4版刊登了贾延利老师“《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他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并指出“沉沉”是“沉重”之义。近年来,我们从民俗文化方面对仲景引用到《伤寒杂病论》中的“几几”等南阳方言用语进行了逐一研究考证,现将考证结果公示于下。

南阳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因其在“中原之南,居于阳地”而得名。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此生息繁衍。世世代代南阳人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南阳地方语言,即南阳方言。张仲景生于斯,长于斯,南阳地方文化对他的影响自然会根深蒂固。因此,他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就引用了不少南阳方言。然而这些地方语言,也给研读《伤寒杂病论》的后人尤其外地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自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仲景常用又易被误读的方言如下。

清浆水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取的煎料。原文说:“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究竟何物?千百年来,学者们的见解可谓见仁见智,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概有如下几说:一是酸浆水说。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卷十中作:“酢浆”,他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清·吴仪洛在《伤寒分经》中说:“清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与吴仪洛同一时代的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持上述观点的历史上还有许多医家,如元代朱丹溪,清代王肯堂等。近代不少学者也多持这一观点,如著名伤寒学家聂惠民教授在《聂氏伤寒学》中指出:“清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二是酢说,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浆,嘉谟曰,酢也。”(嘉谟,宋代人)。三是泥浆水说,如清代程知在《伤寒经注》中说:“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除以上三说之外,还有医家认为清浆水系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

经考证:仲景所指的清浆水实指老百姓用以浆线的水,该“浆”字应读作jiàng(动词),而不能读作jiāng(名词)。清浆水系由小麦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并将面中丝筋尽抓挪出而成。小麦秋季播种,冬日孕育,春天生长,夏天收割,秉四时之气,得土气最厚,为五谷之首。味甘,性平,微寒,通心、脾二经。具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仲景在大病瘥后,劳复之时,取其作为枳实栀子豉汤之煎料,既有健脾益气,清热除烦之利,又无滞脾腻胃之弊,正所谓恰到好处,用心良苦也。

几几

《伤寒论》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仅汗出恶风者,桂枝葛根汤主之。”31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玉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对于“几几”二字,自金代成无己之后,读音有“殊殊”、“团团”、“紧紧”等。其实“几几”读音就是“ji ji”,南阳方言而已,副词,并无深义。南阳人一直作为口头语在运用,如轻微痛的,叫痛不几几,稍微痒的,叫痒不几几等。

不中

《伤寒论》第16条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泄心汤……”不中(中音zhōng),即不行之义。“中”或“不中”、“可中”、“老中”、“真中”等均属南阳或河南人常用的方言,“中”即是“行”。

不了了

《伤寒论》203条云:“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硬也。”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了了,音liǎo liǎo,意即:结束,完毕,完结等。不了了,即没有结束,没有完结等。如今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有完结时,仍说:“这事咱还不了。”

不沾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9条:“寸口脉弱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文中“不沾”即南阳方言,表示不行,不能,不可等。水不沾流,意即水不流,或水不能流,如南阳人说哪个人干什么不行时,往往说:“你不沾。”



《伤寒论》226条云:“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有:“哕者,小半夏汤主之。”对此,历代注家都把“哕”释为呃逆。其实南阳人说的哕就是指吐之有物。若吐之无物,则称为干哕。

不得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篇第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不得,南阳方言,意指不能、不让等。如南阳人批评小孩子时常说:“若这个事不干完你不得吃饭!”即不能吃饭或不让吃饭。


-------------------
了解一下很好、感谢!!

-------------------
经过殊殊,团团,紧紧,。。。
花了1800年,绕了一个大圈子,
原来“几几”只是一个副词“JI JI ”,并无深义,
真是大掉眼镜!

-------------------
其实关于方言,我想说得很多,不能证明古代的南阳方言和现代的南阳方言相同。
上次碰见 云中居士,他也说起这个问题,也讲了很多
比如:唐代的发音很多在吴方言可以找到类似,

再早些的古代的发音还要往南去找。比如秦汉的发音与今天在广东香港有些发音相当类似

比如楼主所说的“哕”在吴方言便是”呕吐“的意思,

还有其他的例子,更多并没有实意,比如“几几”只是一个叠音,是形容词生动形式,江南人黄梅天总是觉得到处“潮几几”的,并没有实意,与临床无碍。

”柴胡不中“,的“中”本意就有”符合,适合“的意思,若作“百发百中”的的“中”解,亦通,为何又要牵扯要到南阳方言。谁也不会理解为“中间”的“中”,或者作“半”解。

而“不沾流”,既然都是“不流了”,怎么“走于肠间”,不是自相矛盾吗?沾字,此处当做“遍及”之意方通。

至于“不得”,那就更不专属于南阳了

楼主的标题 言过其实。

结论: 古今南阳方言肯定有异; 汉代的书,当然要从与其同时代或者前后不远的书中去相互参校理解。倘若以今天的一个变异性极强的方言来作为解释千年前的著作,是不能作为首要参考意见的。
而且中国的文字从来没有中断过,各自的含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
今天的丹阳,号称“十里八村不同音”,往往隔着一条河,两边的人讲的话就有差异了,可见方言的不稳定性有多大。要以此作为证据,不妥。更何况谁知到汉朝的南阳的发音又是怎么样,谁也没有听见。

只想说,若以吴方言来朗诵 唐诗, 其实更有韵味。
当然,我不会 说南阳话,没有研究过,没有证据也就闭上我的嘴巴了。

-------------------
非常好,在训诂中去分析南阳方言别有建树,很佩服,学习了

-------------------
以前我们农村,上屋的中堂下面都放置一个窄而长的桌子或木板,叫条几。这里的几是名词。几几,形容象几板样的感觉,不柔软。

-------------------
从总的来说,我还是支持楼主的意见。

-------------------
几几,有很多地方有这样的土语,是语气助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痒不几几”、“粘不几几”、“潮不几几”、“软不几几”等。

哕,河南很多地方话有这样说的。有物无声谓之哕,即,哕是吐出胃中饮食时没有发出声音。干哕,是恶心想哕,又哕不出来,即,无声无物谓之干哕。有声有物谓之呕,有声无物谓之干呕。

-------------------
吾亦南阳人,基本赞同!

-------------------
学习了。

-------------------
这个意思是,历史上的那么多高人不晓得南阳方言,所以到这里产生这么多的争议,以至于连几这个字念什么都不知道?
强几几,如果这个几是念做JI,那么注意哈,从古人的角度,是不是有这个写法的字,如果是几个的几,那么繁体字应该是幾,如果仲景写这个幾,那么发音当然是JI,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疑问。
可是古时候,有几这个字吗?俺年纪小,繁体字没有学过,网上诸君,有学问好的指点一下,古时候有没有几这个字?

-------------------
喜郎:以前我们农村,上屋的中堂下面都放置一个窄而长的桌子或木板,叫条几。这里的几是名词。几几,形容象几板样的感觉,不柔软。?(2012-01-10 14:39)?700)this.width=700;" >

意思要讲得通就中!象几板样,不柔软——对的!
相关文章
 八岁汤(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医部全录》
 盐肤木
 下焦如渎
 全形散(《遵生八笺》卷十八)
 晴天霹雳-父亲得了肝癌
 对医院设置人文服务行为规范思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