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
仲景原文:各家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医宗金鉴作,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加茯苓白术。
后世对于此条有2点争论:1、有无表证;2、方药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还是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亦或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
一、有表证,方桂枝汤加白术茯苓汤
成无己:“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二、有表证,方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医宗金鉴》:余根据桂枝汤法煎服,谓根据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必输水道始愈也。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次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苓桂术甘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所以方后曰根据服桂枝汤法也。
三、有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陈修园: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此表不解,所以去桂,无犯无汗之禁也。
四、无表证,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唐容川、刘渡舟、陈亦人、顾武军:阳郁于外,水停于内。“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非表证独有,阳郁亦可见;利小便而解阳郁。通阳而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学生学习体会:
1、  经典谓之经典,在于他的不完整,留有余地让后人发挥。后人借传抄、遗失等名,进行发挥发展。《温病条辨》依《伤寒》条文文法著书,然自注自解,不让后人错解作者本意。
2、  初读《伤寒》,赞成有表证,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又读,则既赞成《医宗金鉴》又赞成刘渡舟唐容川等。总之,凡是“理论说得通,临床有疗效”即可。

-------------------
学习了,谢谢楼主

-------------------
仙珠:学习了,谢谢楼主?(2012-06-06 10:41)?700)this.width=700;" >


-------------------
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桂枝证,而是汗后或下后导致心下虚,客邪趁虚欺心下,所以心下满微痛,交通枢纽堵塞,阳路不同,小便不利。当利水。阳路一通,表邪自解。

-------------------
bennyzhang:就是苓芍术甘汤加姜枣
郝万山说,既然有苓桂术甘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苓芍术甘?(2012-06-06 15:40)?700)this.width=700;" >

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

-------------------
不戴帽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似乎仍然有表征,为何要去桂枝呢?实际上,此时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已不是 ..?(2012-06-06 16:13)?700)this.width=700;" >

刘渡舟、陈亦人、唐容川即如此认为。那你认为芍药功效什么呢?

-------------------
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以内外而别。阴出外则为阳,阳入内则为阴。所以,阴气阳气统称为正气。正气一分为二,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为什么可以攻表呢?是因为正气足或正气尚足,人体的正气能够禁得住用药物攻击邪气而带来的自身的伤耗。若正气已显不足,就不能再攻邪,而要以扶正为法。正气是祛邪的根本能量。这就是《伤寒论》时时处处都注意正气的强弱,反复强调亡血虚家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的基本道理或原理所在。
翕翕发热,是一种发热的感觉,是热气上浮于头面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旁人也能看得见。如“翕翕如有热状”(《伤寒论》);“翕翕发热,形如醉人”(《金匮要略》);“其面翕热如醉状”(《金匮要略》)。热气已然上浮于头面了,若为正气强者,当有汗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就是表部津液不足的反应,没有出汗的能力,故翕翕发热反而无汗。这与第12条:“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鉴别点就在于翕翕发热而有没有汗出。翕翕发热有汗出者,是“阳浮而阴弱”、或“荣弱卫强”的状态,“荣弱卫强,故使汗出”。那么第28条翕翕发热而无汗,只能说明卫阳不强。卫阳不强者不可再与桂枝攻表伤阳,这就是去桂留芍的基本道理。
以上是个人浅见,与大家商榷。

-------------------
读中医经典:那芍药在里面什么功效呢??(2012-06-06 16:24)?700)this.width=700;" >

应该是把水拉回来代谢掉
典型的这样用芍药的手法在真武汤里面,当然真武汤也可以视作苓芍术甘去甘草加姜附

-------------------
lgdaz:古今医家对此条的注解,都忽视了“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伤寒论》各法,如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都是依据阴阳气的或强或弱的状态而决定的。阴气阳气本是一体,只不过 ..?(2012-06-06 17:46)?700)this.width=700;" >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存质疑。何以解释卫气与营阴?难道卫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营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这是中医概念的不清。
2、依作者言,麻黄证和桂枝证孰轻孰重?
3、赞成作者“表部阳气重者,以麻黄汤攻之;表部阳气强而阴气弱者,以桂枝汤攻之。”之说。
4、若津液不足,何以家白术茯苓利小便?
5、作者可以帮我分析一下我的第一篇日志,关于厚朴七物汤的不解。
6、为何无汗还用桂枝汤,我也不解。厚朴七物汤也没有提出有汗啊?为何也用桂枝汤?

-------------------
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啬啬恶寒者,都有头痛身痛者。麻黄汤证有体温不超过38℃的,有体温超过41℃的;桂枝证也有体温不超过38℃的,也有体温超过41℃的。临床上很难说孰轻孰重。理论上只能说麻黄汤证邪气强正气亦强,桂枝汤证邪气强正气相对不足。
4、正是因为表部津液不足,所以只能以渗利为法,不能攻表。
5、抱歉!我还没有看过您的日志,有机会一定拜读。
6、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此为表里同病。腹满、发热、脉数,为有里热;脉浮、饮食如故,为表邪未解而里热未深。若里热深入,津伤便燥,当不能食。以小承气加厚朴合桂枝去芍药汤,重用厚朴以燥湿去满,枳实大黄清泻里热,也可以证明津液还存,若津伤血亏,必不能攻下,也不能攻表。
很高兴和您讨论,不对之处,还请斧正!

-------------------
lgdaz:1、“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这个概念应该是清晰的。
2、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不同点,主要是营气强与营气弱的不同。麻黄证和桂枝证都有证情较轻和证情较重者,都有 ..?(2012-06-06 22:50)?700)this.width=700;" >

1、“阳气以津液的状态表现在外,阴气以血液的状态表现在内。”此语意正气就是津液和血液。“荣气行于脉中”为阴,“卫气行于脉外”为阳,那您的意思是卫气是津液,营气是血液吗?
2、刘渡舟说桂枝汤是风伤卫,麻黄汤是卫营两伤,故麻黄汤较桂枝汤临床症状较重。看伤寒条文可知。麻黄八证是比较重的。又言:体质弱的人一般容易得中风,体质强的人一般容易得伤寒。也就是您说的营气的弱与强。
3、的确有表证,但为何用桂枝汤呢?如果以方测证,当有汗出等中风证?那为何去芍药呢?这是我那篇日志争论的焦点。
4、是否有麻黄证在临床上不现实呢?因为邪气传里,表邪已轻,不宜大发汗。也就是说太阳病与其他的合病并病,解表都不宜用麻黄汤。
学生初学伤寒,还请您多多指教。

-------------------
莫名其妙,糊里糊涂.

-------------------
tony:莫名其妙,糊里糊涂.?(2012-06-07 07:17)?700)this.width=700;" >

何意?未解。

-------------------
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

-------------------
梁月红:其实,让我解释自己的医案,我觉得机关就在里湿,究竟是加桂还是去桂,我也搞不清楚,临床有效就行!对于初学者来说,临证在于灵光一现,而灵光一现来源于熟读伤寒,金匮,经典!?(2012-06-08 22:30)?700)this.width=700;" >

确实。熟读才会使用!
相关文章
 赤葵汤(《普济方》卷二一四。)
 承气汤(《痘科类编释意》卷三。)
 淡豉散(《卫生总微》卷十八。)
 在线求助:吹空调感冒发烧,喝了柴胡桂枝汤
 淫羊藿问题
 当归芍药散治疗孕妇阑尾炎案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